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改变”协奏曲之四 新居 新业 新气象

04.07.2014  10:20

    孙学芬是黔西县协和镇杨柳社区海坝村民组村民,2009年以前,一家6口人居住在50多平方米的土坯茅草房里。“以前的土坯墙容易开裂,还经常有老鼠打洞,大的洞有30多公分,一遇到下雨天气,墙角被雨水浸泡后,还容易倒塌。”孙学芬说。

    2009年,海坝组开始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孙学芬一家得到政府补贴两万元,又自筹两万元,修建起一处新居。

    6月26日,记者在孙学芬家看到,这是一栋按照黔北民居风格建造的单层楼房屋,约有80多平方米,墙壁为砖混结构,屋顶为青瓦覆盖,房前有60平方米大小的院坝,全由水泥铺垫。孙学芬告诉记者,新房建好后,她家就不再烧柴火了,厨房建在屋后,用的是液化气,厨房比以前卫生多了。

    到2012年,海坝组的危房全部改造完毕。现在,寨子里铺上了水泥路面,路边安放了许多垃圾箱,还建了3个公共卫生间,村民生活环境清洁卫生。农村危房改造和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使海坝苗寨面貌一新。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黔西县在农村危房改造中,采取政府补贴、企业帮扶和农户自己筹集资金的方式,保证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顺利推进。同时,各乡镇都兴建了老年公寓,把各个村里的孤寡老人全部安排到公寓居住,集中供养,既改善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又使孤寡老人有了依靠。

    谷里镇清明村山伦村民组坐落在乌蒙山区的一个峡谷里,这里山高坡陡,山上灌木丛生,每到冬季树叶掉落后,山体石头便裸露出来,村民人均土地不足1亩,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村民一年四季只种包谷,一年的收入还不足1000元。2012年,贵州省启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时,谷里镇在距山伦村民组2.5公里处的清明村修建了一个移民安置新村。

    2012年11月,村民张帮俊搬进了移民安置新村的128平方米的二层楼新房,还在一楼开了一间小百货店。现在,张帮俊经常外出打工,妻子在家照顾生意。

    谷里镇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不仅改善了从大山里搬迁出来的农民的居住条件,而且还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在距黔西县城5公里的驮煤河,正在修建一处生态移民城。记者在这里看到,生态移民城的主体结构已经全部完成。据县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办主任孟林介绍,黔西县采取集中修建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的方式,规划占地面积525亩,可安置2765户,在提高城镇化率、降低农业人口、促进农民市民化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农村危房改造到扶贫生态移民,再到小康房建设,黔西县是贵州省农家住房变化三部曲的一个见证,折射出贵州省在改善农民住房的“惠民工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

    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供的数据显示,贵州省自2008年开始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以来,192.48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已于2013年底基本完成。根据2009年后新增农村危房摸底调查情况,贵州省从今年起至2020年将全面完成新增农村危房改造工作。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启动两年,贵州省已投入资金近50亿元,建设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302个,住房5.9万套,搬迁贫困人口25万人。截至目前,搬迁移民已实现就业8.47万人,14.7万人参加新农合,5.58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2.73万人享受农村低保。2013年,移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5732元,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明显改善,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有效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促进了生态恢复、建设和保护。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中的小康房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要民生工程。按照计划部署,2014年至2017年,全省计划完成小康房建设10万户。小康房建设把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搬迁工程结合起来,优先选择农村危房改造集中连片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村寨进行布点,择优选择重要交通及旅游景区沿线、“5个100工程”辐射带动的周边村寨、风景名胜区周边村寨进行小康房建设。据统计,今年截至5月底,全省小康房已累计开工18875户,开工率达75.5%。(李广平)

贵州“改变”协奏曲之三 产业发展激发致富期盼

贵州“改变”协奏曲之二 农业发展快 全靠龙头带

贵州“改变”协奏曲之一 小康路带来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