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旅游激活乡村
贞丰纳孔布依古寨、雷山西江千户苗寨、三都万户水寨、江口云舍土家族文化村、西秀旧州浪塘……还未结束的“十一”黄金周,贵州特色乡村游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
贵州省是中国最早开展乡村旅游的省份之一,民族众多、风情各异的贵州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建设、扶贫开发、农业开发、新农村建设、水利建设、城镇建设、危房改造等都将乡村旅游功能纳入其中,政府在政策、规划、项目、资金上加以整合,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合作、农民主体、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的一体化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广顺镇石板村凤凰坝风光优美,精品民宿已小有名气。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和农业产业发展布局,石板村通过与凤凰坝生态观光体验园项目开发公司协商,争取了园内部分经营管理项目作为村集体经济项目。按照“支部引领、党员带头、户户入股、共奔小康”为理念的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发展模式,通过“公司+村集体+党员+农户(贫困户)”的形式注册成立了石板村欣茂旅游协会,对凤凰坝生态观光体验园内村集体经济项目进行经营和管理。
贵州省黔南州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以民族文化体验和农耕文化体验为主,兼有康体体验和生态农业观光等四种典型的乡村旅游体验发展模式。
“二月二”苗族走亲节、“三月三”布依族祭山节、“六月六”布依族风情节,“八月”母亲文化节,“九月”顶坛花椒节,“十月”黄金文化等,在贵州省黔西南苗族布依族州贞丰县,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举办,祭山、扫寨、走亲、浪哨、康包定情、木叶对歌等传统习俗,在这些传统节日中得以再现。
“随着贵州省首个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落地贞丰,贞丰按照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路,将民族文化旅游扶贫作为坚守两条底线、决战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强力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贞丰县委副书记蒙立胜告诉记者。
农旅一体多姿多彩。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加快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茶叶、优质稻、精品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如今已成为茶产业贵州省第一县、中国第二县,“湄潭翠芽”“遵义红”“茅贡米”等优质农产品广受青睐。
为更好用足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湄潭县制定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成立旅发委和旅投公司,每年筹集2亿元财政专项资金。同时依托“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着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入市、集体产权制度、“两权”抵押等国家级改革试点,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有效推动旅游业发展。其中湄潭“七彩部落”通过“三变”改革,引导农民以“三资”入股参与旅游开发,构建“公司+股份合作社+股民”的联合经营模式。2015年5月运营以来,“七彩部落”旅游综合收入达1200余万元,占该村民组总收入的85%以上。
湄潭县实施大旅游、大扶贫战略行动计划,着力构建以山水田园风光和茶旅一体化为主线,以县城为中心、乡村为依托、节点景观为支撑的全景域山地旅游体系,有效加快脱贫步伐。
今年9月,在贵州举行的2016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文化旅游产品博览会相关主题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探讨了当代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未来方向等问题,并发布了乡村旅游共识。共识认为:乡村凝聚了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与根基,体现着传统的人文之美、文化根脉与风土人情。乡村旅游在全球化、工业化的今天已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同时乡村旅游对于改善边远地区民众生活,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地域文化保护与交流等都有积极意义。
在贵州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创新乡村旅游发展体制机制成为重要特点。近年来,在不断加大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的同时,在乡村动态关注体制、运行机制和经营管理模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投资开发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旅游协会+农户、政府+公司+农户、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农村合作社+村民等多种富有个性的、社区参与、村组参与、民主管理的贵州乡村旅游模式,调动了广大农户参与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