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青山多妩媚 绿水漾金辉
多彩贵州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青山多妩媚 绿水漾金辉
铜仁市万山区大力推进转型发展,曾经的“丹砂王国”,如今文化旅游产业风风火火,蹚出了一条从卖资源到卖文化卖风景的新路。图为冬日下的万山长寿湖国家湿地公园。叶顺强 摄(贵景网 发)
“赤水人,就要爱赤水河!”母亲的这个嘱托,让赤水河畔57岁护河人文俊铭记在心。
在黔西北赤水城外的河滩上,文俊已经干了12年的河道保洁工作。说起“文背篼”,当地百姓都会竖起大拇指给他点赞。文俊的女儿、外孙女也常常会来到河边,帮着清理河水中的垃圾。外孙女说,外公是好榜样。
“只要脚还能动,我就会一直干下去。”文俊希望此生不负这一江清水。
守护绿水青山,贵州还有许许多多的“文俊”在努力着。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贵州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省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抱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信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扛起生态环境保护这个重大政治责任。
青山多妩媚,绿水漾金辉。
2020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8万亿元,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在全国位次分别比“十三五”初期上升5位和4位,增速连续10年位列全国前列——贵州创造了赶超进位的“黄金十年”!
2020年,贵州森林覆盖率达60%,绿色经济占GDP比重42%,乌江、赤水河等流域治理成效显著,全流域拆除网箱养殖,地表水水质总体优良……贵州护好了绿水青山、守住了金山银山。
涵养水源:悠悠赤水绿色路
在森林覆盖率达82.77%的赤水,当地百姓依托132.8万亩竹林、400余家竹加工企业,正书写着“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故事。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是个90后。17岁开始学习竹编,创办了赤水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
1月31日,杨昌芹特意系了一条红围巾,穿着粉色羽绒外套,一大早就出门买菜。她要亲自下厨,和员工一起吃一顿“团圆饭”。在公司竹编加工室内,二十多名员工围坐在一起忙碌着。
“今天有好吃的,还有红包拿。”员工李锦珍说,她在这里上班已三年多,每年都要在厂里吃一顿“团圆饭”,很有归属感。
杨昌芹也很开心,她的销售额在2020年突破了1000万元。
保护好生态环境,也能致富奔小康,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给了贵州人民极大思想启迪。在赤水,以竹产业为主的林业产业综合收入2020年突破81亿元,惠及全市守护赤水河的18万竹农。“竹编作为特色工艺品,市场需求不断增大,可以带动更多人共同致富。”杨昌芹说。
赤水河边的绿色幸福故事,与贵州重大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息息相关。赤水河流域贵州段是一条重要经济带,白酒产业繁荣,协同推进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十分重要。
早在2011年,《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颁布实施;2014年,贵州首个生态文明改革实践示范点确定赤水河,启动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环境保护河长制等12项改革;2018年,云贵川三省达成《毕节共识》,开启跨区域流域保护治理新征程。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经过多年来全省上下共同努力,赤水河水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原来Ⅴ类及劣Ⅴ类水体基本消除,出境断面水质维持在I类,贵州段总体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赤水河段地表水环境水质实现100%达标。
生态脱贫:乌蒙高原绿意浓
威宁自治县,平均海拔2200米,是贵州平均海拔的两倍。它曾与纳雍、赫章并称“纳威赫”,是“去不得”的苦寒之地。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贵州彻底撕掉绝对贫困标签,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千年之变”!如今,“纳威赫”的深度贫困史已经“翻篇”。“贵州屋脊”威宁,也依托农村产业革命打了一个漂亮的减贫翻身仗。
农村产业革命推动了贵州“三农”面貌的“千年之变”。这场革命是发展观念、发展方式和工作作风革命,发展观念革命要求摒弃长期束缚生产力解放的小农思想,发展方式革命要求把农产品转变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优质商品,工作方式革命要求党员干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具体抓深入,特别是要尊重群众意愿。
