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把党组织优势化为脱贫攻坚优势
贵州把党组织优势化为脱贫攻坚优势
20名省领导,20支攻坚队伍,20个极贫乡镇,“一对一”帮扶,“点对点”决战,啃下“硬骨头”……今年9月8日召开的贵州省极贫乡镇定点包干脱贫攻坚启动部署会,确定由省委书记等20名省领导“挂帅出征”,带领20支队伍组成极贫乡镇脱贫攻坚指挥部,坚决打赢贵州“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攻坚战。“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20名牵头省领导,要把极贫乡镇定点包干脱贫攻坚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主战场,既当‘指挥员’、又当‘作战员’。”省委书记陈敏尔的话掷地有声。
近年来,贵州围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党建扶贫的关键作用,着力扶出好班子、好思路、好机制、好作风,把党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
扶出好班子——
把脱贫攻坚作为“试金石”,建强攻城拔寨的过硬队伍
“海嘎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不下山。”在“贵州第一屋脊”六盘水市钟山区海嘎村,杨波已经连续6年担任第一书记。到了村里,杨波建立村干部工作日制度,组织集中学习政策文件、培训工作技巧。在他的带动下,村干部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带富能力增强了。依托乡村旅游和产业化种植,乌蒙之巅的海嘎从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人均收入从1600多元增到7230元。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打赢脱贫攻坚战,干部是决定因素。贵州连续4年选派20万名干部驻村帮扶,覆盖全省9000多个贫困村。近两年来,全省还精挑细选一万多名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把扶贫开发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村级后备力量等工作同步抓好。海嘎村村委会主任杨金成说:“杨波的到来让村干部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干事创业的实招。”
针对干部素质短板,贵州抓好扶贫政策、产业发展、项目实施等培训,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产业、山地旅游、农村电商等培训。今年以来,全省3.7万名基层党员干部通过省市县乡村“五级大培训”,集体“充电”。对于贫困村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贵州精准建档立卡,通过组建联村党委、村干部职业化等方式,919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得到提升。
贵州以乡、村换届为契机,积极推荐好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并把优秀党员推荐进村“两委”班子,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今年换届工作中,全省共选拔1220名乡镇事业编制人员、103名优秀村干部、132名大学生村官、152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帮扶的优秀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
近3年来,贵州坚持和完善基层公务员培养选拔“两个80%”政策,每年新招录公务员80%安排到乡镇基层,县以上机关补员80%面向具有乡镇、村工作经历的人员,引导干部扎根脱贫攻坚一线建功立业。
扶出好思路——
近日,贵州省直有关部门调研组在基层走访时发现,中央和省委脱贫的好政策出现了“中梗阻”,同时,村干部也面临着组织发动群众难、发展集体经济难等现实问题。
解决问题,关键是理清思路。贵州抓住“牛鼻子”,以党建促扶贫。当前,“党的声音进万家、总书记话儿记心上”活动正在乡村掀起热潮。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进村入户,宣讲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宣讲脱贫攻坚的政策,激发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热情和干劲。
通过党带群、强带弱、富带贫,贵州激发出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以前只想着单干,现在有了‘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抗风险的能力增强了,大家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台江县老屯乡长滩村支书李平洲高兴地说。
2015年,让长滩村308户村民人均年收入增收2000元的正是“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新模式。台江县以党员为纽带,把10户左右居住相邻、技能相似和产业发展愿望相同的农户捆绑成一个发展主体。每个主体选择1名党员作为“户长”,组织动员群众携手“拔穷根”。
如何壮大集体经济?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贵州“三变”改革,把村集体土地、荒山、房屋和贫困群众自有耕地、林地的承包经营权等,折价入股经营主体,引导农民入股合作社,盘活沉睡资源、聚集闲散资金,以股权收益壮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园区务工收入6万元,经营农家旅馆收入9.6万元,入股分红3万元……”盘县普古乡娘娘山联村党委书记陶正学拿着村民张雨国一年的收入账单告诉记者。“盘活”了乡村资源的他,正带着百姓脱贫致富。
为深化“三变”改革实践,贵州出台配套政策加强政策扶持和分类指导,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活起来,把村级集体经济这块“蛋糕”越做越大。2015年,全省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45.6亿元,比2014年增长12%;村级集体资产总额134亿元,比2014年增长17%;目前71.81%的村摘了“空壳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