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刊登《报京大寨的美丽蜕变》

12.02.2015  13:51

贵州日报》刊登《报京大寨的美丽蜕变

 

        2014年1月25日23时30分许,镇远县报京乡报京村报京大寨发生火灾,共烧毁房屋148栋,受灾296户1084人,受灾总面积35174.85平方米。

  时隔一年,报京大寨灾后重建工作强力推进,截至去年底,重建房屋222栋276户,总建筑面积37283平方米,按受灾人口1084人计,人均建筑面积约34平方米。受灾群众已陆续乔迁新居,欢天喜地地准备欢度2015年春节。目前该县正在积极筹划发展旅游业、种植养殖业等,通过产业发展让当地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重建:顺民意 问民需

  一年来,笔者深入报京采访不下10次。每次深入灾区,所见所闻皆有感触。

  灾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黔东南州委、州政府,镇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省州县主要领导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第一线,组织救灾,安置灾民,研究灾后重建,使灾民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到了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有水喝、有火烤、有闭路电视看,度过了难忘的2014年春节。

  镇远县迅速组建了以县委书记刘建新任指挥长的报京“1·25”火灾灾后重建指挥部,对灾后重建工作进行统一安排部署。

  重建工作任重道远。从规划定位到建设内容,指挥部下设的综合组、群众工作组、灾后重建组、产业发展组等9个工作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同时,县里还从相关部门抽调精兵强将脱产入驻报京办公,具体负责抓好灾后重建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指挥部对每一个细节的有效把握让报京大寨的灾后重建工作驶入了快车道。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指挥长杨锦介绍:“这次重建实施顺利,除了领导的重视,群众代表参与决策也是工作推动的主要动力。”

  该县还实行了“县、乡、村灾后重建联席会议”工作制度,联席会议制度代表由县指挥部、乡镇相关人员,20余户灾民代表共同组成,重建重大决议需要大家共同签字认可,并进行公示公告。通过“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发挥灾民在灾后重建工作中的主人翁意识,增加公信力和透明度,充分体现群众代表在灾后重建工作中的宣传、动员和表率作用,从而更广泛的做好受灾群众思想工作。

  为让受灾群众早日搬进新居,指挥部的同志加班加点,他们放弃周末节假日休息,全力投入工作;联席会议工作人员对受灾群众关怀备至,一旦出现问题,他们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解决。报京村支部书记周昌勇说:“重建工作量大,群众不理解、误解时有发生。我们都耐心地听取群众诉求,能解决的事情当场回复,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提上联席会议,大家共同商定。”

  邰通祥是村里的会计,他告诉笔者:最难开展的是征地工作,为了能早日开工建设,县乡村三级代表挨家挨户去做思想动员工作,和群众摆家常,讲村寨重建工作,描绘报京大寨未来蓝图……报京大寨的重建工作,从房屋设计、规划、建设各个环节,都充分征求村民的意愿。收集整理出来的意见定期向建设指挥部反馈,这种问计于民的工作方式得到了村民的支持和认可,也推动了报京大寨的建设步伐。

 

规划:示范点 样板点

  重建过程中,镇远县结合灾区实际制定了重建方案,确定采取统规统建,集中安置建房的方式,启动灾后重建工作。

  以灾区重建和受灾群众后续发展为核心,高水平推进统规统建。围绕报京民族文化旅游特色,高水准定位规划。由贵州省建筑设计院编制《贵州省镇远县报京乡报京村灾后重建规划》(下称《规划》),规划年限为15年,规划结构为“两片·一带·四区”(“两片”即生态民俗景观片和亚么湾景观片;“一带”即报京溪文化景观带;“四区”即大寨重生区、老寨风貌区、新寨发展区和乡场商贸综合服务区)。建造融合北侗民居特点和现代居家需求的房屋建筑,打造报京侗寨的民族风情和乡村田园风貌,建成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气息的4A级景区,形成“南有肇兴、北有报京”的侗族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将报京打造为灾后重建、农房改造、生态移民的示范点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样板点。

