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旅游产业化步履铿锵
培育市场主体 升级业态 提升服务质量 盘活闲置低效项目
贵州旅游产业化步履铿锵
集洞穴、天坑、奇山、秀水为一体的罗甸大小井景区。陈慧 摄
山门别样开,游人纷沓至。奋力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越来越靓,贵州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跨域的步伐越来越快。
6月7日召开的全省旅游产业化推进大会提出,要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培育行动,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市场化水平;要大力实施业态升级行动,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要大力实施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持续提高游客对贵州旅游的满意度;要大力实施盘活闲置低效项目攻坚行动,全面提高旅游产业投入产出效益。这为贵州实现旅游产业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贵州发展旅游业条件得天独厚,当前更面临难得的机遇,前景光明。不断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奋力推动旅游大提质,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让“金山银山”成色更足,贵州马不停蹄。
路桥密织的青山绿水间绘就一幅幅生动的车窗风景线。李长华 摄
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着力点
“黄金十年”的高位推动、高速发展,贵州旅游业取得了可喜成绩。
近年,全省接待外省入黔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均在30%以上,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不断提升。2019年,贵州全年接待境外游客总数达到11.35亿人次,排名跃居全国第1位;旅游总收入达到1.23万亿元,排名全国第3位。
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多彩贵州风行天下”的历史性跨越,也让旅游产业成为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进入新发展阶段,贵州旅游业肩负起了新的历史使命,将成为我省拉动消费增长、有效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旅游业如何发力?贵州多措并举——强力实施文化旅游业促消费百日专项行动、出台《支持文化旅游业恢复并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牢牢稳住文旅消费市场;推出“一码游贵州”全域智慧旅游平台,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服务;策划开展“贵人黔行”主题宣传活动,并发布100条精品旅游线路。
同时,对内努力形成文化旅游多产业多领域融合互通的休闲消费体系,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对外将美丽山水与资源市场对接,由省领导带队赴长三角、珠三角、山东、重庆、成都等重要客源地,开展旅游推介和招商引资活动,为游客送上优惠大礼包。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全省接待游客1.3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1220.63亿元。根据第三方抽样调查结果测算,“五一”假期全省累计接待游客3412.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7.96亿元。贵州省商务厅相关数据也显示,“五一”期间全省市场消费支出总额188.18亿元。
数据表明,贵州旅游业复苏态势强劲。旅游是流量经济,唯有入黔游客、过夜游客、人均旅游消费等的持续增长,才能保证产业的规模扩张,进而增强旅游产业化的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实现由量变到质变、蓄势到起飞的发展过程。
“多彩贵州·度假康养胜地”贵州旅游主题推介活动(杭州站)举办的《山人之贵》大型文旅推介演出现场。赵林 摄
“旅游+”推进旅游产业化
旅游产业化不是孤立的产业化,而要“四化”并举、融合驱动、协同发展才能实现的。“四个轮子一起转”,旅游业才能真正做大做强。
为加快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今年1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的意见》,为9个市州厘清了各自文化旅游的特点——贵阳和安顺,“山地旅游、集散地、避暑度假”;遵义,“长征文化、研学培训、茶酒文化”;六盘水,“避暑康养、冰雪运动”;毕节,“山地旅游、康养度假”;铜仁,“山地旅游、温泉康养”;黔东南,“山地旅游、民族文化”;黔南,“山地旅游、天文科普”;黔西南,“户外运动、康养度假”。这些特点是各市州比较优势所在,更是培育项目的战略依据和资源条件。
贵州因山而名、因山而特,多梯度山地资源和山景、山水融合的优势,是发展山地旅游、体育旅游的天然优势。贵州还是国家批复创建的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目前山地旅游已占全球旅游总量的20%,并呈逐年增加态势。而国内,有1.3亿户外运动爱好者,为户外运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5月27日,黄果树景区,“遇见更美夜”暨夜游黄果树试灯仪式举行,开启了国内首个以5A级自然峡谷景区为载体打造的沉浸式光影夜游项目。
