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探索林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03.06.2015  10:05
生态要保护 先得种好树  

贵州省黔西县柳岸水乡以一片绿意吸引了众多游人。资料图片

  地处云贵高原的贵州,山多耕地少,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曾无奈地向山地开荒,种地种到“天边边”,而这不仅没有解决贫困问题,反倒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石漠化程度加剧。

  贵州是长江和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守护“两江”清水向东流是贵州的责任与义务。如何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如何协调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是贵州绕不开的话题。

  初夏,走在成片的树林里,满眼的翠绿和阵阵的凉风让人心旷神怡,这里是贵州省大方县小屯乡滑石村林场。15年前,一场泥石流在短短10分钟内造成18人死亡,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给当地人留下惨痛的记忆。“15年的退耕还林,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爱护这片林子,守住它,就守住了发展的根。”村支书王福忠谈起这片树林,充满感情。

  “生态要保护,先得种好树;种好树,林子里面找门路。”贵州省林业厅厅长金小麒说,实现绿水青山,林业必须先行,要让绿色铺就农民的富裕路,让绿色引领农民的小康梦。

   森林覆盖率一年增长一个百分点,水土流失面积一年减少一个百分点

  在紫云县板当镇沙坝村村民李有国的记忆中,儿时家对面的那片荒山是光秃秃的,一下雨,满山的泥巴、石子往下滚,堆满山脚下的田坝。山洪、泥石流是40岁的李有国儿时常见的场景。“现在不同了,满山都是树,打雷下雨不用怕,水源也比过去好。”变化来源于这些年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荒坡种满了树,树苗一天天长大,局地气候和环境也随之改变。“如果当年不种树,我们村早就搬走了,根本没法住。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极易受到破坏,而且很难修复,是我国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贵州省委、省政府重视保护生态,不断出台政策措施给黔贵大地增树添绿。通过坚持不懈的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和实施生态扶贫等工程,10年来全省森林覆盖率一年增长一个百分点,如今全省森林面积超过1.3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9%;同时,水土流失面积一年减少一个百分点。在这一增一减中,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绿装,“多彩贵州”显露绿色生态魅力。

  今年2月25日,羊年上班第一天,贵州省贵安新区马场镇川心村,省里主要领导挥锹培土,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的序幕在此拉开。全省各植树点8万多名各级干部上山植树,成为新春贵州大地的一道亮丽风景。

  为让黔贵大地披上绿衣,今年2月,贵州省出台《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规划2015年到2017年全省确保完成造林绿化任务916万亩,完成森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项目300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林业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

  “我们要努力使绿色成为多彩贵州发展过程中最亮丽、最迷人、最持久的颜色。”贵州省林业厅副厅长黎平说。

   把造林绿化与农民的“钱袋子”结合,确保绿色化可持续

  纳雍县厍东关乡总溪河岸边,成片的樱桃树给游人提供了绿荫,树上玛瑙红樱桃成为当地人发家致富的“摇钱树”。陶营村村民肖文佑告诉记者,仅仅靠这一季卖樱桃,他家收入就有近20万元。

  10年前,这个乡烟尘弥漫,小煤窑、小砖厂遍地都是,汽车一过,就能掀起一场“沙尘暴”。“我们希望生态改善,也想钱袋子鼓起来。”乡党委委员付琳说,光让老百姓种树不行,还要让大家从种树中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大面积种植经果林,是当地选择的双赢模式。村民杨辛给记者讲述了种樱桃树的好处:荒山荒坡过去种玉米只能填饱肚子,改种樱桃树,果子每斤能卖到8元,树苗每株能卖4元,还可以发展观光旅游。

  山青了,水绿了,老百姓腰包鼓了。尝到了种树的甜头,村民种果树的积极性更高,当地党委政府正谋划着招商引资,建冷库、发展深加工,做大做强林业产业。

  “把造林绿化与农民的‘钱袋子’结合,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纳雍县林业局局长尚金文介绍,在环境美起来的同时,让农民富起来,实现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吸引更多的农民投身林业产业,建设美丽乡村,这是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

  勾朝祥,50岁,大方县小屯乡大田村的“天麻土专家”。2000年大田村实行退耕还林后,勾朝祥分析了大田村的自然条件,提出要在林下种植天麻。“天麻喜阴,适合在林下种植,我们有这么好的森林资源,不利用起来可惜了。”说干就干,勾朝祥第一年尝试在林下栽种天麻100余亩,年收入达到18万元以上。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种植天麻,纷纷走上了致富路。

  围绕“种下一片林子,形成一项产业”,贵州各地将生态美和百姓富有机统一,不仅有效修复了生态,更让林业成为农民致富的新引擎。2014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了610亿元。

   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探索不同发展模式

  黔西县林泉镇海子村将5种适宜栽种的果苗名签,分贴在5个碗边,每名群众在自己中意的果苗的碗里丢入一颗包谷籽。结果是,98%的村民选择栽种石榴。如今,在林泉镇已完成的9306亩绿化造林中,连片种植石榴达7200亩。

  尊重群众意愿,就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林下种植、养殖、森林旅游、观光林业……贵州充分尊重各地的自主性,鼓励探索不同的林业发展路线和模式。

  “这批鸡有2000多只,山农公司马上要来回收,卖鸡的纯收入不会低于2万元!”榕江县寨蒿镇维新村村民滚常寿利用村里的林业资源,采取林下放养方式,养殖“榕江小香鸡”,鸡群以林地杂草和虫害为食,因其个小、味香、富含氨基酸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为增加农民收入,榕江县依托特有的小香鸡资源和丰富的果林地资源优势,引进山农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行订单养殖、保价回收,提高农民林下养殖小香鸡的积极性。目前,该县养殖农户已遍及19个乡镇,年产小香鸡60余万只,助农增收2000多万元。

  站在施秉县云台山主峰上抬眼望去,一望无际的绿色尽收眼底。2014年,施秉云台山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地。

  云台山牌楼冲组老组长牟永祥,指着山对面一片郁郁葱葱的柏香树林说,30年前那里是一片荒山,他带领全组村民每天出工,将植树任务分到各户,硬是在“石头坡”上种出了一片120亩的森林,当年的小树苗如今最大的直径已有20厘米。得益于当地良好的森林资源和施秉喀斯特地貌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牌楼冲村民几乎家家办起了农家乐。“我们以后的好日子,就指望这里的森林旅游开发了。”牟永祥充满信心。

  贵州的“绿”,不仅藏于山野乡间。坐拥花溪湿地公园、小车河湿地公园、黔灵山森林公园等众多生态资源的贵阳市,城在山中、山在树中、人在画中,茂密的植被让整座城成为一个“森林氧吧”,爬山养身、森林养肺、湿地养心成为都市民众的生活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