贵州后发赶超加快发展 实干出实绩 城乡气象新

03.04.2017  18:19

实干出实绩 城乡气象新

——贵州后发赶超加快发展成就综述(上)

    一份成绩,说明了贵州流星赶月之变:从2011年至2016年,地方经济增速连续排位全国前三。

    追赶路上,步履不停。

    “六连先”的强韧内劲,擘画贵州稳中求进、求变、求新的发展长卷。近年来,贵州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一方面牢牢稳住经济发展基本面,另一方面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今天,一个正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新贵州,令世人刮目相看。

    撑竿越来越有力

    2016年,跳出了崇山峻岭茫茫林海,贵州向天际苍穹睁开大射电望远镜的“天眼”。伸手摘取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三枚国家级牌匾,并撒下璀璨的大数据产业星光。

    这也是贵州第一次跳得那么远、那么高。因为要超越,贵州选择了撑杆跳。越过山丘的时候,手中的撑竿越来越有力量。

    物力支撑在变强。

    全省高铁通车里程接近10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5400公里,高速公路出省通道15个,“1干10支”机场格局让贵州和国内外90个城市相连。

    62个县市中型水库投运,供水能力113亿立方米。

    人力支撑在变强。

    去年省内高校和中职教育毕业生超过30万人,产业园区新增就业超过15万人。全省人才总量超过400万人。

    金融支持在变强。

    贵州银行、贵阳银行、村镇银行和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实现县域全覆盖,贵州股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实现市州全覆盖。

    截至今年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0.5%和19.4%。

    结构越来越优质

    赶超之中的贵州,并非“增长险中求”,而是通过推动结构优化,千方百计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给新经济、新动能更多的关注和制度空间,已成为贵州发展的共识并付诸行动。乾坤转动,良性循环,亮点式的新突破、新旧动能转换的新气象正在呈现。

    空间结构在变优。

    以三大国家级试验区、“1+7”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5个100”工程发展平台、“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个小康行动等为支撑的生产力空间布局基本定型。

    产业结构在变优。

    传统产业转型增长、新兴产业快速增长的态势愈发蓬勃。

    传统工业转型中自我蜕变。1至2月,电力、酒制造业、烟草三大支柱产业分别增长15.7%、13.3%和10.1%,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到56.9%,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5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成长中茂盛拔节。1至2月,全省电子信息、汽车、医药制造业增速分别达到45.4%、32.7%和13.5%,集成电路增长145%,智能手机增长36.4%。

    人口结构在变优。

    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67万人,新增城镇人口70万人,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了35%和44%。

    匹配越来越契合

    当大数据、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逐渐在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新产业、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贵州发展的匹配性也在不断增强,为智能化、专业化提供的新引擎正强劲轰鸣。

    基础匹配指标变得更加契合。

    根据省发改委提供的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用于地区生产总值核算的22项指标数据中,权重大、影响明显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稳定在10%和6%左右,邮政业务总量、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电信业务总量等指标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

    生产匹配指数变得更加契合。

    作为工业生产形势的“风向标”,全省工业用电量持续发力,在去年稳增长的基础上,今年前两月又增长7.8%,其中大工业用电量增长25.1%。

    生产活力还得看路上货物跑得快。1至2月,全省公路运输总周转量增长9.2%,铁路货物发送量同比增长15%。

    效益匹配变得更加契合。

    2016年,全省国税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工业投资突破3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一系列数字突破,印证着贵州发展的加速度。

    国企发展质量显著改善,去年省国资委监管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5.3%、12.5%和11.9%;民营企业成为就业第一渠道,去年民营经济占GDP比重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4%。一连串数字增长,代表着贵州发展的好质量。(记者 王璐瑶)

    

[责任编辑: 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