  民族文化与风貌相融合,将报京建设为民族风貌和现代气息相融合、防火安全性高的新村寨。灾后重建房屋设计均按照“小康房”建设标准规范化建设,房屋排列错落有致,外观设计美观典雅,室内设计科学实用,通风采光性能良好,人均居住面积显著提高,牲畜饲养统一规划在重建居住区外集中饲养。人行步道硬化工程和村内绿化亮化工程相继实施,报京楼、刺绣坊、踩歌堂、纪念馆、萨玛庙等基础设施逐步开始建设,不仅解决了灾民住房问题,彻底改变过去“脏、乱、差”的现象,而且大大改善了群众人居环境。

  2014年3月19日至24日,县灾后重建群众工作组分成五个小组深入灾区就“灾后重建五项基本原则”(即宅基地安排原则、房屋重建原则、灾民建房资金筹措原则、征地拆迁原则和灾民二次临时安置原则)广泛征求受灾群众意见,发放意见表259份,赞同率高达94.27%。

  灾后重建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当地群众的思想意识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统规统建,让群众感受到了村寨重建后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发家致富的机遇,群众开始着手发展农业产业、乡村旅游、开办农家乐、生产旅游工艺品等,党委政府还组织群众到安顺市旧州镇浪塘村考察学习,群众对村内环境卫生治理和继承发扬报京侗族文化有了更高的觉悟和认识,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和报京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新面貌 新生活

  重建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深入讨论修订完善重建规划。《规划》首先经省规委审定,其次在县、乡、村三级联席会上广泛征求群众代表意见,进一步完善规划文本,最后在报京灾区进行张榜公示,广泛征求了群众意见,达成共识。重建规划明确:重建房屋等建筑风貌统一,统一外观风貌,集中联排建房,屋层高不超过3层,限高12米。每户宅基地不低于35平方米,重建房屋建筑面积达到人均30平方米。人畜分离,每户安排10平方米牲畜圈舍用地,在居住区外集中连片建设。在符合规划布局基础上,根据群众的原宅基地位置面积和重建宅基地需求,以就地安置和在大寨扩展区、安置新区安置相结合,原则上安排一户一宅基地,位置由农户抽签决定。安置面积不少于原宅基地面积,对搬往大寨扩展区或安置新区的奖励20%的宅基地面积。每户最终宅基地最低不低于35平方米。

  重建过程中,对区域内430户居民房屋按侗族风貌进行外观效果整治和亮化,亮化工程采用仿古太阳能路灯。在规划区域内建成两条公路环线兼消防通道(四级油路标准),规划建设步行通道、休闲旅游步道、入户连接线。在寨内形成通车连线、机耕联线和步行联线的交通网络。同时完善修建场平、挡墙、消防设施、三线下埋(供电、广电通信网络)、给排水系统、污水处理工程、垃圾处理等环卫设施、绿化工程、路灯亮化工程、公用沼气池等基础设施。建设“报京1·25”火灾纪念园、报京鼓楼、刺绣坊、踩歌堂(芦笙场)、萨玛庙、洗葱塘、捞鱼虾场、文化长廊、文化活动中心、体育运动场所、游客服务中心、客运站、停车场、公厕、景观道路工程(含寨门、风雨桥、观景台、凉亭和道路亮化)等文化旅游设施。

通过公开招投标,由黔东南州建筑总公司中标统一承建报京灾后重建所有工程。灾后重建宅基地共分配了宅基地266宗,面积14534平方米。需新建房屋222栋,总建筑面积约37283平方米(受灾群众人均建筑面积约34平方米)。现已修建道路5条共5.16公里,目前5条道路路基和路面镶边基本完成,正在进行路面底层施工,力争年底实施路面铺油;步道工程、绿化工程土建、广播网络工程也在同步建设;外部供电主线施工已完成,新安装的四台变压器已全部接通;供水(提水)设施已完成,正在进行调试供水;消防水池、消防栓等消防工程与供水系统同步进行;排污主管道与污水处理设备基础正在施工中,近期安装即可使用;垃圾焚烧炉已建成并试运行;报京楼、踩歌堂、刺绣坊、纪念馆的方案设计已完成,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和场平工程。

 

