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都行】贵州娘娘山里看“三变”如何改变生活

30.07.2016  17:35

    新华网贵阳7月30日电(卢志佳)3个月前,贵州六盘水盘县普古乡舍烹村村民陈粉珍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成为家门口娘娘山景区温泉小镇酒店的服务员,虽然月薪只有1800元,但陈粉珍还是干劲十足,因为36的岁她同时也是这家高档酒店的老板之一。

    服务员与老板的身份是如何重叠的?原来,在盘县政府和娘娘山旅游公司的帮助下,当地625户农户成功申请到创业贷款5000万元,其中1500万用于村寨房屋美化,3500万入股了温泉养生度假项目。3年期满,娘娘山旅游公司将统一偿还贷款,陈粉珍就是其中的股东之一。

    近几年来,六盘水市委市政府提出以“三变”促转变,激发农村发展动力:将农村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要素以股权形式入股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即“资源变资产”;将财政投入到农户的扶贫资金、项目资金作为村集体或农户的股金,集中投入到各类经营主体形成股权,即“资金变股金”;在前两变的基础上,农民顺理成章地变为“股东”。

    “三变”,改变了陈粉珍一家人的生活。

    “我们必须要踏踏实实地干,因为酒店良好经营下去才能偿还贷款,我们才能得到分红。”陈粉珍说,家中的两个孩子渐渐长大,她和丈夫王家龙希望在家门口打拼出一番事业,给孩子们更好的人生。

    38岁的王家龙曾经在当地一家洗煤厂工作,工作忙起来照顾不到家里的老人小孩儿。用他的话来说,“每天脏得跟在煤里滚过一样,一个月还只有1600元工资。

    娘娘山开发以来,王家龙就在景区内从事绿化工作,每月的收入达到1800元。“关键是工作相对轻松,离家近,下个坡就到了。”王家龙的大儿子上初中了,一份离家近的工作意味着他能给儿子更多的爱护和监督。

    王家龙69岁的母亲徐连书一辈子都在娘娘山脚下的土里刨生活,两年前,她得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固定的工作——在娘娘山景区的一个公厕做清洁。

    “想都不敢想,我一把年纪了,反而挣得比年轻时还多。”徐连书现在每个月有600元工资。

    “当年在家种苞谷,一年下来也只能挣2000元。”徐连书的老伴儿王青华在旁边插了一句,说完点上旱烟优哉优哉抽起来。

    4年前,王家龙联合几个堂兄弟,筹资20万入股盘古银湖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1%的股权。合作社以山地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为发展目标,以猕猴桃、刺梨、蓝莓和红豆杉为主导产业,并配套各类养殖业。经过几年的打造,曾经边、远、穷的娘娘山区如今是集生态农业示范园、人工湖、休闲广场、酒店、特色民居为一体的温泉休闲小镇。

    “去年刺梨产业产值400万元,蓝莓产业产值600万元,明年进入盛产期,预计产值会翻番,见到效益以后股东们就可以获得分红了。”银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陶正学告诉记者,目前以资金入股合作社的股东有465名,入股资金2000万,以土地入股的股东有1130户,总共涉及8个村的1118户贫困户。

    在当地打造的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园区中,银湖专业合作社也占股20%。

    “这些农民或贫困户以股东身份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让农村发展有了内生动力,很多人的生活也因此被改变。”陶正学说。

    截至目前,整个娘娘山园区的农业板块和旅游板块各类投入总计8.82亿元,2015年共减少贫困人口2450人,景区核心区8个村3105户,8875人的人均纯收入达10800元。 

[责任编辑: 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