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创造人间奇迹——贵州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26.11.2020  07:14

    地处祖国西南腹地的贵州,因“连峰际天飞鸟不通”,“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形成山阻水隔、地瘠民贫的生存条件,历史上贴上了“三无”贫困标签。

    与贫困作战,谋求幸福美好生活,贵州人民一直在努力。从采薪焚石修古驿道,到绝壁凿岩建致富路;从治山治水拔穷根,到装点青山变金山,贵州从历史深处走来,不屈不挠地接续奋斗和努力。

    千年追梦今朝圆!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各级干部各族群众在党中央的关心支持和东部省区的帮扶下,发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只争朝夕地冲锋,不负韶华地奋斗,唱响一曲曲感人肺腑的脱贫壮歌,上演着一个个激动人心的脱贫奇迹。

    交通之变: 从十万大山到如履平川

    站在毕节市七星关区鸡鸣三省红色旅游景区的老鹰岩观景台鸟瞰,由渭河和倒流河汇集而成的赤水河上游的三岔河大峡谷,把贵州、云南、四川三省切割开来,分属三省的壮丽峡谷风光、道路村落“沉下”眼底。

    曾经因大河阻隔,“鸡鸣,三省应;人行,三省难”的毕节市七星关区林口镇鸡鸣三省村,如今高速公路穿云过岭、跨川越河,交通便利带来旅游兴旺。

    改写贵州封闭贫穷历史,交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十万大山到如履平川,其间何其的艰辛努力难以想象。明初,奢香夫人率领水西人民开通龙场九驿,贵州有了依靠马帮与外界接触的通道,成了传颂至今的美谈。近现代,贵州道路交通发展滞后,1926年贵州才开始修建公路。

    新中国成立后,贵州从抢修开始,加快发展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等立体交通建设。黔桂、湘黔、川黔、贵昆铁路相继建成通车,歌曲《铁路修到苗家寨》唱响数十年。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交通建设日新月异。第一条汽车专用公路、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桥……无数个“贵州第一”,推进了贵州现代化立体交通的进程,描绘了一幅幅改变贵州贫穷落后面貌的美丽画卷。

    进入当代,贵州奋战交通建设,越江河、跨天堑,把“先天不足”的生存环境变成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平原”。

    “在喀斯特高原上架桥、修路,听起来就很疯狂!”前往北盘江大桥观光的英国游客杰瑞斯说。

    在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苦干实干的贵州人硬闯出了百余项国家级和省级桥梁技术创新,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百年夙愿。

    贵州的桥梁建设不断创造纪录,又不断刷新纪录,已建成桥梁2万多座,几乎包揽当今世界全部桥型,堪称“世界桥梁博物馆”。在世界及全国范围,贵州桥梁中有很多“第一”和“冠军”,它们不断彰显着创新和科技的魅力。

    如今伴随高速公路“县县通”、农村公路“乡乡通”“村村通”“组组通”以及国际及支线机场、高速铁路、城际快铁、城市轨道交通等现代化立体交通的崛起,贵州经济社会实现“井喷式”高速发展,GDP增速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产业之变: 让荒山穷山成为“金山银山

    5年前,武陵山下,乌江边上,挂在山梁“刀背”上的一口刀村,曾因村里“34户人轮种1.5亩水田”的贫境令人触动。

    这是贵州,重峦叠嶂、土薄田稀,曾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形成了乌蒙山、麻山、瑶山、武陵山等集中连片和特殊困难地区。多年来,受制于地理、交通、资金、观念等多种因素,贵州农村产业“小、散、弱”;农产品加工方式粗放、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为念好“山字经”,变荒山穷山为金山银山,贵州开展了“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创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抓特色,生态效益共双赢。围绕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八要素”组合拳,选准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高歌猛进,唱响产业革命“变奏曲”。

    春勤秋实,种瓜得瓜。贞丰县北盘江镇在石头缝里种出了“顶坛花椒”和“中国花椒之乡”的响亮名片;麻山腹地“小弱散”的望谟板栗如今成了响当当的大品牌;纳雍县山林间放养的“滚山鸡”凭借绿色生态品牌,签下大湾区2.5亿元订单。

    由小变大,聚焦坝区产业上规模上水平。正安县谢坝乡通过坝区合作联社,统一规划种植数千亩蔬菜,仅上半年,就有8000余吨蔬菜直供粤港澳大湾区;贵阳贵安围绕145个坝区建设,聚焦菜篮子、果盘子、茶园子、药坝子、奶瓶子“五子登科”主导产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从散到全,特色产业显身手。“三年打基础、五年育品牌、十年磨一剑”贵州牛羊产业链把目标定为千亿级的特色产业,聚焦构建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打造全国优质牛羊肉供应基地;“林下菌,林上石斛,林中蜂”,林业产业转变传统单一种植模式为多元复合型的立体经济;以700万亩茶园面积为基,深入推进茶旅融合、多元产品研发,让“贵茶”品牌以成集群之势闪耀世界。

    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贵州农村产业发展从自给自足向参与现代市场经济转变、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从单一种植养殖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等“六个转变”,农业产业实现“裂变式”发展,辣椒产业产销全国第一,茶叶产量稳居全国之首,刺梨、猕猴桃、火龙果等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现代化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生活之变: 从“人无三分银”到“两不愁三保障

    走进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一幅新农村美丽图景呈现在眼前,昔日的贫困“荒茅村”,如今却变了模样。田园风光、红色文化、陶艺文化与特色高效农业有机融合,花茂村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新路。

    这是贵州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要努力建设美丽乡村。贵州积极探索完善和改进乡村治理,保护和改善乡村环境路径,不断谋划加快贫困村向小康村的转变。

    “小康路进村串户,小康水翻山越岭,小康房经济美观,小康电安全可靠,小康讯连接山外,小康寨洁净优美。”近年来,贵州“六个小康行动计划”建设一再提速,受益群众上千万。

    以村规民约推动村民自治,通过集众智、聚合力、定良策,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更是让贵州农村面貌从“脏乱差”到“整洁美丽”的华丽转身,让广大农民群众找到了乡愁、收获了幸福。

    而受生态自然条件制约,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成为那里摆脱贫困的最有效途径。贵州以“六个坚持”贯穿始终,“五个体系”解决搬迁群众后续扶持问题。

    民生之微,衣食住行。从2011到2019年,贵州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2131万人次;2017年,贵州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乡四级公立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全覆盖;“十三五”以来,贵州累计安排省级资金23.2亿元,支持各地新建、改扩建城镇义务教育学校140所……一组组数据,折射出的是贵州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面提升民生福祉的可喜成绩。

    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贵州大踏步前进。从城乡互动均衡发展到东西部扶贫协作持续发力,贵州迅速崛起,贵州贫困群众也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着财富。

    “人无三分银”已经成为一去不复返的历史,多彩贵州的绿色底色如今越发鲜亮,百姓富与生态美的协奏曲正在贵州大地奏响。(记者 邓钺洁 吴采丽 金忠秀)

[责任编辑: 吴雨 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