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园区引领脱贫 浇开幸福之花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
4月7日,2016年全省第一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启动,对全省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进行“大阅兵”。
省领导分别率九组观摩队伍同时出动,覆盖全省九个市州和贵安新区,这在贵州省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活动尚属首次。
今年是省委、省政府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的开局之年。脱贫攻坚,过去五年怎么样?未来五年怎么干?观摩会主题紧扣“扶贫”,省委、省政府用前所未有的力度,彰显对全面消除贫困、全面决战决胜同步小康的决心和信心。
走遍黔中大地,参加观摩会的代表欣喜地发现,一个个茁壮成长的产业园区,如一个个高昂的扶贫龙头,引领全省各地贫困群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创业就业;如一股股清泉,浇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之花。
产业园区——
群众就业增收有保障
麻山深处春来早,点点新绿坚强地从大山的石缝中探出头,昭示着又一个耕作希望的时节。
观摩团走进位于麻山腹地的罗甸县麻山高效蔬菜产业园,公路两边绿油油的菜地里,随处可见辛勤劳作的村民。
该产业园结合当地实际,以高效蔬菜为主导,在著名蔬菜专家李桂莲的指导下,探索出“菜—稻—菜”一年三熟种植模式,并注册了“黔甸牌”商标,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大山深处的“菜篮子”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今年园区预计产出蔬菜6万吨,产值1.2亿元,周边1361户5049人将如期实现脱贫。
“罗甸县通过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产值,使农民的收入翻番,是最大的一个亮点,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发展要结合实际、结合市场,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来做产业。”沿河自治县县长何之刚坦言,自己是第一次到罗甸县,观摩让他看到了农业富民的希望,也更明晰了沿河产业扶贫下一步的发展思路。
在玉屏自治县朱家场镇桐木村的温氏畜牧养殖小区,观摩代表通过实时视频对种猪场和养殖小区的情况一目了然。点开9号圈的视频,养殖户杨菊仙正在给猪喂食,300头猪仔活蹦乱跳。
这个项目由广东温氏集团投资,采取“企业+村集体经济+贫困农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规模养猪,由公司统一提供仔猪、饲料、防疫、回收,确保养殖户年出栏生猪600头,纯收入10万元以上。
目前,温氏集团在玉屏已发展代养户467户,每年可望带动5440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同时促进项目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都匀市副市长罗来华深受启发,“这是一种为贫困户量身订制的产业合作模式,充分调动和发挥了贫困户的主体作用,把扶贫项目和资金落到了实处,实现良好的脱贫效果。”
在兴义市万峰林现代服务业开发区,华大集装箱高科技养鱼科技扶贫项目点,20个整齐码放在园区土地上的蓝色集装箱引人注目。
“怎么山地里也有集装箱,这也可以用来养鱼?”观摩代表纷纷探头集装箱看个究竟。一旁的华大西南高效渔业养殖示范中心负责人刘才富介绍,集装箱养鱼与传统水产养殖方式不同,它完全受控、循环利用、节约资源、低环境依赖、规模化运营,又能高效产出精品,是蕴含高科技的水产养殖,特别适宜山区渔业发展。每个箱体成本15万元,年产10吨鱼,利润8.5万元。
“有特色,很有科技含量。”石阡县副县长王刚强认为,这个项目在有限的土地上,利用科技手段结合特色农业来发展扶贫项目的思路值得学习借鉴,很好地实现了在保护中开发。
旅游园区——
美丽产业鼓腰包
息烽县小寨坝镇红岩葡萄示范园区,刚刚苏醒的藤蔓披着嫩叶奋力地向架子上爬,好让枝头上刚刚长出的葡萄籽吸收阳光雨露。这些葡萄承载着红岩村1000多乡亲的致富希望。
红岩村曾是息烽县最贫穷的村。近年来,在国家扶贫项目和园区项目支持下,当地1万余农民种植葡萄1万余亩,初步形成集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带。2015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82万元,成为全省明星村。
