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探索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 唱好“山”歌 农业有“戏”
雨后,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半坡之上,皆是桃树,粉红色的桃花被雨水冲散一地,绿叶却格外精神。
“山还在那里,但山已不是那座山”正成为贵州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最好的注脚。贵州是典型山区,土地零碎,发展传统种植业投入大、收成少。但“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却让贵州立体农业特征明显,生物多样性优势突出,独特的自然地貌孕育了贵州人与生俱来的依山靠山、吃山护山的生存法则。 正如贵州省省长陈敏尔所说:“我们要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舞动产业链,充分发挥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把贵州农产品做成贵州符号,把贵州建成全国重要的菜园子、果篮子。” 换个思路“看山” 立足资源禀赋,培养现代农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我们看中的就是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种出来的金刺梨品质好,营养价值高。”谈起在普定县农产品加工园区建厂的原因,来自四川的老板冯飞如是说。 在安顺市委书记周建琨看来,“我们的农业希望在山,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唱响结构调整的‘好声音’,是安顺农业发展最大的诉求。” “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地曾经制约着贵州农业的发展,如今换个思路“看山”,山地正成为贵州农业最大的发展特色。“贵州不少地区的土壤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如硒、锌等;森林覆盖率达到45%……这些,都是贵州省打造全国现代山地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有利条件。”今年两会,就职于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的苏维词代表说,对贵州而言,山地农业犹如一座亟待开发的“金矿”,潜力巨大,是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优势产业。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贵州交通发展滞后,优质农产品产得出卖不掉,“养在深闺人未识”。 去年底,贵广高铁通车;今年,贵州将实现88个县“县县通高速”。出黔通道增多加密,省内路网日渐优化,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让贫困地区农产品运得出去、卖得上价。“交通引领经济”的理念进一步拉近了贵州与全国大市场的距离,为贵州优质山珍农产品“卖西部、卖全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民接受度和适应程度都是影响因素。“调结构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农民自身深刻认识到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必要性,变‘要我调’为‘我要调’、‘我会调’,让调结构成为自觉行动,才能使结构调整具有生命力。”贵州省农委主任刘福成说。 作为劳务输出大省,贵州在外省务工的农民达400多万人,过去被阻隔在山沟沟里的农民,走出山门,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这种历练与闯荡,给贵州培育了一批懂技术、懂管理、讲效益的“现代农民”。 做好“接二连三” 以农业园区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初步形成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平台 “吃饭靠种田、养猪为过年、喂鸡喂鸭换油盐”,一度是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传统农业的写照。 “过去4亩田种粮可收6000斤谷子,效益不大。现在,把土地流转给园区,每亩600元,4亩就是2400元,再到园区里做工,月收入可达2000元,比自己种地划算太多。”紫云县坝羊乡新山村村民吴锋在外打工10多年,听说家乡建起农业园区种植生态茶叶后,就关掉自己的小作坊,重新回到家乡。 全村729户,615户自愿参与新成立的新山村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000多亩。“以前搞农业都是小打小闹,各自为战,现在有了园区,我们准备大干一场。”吴锋所在的紫云县生态茶叶种植示范园区,是贵州省现代高效农业重点示范园区之一。2012年底,作为贵州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之一,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在全省17.6万平方公里内“破壳”而出。 “农业园区是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园区从调整结构发力,促进农业由单一产品向丰富多元转变,由内部优化向内外联动转变,不断拓展农业的深度和广度,真正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贵州省副省长刘远坤说。 开阳县十里画廊农旅一体(扶贫)示范园区里,贵州硒味园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富硒米整齐摆放在产品陈列室里,总经理曹飞介绍,到十里画廊游玩的客人欣赏田园风光之余,还可以把绿色安全的农产品买回家。“把农业和园区、旅游结合在一起,无论对企业还是农户,一举多得。”曹飞介绍,公司目前准备在园区修建度假中心,真正把一二三产业有机连接起来。 开阳县南江乡龙广村观景驿站老板刘兴全对“接二连三”也深有体会,“同样是桃子,从其他乡镇运到本村来卖只能2元一斤,而在这里农户家的桃园,游客自己采摘,能卖到5元一斤,翻了一倍。” 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同样需要科技驱动。贵州柳江畜禽有限公司镇宁生态牧养基地,漫山遍野的“鸡别墅”十分惹眼,与笼养鸡的“蜗居”生活不同,“鸡别墅”每座鸡舍的笼底面积6平方米,离地1尺,鸡舍采用钢架结构,舍顶采用彩钢瓦加隔热层,舍内四季恒温,空气通畅。而每栋别墅住着1只公鸡和35只母鸡。里面有栖架、沙浴、乳头式自动饮水系统、食槽,还有鸡产蛋用的“产房”,从投料、产蛋到包装都是自动化。“依靠科技才能提高产量,保证品质。”柳江畜禽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国安说。 通过农业园区创建,贵州初步形成资源要素聚集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平台,目前全省建成213个农业园区,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县域平均水平高出40%以上。 让“贵州绿”出山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互联网技术推广优质产品 夜郎蜂蜜是贵州知名品牌,如今在各大超市供不应求。贵州夜郎蜂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唐达忠说:“我们的产品完全按照国家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和农业部无公害蜂产品的管理方法来生产,所以才能打入欧盟市场。” 质量安全是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品牌战略是现代市场化的要求,只有高质量的名牌产品才具有巨大的市场获利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才有活力。 一场倒春寒,又把气温拉低到十几度,不过长顺县广顺镇石板村满坡的苹果还是如期吐蕊,树旁种葡萄,才抽出的小叶嫩绿可爱。57岁的陈光秀起个大早,给葡萄施有机肥,期待着有个好收成。就在此时,20多公里外的县城,长顺县农村工作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班泽云正轻点鼠标,通过电子屏幕监控着全县紫王葡萄、高钙苹果、绿壳蛋鸡的种植和养殖情况。“2012年县里投资400多万建起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撑服务体系,不仅通过摄像头可以实时监控农产品生产现场,而且还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产品的二维码得知产品详情。” 窥斑见豹,贵州各级农业部门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通过抓好农业标准化创建、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推进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农产品核心竞争力。 目前,贵州省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640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2138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856万亩,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总体合格率98.8%。以“多彩贵州·绿色农业”为统领,“乌蒙山宝·毕节珍好”、湄潭翠芽、都匀毛尖等一批公共品牌、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贵州农产品“绿色、生态、安全”的整体形象逐步深入人心。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快速便捷的购买渠道,为贵州农产品走出山门插上了翅膀。如今,全国的消费者只需在“特色中国·贵州馆”下单,就可以便捷购买农业园区生产的茶叶、中药材、辣椒等优质农产品。 思路一变天地宽。山还是那座山,但认识变了,山不再是一种束缚和羁绊,而是一种资源和优势。从发展滞后到后发赶超,贵州4000万儿女,正用无畏的勇气和创新的智慧,绘就一幅现代高效山地农业的美丽画卷。 |
作者: 人民日报记者 万秀斌 汪志球 黄娴 郝迎灿 编辑: 李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