在毕节,“威宁三白”(白萝卜、大白菜、莲花白)是农村产业革命的一大战果。
农历腊月十八中午,阳光透过寒雾洒向乌蒙高原,贵州新一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运输卡车,缓缓驶入威宁双龙镇红光村蔬菜基地。车刚停稳,早已等待在此的村民迅速行动,熟练地掰开莲花白老叶子,砍去多余根茎,小心地放入箩筐,准备装车。
“基地一年可以接茬种植蔬菜三季,供不应求。”新一佳农业公司基地负责人苏威威回忆起2020年一季度的业绩:销售蔬菜6600吨,销售额1000余万元,今年肯定也是形势大好。目前,公司在红光村有1400余亩蔬菜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能带动1500人实现增收。
2020年,以“威宁三白”为主导的高原冷凉蔬菜,在国内乃至东南亚共销售131.26万吨,规模占全省60%左右。“能征服市场的,永远不是价格,而是品质。”新一佳农业公司董事长蔡芬十分明白蔬菜产业市场之道:“三分种七分管,只有严格按照无公害要求进行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好口碑。”
威宁绿色有机蔬菜畅销省内外,是毕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一个生动实践。近年来,毕节秉持抓生态就是抓发展理念,奋力推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经济转型和促农增收有机统一,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明显成效。
“十三五”以来,毕节森林覆盖率从48.04%上升到近60%;城镇常住居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8.5%、10%,2020年预计可达34820元、11210元。
文旅融合:万山红遍绿景美
游走在铜仁市万山区朱砂古镇的悬崖栈道上,满目苍翠。崖壁上曾经的开采痕迹,记录着这个矿区远去的烟尘。山下堆积的碎石上,逐渐被新长出的小灌木覆盖。山间的矿洞,偶有流水倾泻,别有一番景致。
在朱砂古镇地底下,蜿蜒着世所罕见的970多公里矿道。而今,这些废弃的矿道逐渐变成万山的新宝藏——旅游资源。这个曾经热闹非凡的汞矿区,在荒败沉寂10余年后,再次以文旅融合繁荣景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1月31日中午,青山秀水隐在白雾中,朱砂古镇静美如画。景区入口不远处,41岁的陈慧梁在自家餐馆内忙碌着。他说:“曾经辛苦创业十多年,都以失败告终,没想到最后靠旅游致富。”
矿产挖完了,但文化不会断,也不能断。2015年,万山区引进企业开发了以汞矿工业文明为主题朱砂古镇,打造了“那个年代”一条街、汞矿博物馆等朱砂文化体验项目,玻璃栈道、悬崖游泳池、辰砂王酒店等景点和配套设施同步建设,构建起吃住游购娱产业链条。
2001年,万山汞矿政策性关闭,22岁的汞矿子弟陈慧梁只得外出务工。家乡变成景区后,陈慧梁抓住机遇,开了餐馆百味轩。2019年,餐馆营业额近200万元。随着游客量增加,陈慧梁在景区内开了分店,餐馆规模越做越大。
朱砂古镇开园以来,前来体验矿区文化的游客达500万人次,活了一方经济。万山用好国家扶持政策,促进文旅融合、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矿区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闯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贵州丰富的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力量。事实证明,贵州文旅发展势头强劲:“十三五”期间,除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旅游业主要指标均实现30%的“井喷式”增长;2016年以来,文旅扶贫助推11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
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是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关键之举。2017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要求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为贵州文旅产业大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今年初,贵州出台“旅游强省”新规划,提出“旅游+多产业”发展思路,强调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
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一起守,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两座大山一起护!物质、精神层面都已发生“千年之变”的贵州,在接续探索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其他省市的发展新征程中,信心百倍、干劲十足。(记者 岳振 杨柳 周阳 陈阳)
[责任编辑: 栾小琳 刘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