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坚持生态文明引领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7月8日,游客在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侏罗纪公园游玩。贵州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排名全国前列,北部常绿阔叶林中拥有全世界分布最为密集、面积最大的桫椤林。截至2020年,林业系统管理的全省自然保护地共有318个,总面积为229.26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3.01%。记者 陈慧 摄
奋斗的旋律,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激情书写。
当前,贵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工作,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写好“绿文章”
贵州坚定不移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最大优势,让绿水青山成为贵州人民新时代长征路上的“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
六盘水市水城区阿戛镇,是远近闻名的产煤大镇,当地人靠煤炭脱贫致富,但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也成为当地人的苦楚。
2014年以来,阿戛着力践行“两山”理念,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如今,百里猕猴桃、百里刺梨、百里核桃产业长廊织就当地生态环境天然屏障,转产的农民也收获满满。
作为传统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如今的六盘水市全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各项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迈进,实现了从“黑”到“绿”的蜕变。
因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等工作成效突出,六盘水连续两次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还被列为国家“十四五”重点支持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将在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上创造新优势、取得新业绩。
锦屏县发挥森林资源优势,探索出林上养蜂、林中种石斛、林下综合种养、林内休闲康养、林外林产品加工“五林经济”模式,去年总产值达8.6亿元。环境质量提升了,群众的腰包也鼓了。
抓好“大保护”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贵州坚决扛起两江“上游责任”,推动统筹跨境跨流域共防共治、区域大气联防联控、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做到生态保护争上游、一江清水送下游。
王顺超是遵义市新蒲街道大山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还是新蒲新区人大代表。作为人大代表,他最关心的话题一直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当生态环境义务监督员也是他自愿报的名。
自从当上生态环境义务监督员,王顺超无论走到哪儿,都关注周边的环境情况,用手机记录每一个“环境细节”。
像王顺超一样的生态环境义务监督员,遵义市聘用了508名,目的就是要打通一条自上而下监督生态环境的渠道,让义务监督员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情报员”“共建者”,为执法监督人员提供生态环境问题线索。
“十三五”以来,贵州累计安排中央和省级环境整治专项资金6.8674亿元支持各地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2020年,全省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9.3%,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9.2%,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今年6月初,省生态环境厅结合实际,出台“三个一”方案,精准管控空气质量。以全面完成各市(州)中心城市2021年环境空气质量目标为总目标,制定了针对性的“一对一”中心城市空气质量管控工作督察方案,全面保障我省2021年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目标顺利完成。
做强“大品牌”
30项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全力以赴、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奋力在创新办好国家级国际性生态文明论坛上出新绩。
作为中国生态文明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持续发出生态文明“中国声音”。贵州正持续办好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展示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经验、贵州探索上,发挥新的更大效能。
2009年,第一次生态文明论坛贵阳会议在中国首次提出了“绿色经济”的概念,倡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率先刮起了绿色改革新风。
2010年,论坛围绕低碳经济、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突出讨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探讨了绿色就业、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运输、绿色贸易等前瞻性问题。
2011年,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努力推动国际社会在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2014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着眼于绿色发展的制度框架与路径选择,以改革驱动引领全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
如今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已成为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搭建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贵州全力以赴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以生态文明引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锚定高质量,多彩新路越走越宽。(记者 尚宇杰)
[责任编辑: 刘昌馀 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