“黄果树景区是贵州旅游的大IP,是国内外游客到贵州的首站之选。我们希望通过黄果树景区来引流,让游客在安顺吃饭、住宿、看演出,并通过农旅融合、工旅融合、体旅融合、研学旅游等形态,不断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创造出新的旅游增长点。”安顺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汪文学说。
平塘特大桥,桥塔世界第一高,这里一年有300余天被大雾笼罩,让穿行“天空之桥”仿若置身瑶池仙境,被誉为“天空之桥”。平塘县充分利用这一亮点,引资打造交通强国“桥旅融合”示范点,建成贵州首个桥旅融合观光园。从2020年国庆至今,接待游客量已达36万人次。
像“天空之桥”一样,在贵州,路桥密织的青山绿水间,绘就了一幅幅生动的车窗风景线,形成了高价值的旅游资源。贵州省旅游协会会长傅迎春就认为,贵州旅游应把这一优势放大,用服务区经济和产业化思维,把新概念服务区、壮美大桥、旅居营地等进行整合布局,打造面向新消费市场的山地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实现旅游产业化与交通产业化的共融共赢。
红色旅游是贵州旅游业的一大亮点。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之一,2019年起,贵州按照中央的统筹部署,将其作为政治工程、文化工程、民生工程、党建工程,全力有序推进。打造“重走长征路”红色研培体系,实施“重走长征路”研培体验工程;对长征历史步道和沿线“红军村”保护修缮、串联整合,并增添服务设施,打造“重走长征路”精品线路;建设红色文化旅游带,发展深度体验游和红色研学旅行……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推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其中,贵州3条旅游线路入选。
茅台镇杨柳街乡村旅游发展红火。 罗星汉 摄
大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年初建成投产的、位于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贵银生产示范基地,大型3D打印机、设计雕刻软件、数控旋压机、5轴数控精雕机、数控压片机、激光焊接机、连续铸造机、淬火炉等现代工业设备首次在贵州银饰银器产业加工中运用,这也是贵州旅游商品工业化生产的一个缩影。
多彩贵州文产集团党委副书记徐进表示:“从产业项目来说,该生产线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可年产100万件贵银产品;从产业链来说,该生产线上可以连接上下游产业链,必将有力推进贵州银饰银器产业的发展。”
贵银生产示范基地银饰加工设备。赵相康 摄
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是市场主体。贵州要实现旅游产业化,首要是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要有一批现代化规模型旅游集团,有一批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顶天立地的大企业,有一批企业集聚、效益突出的产业园区。
除了培育壮大本土文旅龙头企业,对贵州来说,还要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等重大机遇,吸引更多文旅企业走进贵州,把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优势和贵州的生态、气候、文化、区位优势结合起来,共享高质量发展红利。
近年来,贵州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标准,着力打造“贵人服务”品牌,建设国内一流营商环境,成为全国行政审批数量最少的省份之一,“一网通办”省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居全国第三。2013年以来,全省企业开办平均时间从20天减少至2.2天,压缩近90%。通过第三方对标世界银行指标体系评估显示,贵州营商环境与全球经济体对比,排名从2017年的94位上升到2018年的79位,再上升到2019年的58位,三年上升了36位。
2020年以来开展的多场文化旅游招商引资活动中,贵州都围绕“三省五带”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建设等,诚邀各地企业家深度参与贵州文化旅游业重大项目建设,目的就是要以大项目支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贵州拥有全国最多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村寨,依托这一优势,贵州把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近年来,贵州制定实施了乡村民宿发展规划、指导意见、评定标准以及系列优惠政策,并确定以中高端民宿旅游产品为切入点,大力推动以乡村民宿为重点的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开发。目前,贵州民宿客栈总量已达到4500家,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网红民宿正不断涌现。(记者 曹雯)
[责任编辑: 刘昌馀 刘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