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招商限制“三高”企业 延伸生态链条
来贵州掘金 沾“绿”就火
“遵义市82个重大项目、贵安新区22个重大项目、毕节市31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近千亿元。”
日前,2015年全省第二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项目捷报频传,各个领域和类别的投资项目在全省遍地开花。
作为各方有识之士的投资热土和兴业沃土,在贵州投资,到底干什么才能赚钱?“绿色生态”,不仅是贵州的发展态度和坚守的底线,也是来黔投资企业可持续“掘金”的重要秘笈。
■ 下狠心关心淘汰关停落后产能和企业
女怕嫁错郎,男怕选错行。做企业同样如此,选择的行业方向不对,不但赚不到钱,有可能连投资的成本都难以收回。
前两年,普安一位老板在云南靠煤炭生意起家后,回普安投资上千万兴建了一家铁合金企业。谁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呈饱和状态的铁合金不但拿不到新的批文,整个行业都有逐步压缩的趋势。
而在黔南、安顺和黔东南,不少从事人工水晶加工的小作坊老板们,也有诉不完的苦。在江浙一带,以前遍地都是人工水晶作坊,由于产品含铅重和白色泡沫污染环境,当地已下令逐步减少这一业态。不过,曾在江浙一带打工的务工人员却从中看到了商机,购买一些落后设备返回贵州干起了人工水晶加工。正当这部分返乡务工人员准备扩大规模时,等待他们的不是有关部门的政策扶持,而是停业整改通知。除少量作坊入驻园区统一加工、统一废水处理外,其他的一律停止加工。
贵州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后,尽管需要各方面的企业入黔投资,但凡“三高”企业和项目,一律免谈。不仅如此,就连贵州原本就有的企业,也毅然壮士断腕,对落后和过剩产能的产能该淘汰的淘汰,关停的关停。
今年,我省在往年的基础上,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涉及炼铁、炼钢、焦炭、铁合金(含电解锰)、电石、造纸、水泥、平板玻璃8个行业及33户企业,预计淘汰落后(过剩)产能117.3万吨、平板玻璃24万重量箱。列入计划的落后(过剩)产能主体设备(生产线)在9月底前全部实施关停,12月底前拆除全部主体设备和生产线。
■ 来贵州投资“沾绿”则火
对于后发赶超中的贵州来说,发展是第一要务。要想实现弯道超车,不仅任务重,压力也很大。不过,贵州上下却形成共识:“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首当其冲的,是对传统的优势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在“转绿”上大做文章。
自2012年起,以大力推进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体化”快速启动,有效地促进民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以贵州武陵锰业有限公司作为例,项目总投资40亿元,包括16万吨电解锰加工、260万吨锰矿开采、32万吨硫酸、2.5万千瓦余热发电、4万吨锰酸锂、4万吨极板厂、锰渣制取新型材料及锰下游产品精深加工等内容。作为最环保、最节能、最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锰系列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不仅解决了粉尘、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更降低了能耗,使锰回收率提高4%左右。资源加工产业开始“由低端向高端、由传统向新型、由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型。
无论是煤矸石、磷矿渣,还是生活垃圾和污泥,都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为处理这些难题,政府部门和企业每年都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贵州得意之作,在于着力逐渐减少污染和提高资源方面寻求突破。磷矿渣变成了建筑材料,煤矸石变成了发电原料,剩余粉尘直接融入水泥原料中。更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是,贵州引进几家新型水泥加工企业后,以前让人头痛不已的生活垃圾和污泥,不但可以“吃干榨尽”减少污染,还能变废为宝产生经济价值。
经过几年的努力,贵州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子,两者兼顾,不仅可能,而且有戏。
翻开贵州的发展进度表,“五个100工程”神速进展,100个产业园区快速成长,诸多大项目纷纷落地,大批大企业投产达产……与此同时,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以富士康为代表高新企业,以茶、酒、特产为表的优势产业,以大健康新医药为代表特色产业,纷纷做得风声水起。
各级党委、政府还开出优惠条件,凡是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和企业,条件一切从宽,扶持一切从重,政策一切从优。这就意味着,要想在贵州发展好、成长快,日子过得好,就得“沾点绿”。 (周朝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