沿河县委书记任廷浬对红岩村农旅结合的做法印象深刻。他表示,沿河要结合自身优势来抓精准扶贫,充分用好乌江流域资源开发旅游,发展山地高效农业,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
扶贫开发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带给安顺市平坝区小河湾村从外到内的巨大变化。
文殊河绕村而过,绕出了“九道河湾九道景”,一步一景让人惊喜连连:茂林修竹、观光码头、休闲凉亭等一应俱全;映月广场前,苗家儿女穿着盛装歌唱幸福生活;白墙青瓦内,盛开的三角梅探出头来迎接游客。2014年人均纯收入不足4000元的贫困村,去年人均纯收入猛增至1.2万元,一年间增加了两倍。
“小河湾的变化,源于书写好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篇大文章,通过文化旅游带动了富民增收。”贵阳市副市长、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管委会主任高卫东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为贵州省大扶贫战略释放了新的活力。
在六枝特区落别乡牛角村,身着民族服装的布依族老乡或在新建的广场上载歌载舞,或在自家小店门前悠闲地剪纸,或熟练地织布。休闲而富裕的农耕生活,让代表们啧啧称奇。
牛角村已经建成乡村旅馆10家、农家乐100余家。去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旅游总收入360多万元。还通过推行“三变+文化+旅游+金融+扶贫”的模式,助全村296个贫困乡亲年增收3000元,预计今年内可全部脱贫。
初到六枝的铜仁市万山区区长张吉刚感慨良多:“万山和六枝一样面临资源枯竭的困难,六枝能及时调整发展思路,积极转型升级,努力帮助百姓寻找新的致富路子,值得好好学习和借鉴。”
走进桐梓县杉坪村,黔北花海惹人沉醉。村民胡志学在景区内承包了几间门面开起小卖部,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赚一千多元。
去年8月,杉坪村建成1500亩黔北花海,40多天就接待游客50万人次,全年旅游综合收入达1.58亿元。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资源入股、发展产业、企业反哺”五种增收方式,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4500元增加到2万元。
乌当区区长唐兴伦大加赞赏,“杉坪村把农业、农村与旅游融合起来,引进产业让农民就近就业,让当地农民成为了景区的一部分,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的新路子。”
脱贫攻坚——
新希望孕育新面貌
温暖的阳光照射着威宁自治县迤那镇万亩精品苹果基地,漫山遍野涌动春的希望。苹果树苗刚刚种下,变身为产业工人的村民在基地里忙碌着,脸上的笑容随着柔和春风一同荡漾。
刘东文、程军虎、周磊磊3个返乡青年分别成为基地滴灌技术员和拖拉机手。面对观摩代表,21岁的刘东文自豪地说:“园区让我们这个穷窝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个月3000多元的收入让大家都有了盼头。”
在凯里市上马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宽敞的道路、别致的安置房、设施齐全的休闲健身场所让人眼前一亮。凯里市龙场镇老山村党支部书记杨光洪打开了话匣子,“搬来这里很开心,政府给搬迁补助、装修补助,还通过各种措施解决搬迁户的就业问题,全村现在已经搬迁了82户335人,剩下的村民都想尽快搬出来,过上新生活。”
看着眼前这个充满生机的安置小区,镇宁自治县委书记庞琨赞不绝口,“凯里市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做得好,真正让老百姓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上马石安置点的配套设施建设很完善,政府出台的搬迁补助政策、就业扶持政策都很好,很有借鉴意义。”
温润的春风里,罗甸四小的一大片三角梅开得格外灿烂。走进这所被誉为“贵州留守儿童示范学校”的校园,代表们立即被所见所闻深深震撼:1663名学生中,有1427名留守儿童。
很快,代表们在这里找到了化解社会转型发展之痛的答案。绿树环绕的校区内,学生们在铺着塑胶的跑道做健身操,现代化的教学楼、通风良好的宿舍楼、规范整洁的食堂,印证了“山区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这句名言。教学楼内,学生们正在开展第二课堂的学习活动。
省扶贫办主任叶韬表示,这次观摩是各个市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部署的再动员、大比武,也是贯彻大扶贫战略的一次思路大提升、力量大组合,“看到各地群众热情如此之高、精神状态如此之好,让我们信心倍增。”(记者 朱邪 陈毓钊 许邵庭 马刚 韩宗玉 李勋 成嘉廷 熊诚 方春英 刘义 黄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