现场特写 报京大寨年味浓

  年关将近,镇远县报京大寨的节日气氛越来越浓。

  1月29日上午,漫天大雪飞舞,笔者冒着凝冻赶往报京大寨,沿途看到村民们三三两两前往集市购置年货,农用三轮车、小车满载各种物品。

  远处望去,报京大寨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房屋映入眼帘。进入村寨,看到村里人家有的搬新居、有的杀年猪、有的张罗儿女婚事,忙得不亦乐乎。妇女们烧水煮饭、贴窗花、挂灯笼,干起活来麻溜利索,门里门外收拾得干干净净。

  在报京大寨一号路,随着孩童的一声声欢叫,笔者循声而去,看到一群儿童和妇女在新屋前争抢着糖果、抛梁粑和满地的零钱。

  当天是邰安元家入住新居的喜庆日子,刚刚上了房梁,按照地方习俗,是要扔一些喜糖、抛粮粑,供大家在房下争抢,沾份喜气,而今天“发钱”,是为了庆祝“灾后重生”,迎接美好生活的到来。目前,报京大寨受灾户已经陆续入住新居,2015年将全部在新房里过春节。

  “今天日子好,有40多家都在搬新屋,我们都希望今后的生活顺风顺水,孩子平安快乐长大,大人身体健康嘛。”女主人一边说一边带领大家参观新房,“新修的房子太漂亮了,屋里有了厕所,自来水也进家了,不敢想啊,一年的时间,就能住进这么安逸的房子里。我家今天还杀了年猪,今年过年在新房子里过,我家崽和姑娘高兴得很,感谢党和政府帮助我们渡过难关,帮我们建这么好的房子。”

  之前,邰安元一家是和弟弟一家共8人同住在一楼一底面积约160平方米的木质房屋里,一楼用来养猪、牛等牲畜,二楼居住环境卫生差且拥挤,安全隐患大。

  现在邰安元和弟弟各有一栋新房,邰安元一家4口居住的新房是两楼一底、住房面积160多平方米的具有侗族特色的砖房。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房间,还有了客房,屋外建有护栏,住房拥挤的问题得到解决,安全有了保障,环境卫生也得到很大改善。

  “新房建设,你们自己出了多少钱? ”

  “我家出了10万多点。”

  据了解,关于灾后房屋建设资金来源,由政府出资与农户自筹相结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匹配并全程公开公示,对于资金困难的农户,由县里协调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最高可贷款6万元,并由政府贴息两年,减轻灾民的负担,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住进新房的70多岁老人邰安裕给当地政府写了一封感谢信。老人激动地说:“大火夺走了我们的家园,我和老伴年事已高,丧失劳动能力,根本就没有能力建房,是党和政府帮我建好一楼一底的砖房,我和老伴已经搬进去住了,很舒服,所以想写感谢信表达我的心情……”

  受灾户邰老贵也是刚刚搬进新家。烫金的对联,精美的窗花,火红的灯笼,在寒冷的冬天里处处洋溢着浓浓暖意,年近七旬的老邰正忙着招呼客人,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今天对邰老贵来说是个大喜的日子,不仅搬进了新房,而且儿子邰清明要迎娶新媳妇进门,双喜临门啊!

  随着一声声鞭炮噼里啪啦响起,老邰家一下子闹腾起来。亲朋好友们提酒上前迎亲,送亲队伍把歌欢唱,牛角装满的美酒盛满了对新人的美好祝愿,你敬我一口,我敬你一杯。随后的长桌宴更是年味十足,鸡鸭鱼肉等美酒佳肴应有尽有,衣着盛装的亲朋好友们围着长桌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一首首韵味十足的侗族歌声绕梁回旋于房前屋后。邰老贵说:“多亏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出资出力帮我们修建新居。现在马上就要过年了,新房子也有了,儿子也办了婚事,就等着来年抱孙孙了。”

离开报京时,天色临近黄昏,在袅袅炊烟的映衬下,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小别墅,一盏盏火红的灯笼,厨房里飘出的腊肉香味和院子里孩子们燃放鞭炮的欢笑声,让人感觉到报京大寨关不住的年味儿。

 

来源:2月12日《贵州日报》5版    编发:林石     


 
【上一条】《贵州日报》刊登《我省城镇保障性.. 【下一条】第三十七次全省建筑安全生产联络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