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土家“乡贤”的中秋心愿
大山深处浓浓的乡情——贵州土家“乡贤”的中秋心愿
一大早,50多岁的汪太兵就起床忙碌。对于他所在的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溪村而言,中秋节这天注定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地处武陵山区深处巍巍鹅岭关下的黔溪村汪家沟村民组,隐藏在一片苍翠的松林间。行至寨上,木质的土家楼房张灯结彩,鞭炮轰鸣,院坝里几十张方桌已经摆好,人们陆续涌向这里。原来,过去残败不堪的汪氏宗祠修缮一新,村民们特意选择在中秋佳节举行庆典。
汪太兵以前当了多年的村支书,现在又扮演起整个家族代言人的角色。他带着记者沿着青石板阶梯,走进宗祠,里面的陈设不多。在供奉的牌位旁,立着几块石碑,上面刻着参与修缮人员的名单。汪太兵说:“前些年,雨打风吹,后墙都已经垮了,屋内野草长得齐人高,谁看了,心里都难受。”而在祠堂外,还有两处古建筑——文昌阁和共济桥。
据印江史志记载,这几处古建筑始建于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严寅亮书有楹联匾额,一些名家在柱子梁木上也都有手迹。1986年,三处遗迹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地处偏僻,加之疏于护理,椽朽瓦破,摇摇欲坠。
“多年来乡亲们一直想修缮文物,但由于交通不便,事与愿违。直到去年,通村公路修好了,大家看到了希望。”汪太兵说,村民在年初集资8万多元,又通过向本村在外的知名人士“化缘”募集到近10万元,宗祠修缮工程终于竣工。
为了凝聚起更多人的力量,汪太兵还建了一个微信群,里面有200多人。他常发一些家族或寨里的事,请大家帮忙出主意。“这次发布祭典的消息后,从贵阳、广东等地回来的人就不少。”
正在负责张罗团圆饭的一位村民说:“回到这里,虽然只有粗茶淡饭,但却有浓浓的乡情。”村里的严支书告诉记者,黔溪村有22个村民组,1300多人,是典型的贫困村。在上级帮扶的同时,还需要自力更生。
鹅岭街道办副主任陈涛介绍,政府已计划投入80多万元的传统村落保护资金,来修缮文昌阁和共济桥等历史文物,当天已在这里举行了开工仪式。在他看来,汪太兵等人就是现在提倡的“乡贤”,虽然没有挂牌或者颁证,但他们做的事很有意义。
印江县委组织部部长袁纯江说,近年来全县积极探索“村两委+乡贤参事会”模式,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年会,为贤德之士参与家乡建设提供平台和载体。截至目前,已有200多个村建起了乡贤数据库,组建乡贤参事会77个,吸纳会员4680名。(记者 向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