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旅融合催生的“扶贫生力军”
文旅融合催生的“扶贫生力军”
山水墨香 富美黔乡
作为一个高度浓缩了织金历史、美食、旅游等多种元素的IP形象,“宫保鸡”今年9月正式“上岗”,目前已经投入到当地旅游、文化、农特产品等多个行业的宣传和营销当中。作为一个文旅融合发展的符号,它不仅承载着传播文化和助力旅游的功能,更承载着通过文旅融合发展,带动乡亲脱贫致富的使命和期待。
在贵州,文旅融合催生的“扶贫生力军”,远不止一个“宫保鸡”。
数据是最好的印证——
2019年上半年,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带动下,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5亿人次,占全省接待游客的45.34%;实现收入1381.98亿元,占全省旅游收入的24.07%;乡村旅游人次、收入同比增加28.35%、33.78%……
实打实的数据背后,是科学合理的规划编制、精心实施的政策机制、多方筹措的扶持资金、以点带面的示范引导、耐心细致的教育培训、开拓创新的宣传推广,通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让山水泛墨香,再让山水墨香美村寨富农家。
截至今年上半年,贵州已在66个贫困县开发旅游资源19495处,已实现旅游业带动就业98.64万人,帮助89.7万贫困人口受益增收脱贫。
如此美妙的“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
大胆迈步,开启文旅扶贫“试验”
作为全国率先开展乡村旅游的省份之一,贵州文化与旅游共融共进、带动乡亲增收致富的模式,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见端倪——
雷山县郎德上寨,一个有百户人家的苗寨,如今已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列为贵州最早一批发展乡村旅游试点。
2000年至2007年,当地村民仅靠旅游,每年就有1万元以上的纯收入。随着全域旅游的深入开展,郎德与雷山其他村寨连片发展,不断改善基础设施,统筹规划特色产业,仅2018年就接待了近80万游客。
以郎德为起点,雷山县逐步推广“公司+农户”“景区带村”等旅游扶贫模式,作为“减贫案例”之一,其经验做法被推荐到国家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以及世界旅游联盟等。
“十三五”以来,贵州更把旅游经济作为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五大新兴产业”“四大经济”和“三大长板”之一统筹推进。
2017年,《贵州省发展旅游业扶助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印发,同年编制出台的《贵州省文化厅文化扶贫行动计划(2017-2019)》也提出了助力脱贫攻坚、全面实现文化小康的工作目标。
而今,贵州从过去中国乃至世界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到连续多年GDP增速位居全国前三位,文旅扶贫在其中贡献了多少力量?
2018年,全省接待游客9.6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400多亿元,连续三年增长率超过30%,成功跻身中国旅游第一方阵,被业界称为“贵州现象”。
五大攻略,成就文旅扶贫“范式”
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黔北风格建筑与干净整洁的街道让人舒适愉快,红色文化、乡愁文化、土陶文化是这里的标签,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如今的发展正是旅游与精准扶贫深度结合所结出的丰硕果实。
在长期精准有效的工作中,贵州文旅扶贫有效助推脱贫和富民强村的“攻略”已经凸显。
景区带动,绿水青山成为村寨红利——
5年前,紧邻著名景点梵净山的江口太平镇云舍村,仅有3家农家乐。
如今在景区辐射之下,云舍村已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回家,开民宿、办农家乐,形成良性发展。
民俗推动,文化体验成为最美商品——
去年春节,全国聚焦黎平肇兴侗寨,这里作为春晚分会场之一,短短7分钟内在四大分会场中取得收视率第一、历年春晚分会场收视率第一的好成绩。一栋栋古法打造的鼓楼、动人心弦的侗族大歌、独具特色的侗家美食和服饰,都是当地吸引游客的文化元素。
民宿拉动,田园生活成为旅游“爆款”——
大名鼎鼎的西江千户苗寨在2008年以前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落,依托对原始民居的保留,以民宿为核心体验产品,开启了旅游发展之路。仅2018年,西江苗寨景区游客接待量就达117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08亿元。
生态牵动,山地运动成为国际“新宠”——
今年10月30日,2019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在兴义市举行,这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目前唯一一个以“山地旅游、户外运动”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会议。以此为依托,凭借独特的生态资源,该市通过生态体验、生态研学、康养度假等亲近自然的发展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农业联动,农耕文化成为致富“宝藏”——
同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开阳县龙广村,早在2011年时,就通过发展农家乐、开办“开心农场”等农旅融合的方式提前实现了“减贫摘帽”,从“贫困村”摇身变为“明星村”。2018年,龙广村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全村经济综合收入达2000余万元。
诗与远方,绘就文旅扶贫“愿景”
旅游项目建设扶贫工程、景区带动旅游扶贫工程、旅游资源开发扶贫工程、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旅游商品扶贫工程等9项旅游扶贫工程自2016年开展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
乡村旅游质量有力提升,乡村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利益链接关系逐渐紧密,旅游扶贫更加精准,齐抓共管机制基本形成,极大提升了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
目前,全省共评定标准级乡村旅游村寨、客栈和三星级以上经营户1500余家。获评全国旅游扶贫规划、旅游扶贫示范成果和项目19个,全省开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寨突破3500个,有2422个贫困村纳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建立了旅游扶贫的利益链接机制,有力调动了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就业增收等问题。
此外,依托大数据平台,对全省贫困村寨的资源禀赋和旅游适宜从业人口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旅游扶贫对象,跟踪贫困户脱贫状况,动态化调整帮扶措施,采集调度监测旅游扶贫相关信息。
文化与旅游融合,不仅是诗与远方的携手,更是在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层面将人们带出贫困的桎梏。(记者 彭芳蓉)
[责任编辑: 邓娴 栾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