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统”出一片新天地
“前些年,一些工伤待遇拖一年多也不能支付,我们压力山大!”说起工伤保险工作,六盘水市人社局工伤保险科副科长韩波深有感触:“现在再也不用为待遇支付发愁了,工作起来特别踏实!”韩波切身感受到的这种“踏实”,源自贵州省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的成功运行。
2014年7月,贵州省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正式实施,经过两年多的磨合,实现了政策制度、经办规程、信息系统、基金管理“四统一”,各项管理工作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长足进步,省级统筹“统”出一片新天地。
决策:科学谋划省级统筹模式
市级统筹模式下的贵州工伤保险,运行到2013年时,一系列“新情况”加剧发展:全省享受待遇人数比2009年增长了59%,当期基金结余同比下降50.4%;全省9个市州中,安顺市、六盘水两市当期结余率为-23%和-17%,工伤保险基金已难以自求平衡,加上各地同类企业不同费率,工伤职工待遇标准差异等,矛盾已十分突出。
问题来了,怎么办?
解决问题的路径只能是提高统筹层次,实现省级统筹。
深入调研后,新的问题出来了,是选择统收统支模式还是调剂金模式?
“选择省级调剂金模式相对简单,推动阻力也小,但由于“盘子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贵州省人社厅副厅长谢丹青说:“经过深入研究分析,我们认为,调剂金模式只是省级统筹的过渡模式,统收统支才是方向,因此下决心实施统收统支的省级统筹改革”。
由市级统筹到省级统筹,怎么“统”?这不是软件升级打补丁,而是一项系统的改革创新工作。“我们最终确定了统一政策标准、统一经办规程、统一信息系统、统一基金管理的‘四统一’模式”。谢丹青说。
破题:针对难点着力制度建设
实行省级统筹,改变了市级统筹模式下各地自求平衡、自我管理的格局,打破了原有利益关系,是以省级统筹为核心的整个工伤保险运行体系的重构。
谢丹青坦言:“难点在于既要实行省级集中管理,又要保持基层工作积极性;既要划清各级的责任边界,又要树立全省一盘棋思想;既要体现公平,又要维护效率”。
围绕“四个一”目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贵州找准了推进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的着力点——
省级集中管理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实行省级统筹管理,市、州只设基金收入户和支出户,不设财政专户;当年基金征缴按月上解省级专户管理,支出的各项费用按月逐级下拨。为确保待遇发放,在市(县)支出户上预留两个月周转金,以实现“统一基金管理”。
对地方实行预算管理。每年度,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由省级下达各地工伤保险基金年度收支预算,各地未完成基金预算任务而形成的基金缺口,一律由同级财政弥补。
落实经办规程和信息系统。全省制定统一的经办规程,使用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基金征缴、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待遇支付、财务管理、基金监督等系统化操作和全程监管,以此实现“统一经办规程”和“统一信息系统”。
确定了省级统筹的基本框架,找准了工作着力点,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定制度、定规程。在《贵州省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又陆续出台18个配套文件,构建起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的制度体系。
从源头的工伤认定抓起,制定《贵州省工伤认定管理办法》,规范工伤认定事权,由市县两级共同组成工伤认定办公室,解决基层管理松懈和矛盾上交问题。
抓住基金管理这一核心,印发了《贵州省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财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从资金管理权限、会计核算、基金预算与决算、基金的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让基层有章可循。
此外,贵州还对全省费率确定机制、劳动能力鉴定监督和质量管理、工伤康复定点机构准入标准、工伤辅助器具配置目录、工伤康复管理、工伤医疗机构定点管理等各项工作进行了明确和规范......
“全省统一完善的制度弥补了市级统筹下各地制度不健全的缺陷,使工伤保险管理更加规范。”安顺市社保局工伤保险科科长卬圣说:“现在待遇支付有保障,工作流程非常规范,我们的工作重心都放到了扩面征缴上,特别是建筑业参加工伤保险这项工作上。”
运行:抓住重点解决突出问题
“省级统筹落地实施后,既有新的管理方式带来的变化,也有统筹前分散在各地的不同问题,前后叠加,一度时期,矛盾较多。”谢丹青说:“我们认真梳理,抓住突出问题,分轻重缓急,在实施中逐一加以解决”。
抓住信息系统关键环节。以信息系统的部署使用作为实施省级统筹的重要抓手,借用“金保工程”平台,完善工伤保险子系统,以“优先保运行、随后抓提升”为原则,在较短的时间内部署上线,满足业务操作需要。对各地运行中反映的问题,分赴现场处理问题36次,解决业务管理和信息系统问题182项,最终实现“四横三纵”的信息系统模式,即同级横向确保认定、鉴定、经办与协议机构的信息共享,纵向确保省、市、县三级管理的互联互通。“最深切的体会是,没有信息化,没有统一系统,就没有省级统筹”。贵州省人社厅工伤保险处处长王梅如是说。
加强业务指导和队伍建设。把工伤保险省级统筹作为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来抓,前后6次召开较大规模的专题调度会议,实行包保到制度,跟踪政策落实情况。针对基层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前后举办多期业务培训班,对工伤保险队伍及外聘医疗专家进行培训,形成认定、鉴定、经办协同工作的良好局面。
完善政策加强经办管理。对省级统筹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处置,完善政策制度。在经办管理上,重点加大对工伤保险就医行为的监管,建立工伤事故快速报告制度,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在全省统一的医疗保险“三目录”基础上,建立工伤保险药品、诊疗项目及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一次性医用材料“三目录”标准数据库。加强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制定全省统一的考核办法,对严格执行工伤保险政策、认真履行协议的医疗机构,给予通报表彰,并酌情给予奖励,极大地改变了过去一些地方存在的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手段欠缺的问题。
成效:运行稳健效益提升
省级统筹2年多来,目前基金累计结余升至19.57亿元。基金的 “盘子”更大,互济能力进一步增强。去年10月开始,全省平均费率从1.27%降至0.94%。今年9月,全省工伤保险征缴收入同比减少1.49亿元,为企业减负明显。
“这一升一降,是省级统筹运行稳健、效益提升、抗风险能力增强的真实反映,说明省级统筹真正体现了工伤保险的大数法则和互济原则。”谢丹青说。
运行稳健、效益提升,得益于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有效的管理执行。2015年,贵州全省享受待遇人数较2013年增加了24%,但待遇支出只增加了4%。
王梅说:“这是规范管理带来的效益,业务规范和系统完善,使得不合理支出被有效控制。工伤职工合理的待遇不不但没有降低,相反得到更好的满足”。
中国电建集团贵州工程公司职工罗守华,20多年前因工伤致高位截瘫,被鉴定为二级伤残。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后,罗守华享受的待遇中,每月增加了1000元的成人尿垫费用,这更好地解决了罗守华的实际困难。
这是工伤保险省级统筹配套政策人文关怀的充分体现。贵州将一次性尿垫、一次性尿片、一次性尿裤纳入工伤职工辅助器具配置范围,有效减轻了一至六级工伤职工因工伤原因导致大、小便失禁使用一次性尿垫等用品的费用负担,得到广大工伤职工的支持和拥护。
通过建立工伤事故快报和就医通知书管理制度,有效解决了参保人员“垫资”和“跑腿”的难题;实现了工伤职工跨参保地直接结算,在方便工伤职工和医疗机构的同时,充分体现了省级统筹公平的优越性......
以人为本、问题导向、民生为重,贵州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统”出了一片新天地,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新路子。(陈良波 刘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