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我们的路叫作幸福大道

09.03.2016  13:37
  2013年10月25日,邓迎香(中)同一起打隧道的村民商量如何将隧道进一步加宽、巩固。  (资料图片)   路通了,村子发展有希望了,邓迎香很喜悦。   如今的麻怀隧道。     文/ 本报记者 樊园芳 图/ 通讯员 李庆红     无论山多高、路多远,都斩不断幸福的渴望!     这就是我们的路,一步步延伸、一点点向前,顽强、坚韧。     这就是我们的路,叫作幸福大道。——题记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被贬,一路艰辛抵达贵州后,发出这样的感叹。     一条通往山外的路有多重要,没有在贵州山区生活过的人,无法想象。     上世纪90年代,罗甸县董当乡高峰村的邓迎香与董架乡麻怀村翁井组的袁端林相爱,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就是因为翁井四面环山,没有一条通往山外的道路。     家住织金县鸡场乡鸡坡村核桃寨组的杨文学,从小就深受被大山围绕的窘迫:“冬天,父亲牵着马,到几十公里外的乡镇驮煤,早上天不亮出发,天黑才能到家!”     尽管有重重大山阻隔,邓迎香还是义无反顾地嫁给袁端林。     1999年,村民在村南发现一个40米长的溶洞,正好对着村外。村民决定以溶洞为突破口,挖一条通往村外的隧道。     历时近两年,隧洞打通,容人勉强通过。     10年后,邓迎香挨家挨户说服村民,把隧道加固、扩宽,让村民们能骑上摩托车、开上小汽车回家。     仅仅一年,一条连接山外,能通5吨小货车的穿山隧道终于竣工。     2011年,在贵阳做了十多年“背篼”的杨文学带着13万元血汗钱回家,带着村民雇来挖掘机,开始热火朝天地干起来。     修完通组路,杨文学又忙活着硬化通村路,整整忙碌了6年。     在素有贵州屋脊之称的威宁,为把山里的特产运出去,卯关村村民编织了一条广达四面八方的商路,把威宁的大白菜、萝卜、荷兰豆、莴笋卖到广东、广西、重庆、湖南,还出口到日本、东南亚、马来西亚。     隧道、村路、商路,这三条路载满大山的呼唤,无论山多高、路多远,都斩不断幸福的渴望!     这就是我们的路,一步步延伸、一点点向前,顽强、坚韧。     这就是我们的路,叫作幸福大道。   罗甸麻怀村:开凿“时光隧道” “运载”老村出山     2月27日一大早,太阳已经高高升起,寒意丝毫没有退减。     罗甸县董架乡麻怀村幽暗的隧道里影影绰绰见到一个身影。随着“嘿!”一声干脆利落的叫喊,隧道里的声控灯亮了,斑驳的灯光温和地照在脸上,麻怀村村主任邓迎香从隧道里走出来。     一路上,开着小货车进城卖菜的村民、到邻村走亲戚的老人络绎不绝。     全长216米的隧道,两端洞口用红油漆写着“麻怀隧道”四个大字。     驱车从村子出发,进入隧道,5分钟后便进入平坦的水泥路,汇入滚滚车流。恍如穿行在时光隧道,将曾经封闭落后的老村与日新月异的山外连接在一起。     1990年,18岁的邓迎香骑着马翻过陡峭的山崖嫁到翁井,一路上,她的心被惊得嘣嘣直跳。     进了村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已经看上彩色电视机,但这里仍然使用煤油灯。     1999年,村里开始农网改造,翁井组要抬着电杆翻过陡山才能进寨,路太险,山民盼电的希望眼看又要落空。     村民李德龙意外发现一个40多米长的溶洞,溶洞北端刚好连接山外。于是,村里决定挖一条通往山外的隧道。     邓迎香和村民们在狭窄阴暗的溶洞里,一锄一铲地凿,把石头和泥土一点一点往外搬。     2001年正月二十九,隧道通了,有了路,村民将电杆、变压器抬进翁井。     2001年,村民终于告别点煤油灯的历史,用上了电灯。     此后10年,村民们在这条216米长,只能容人勉强通过的狭窄阴暗的隧道里进进出出。     走出山外的路,从过去的两小时减少到15分钟,村民们很满足,邓迎香却不这么想。     她想让这条隧道更宽一些,能通摩托车、火车,把山里的特产运出去。     邓迎香挨家挨户动员村民,村民们都觉得她是痴人说梦。     此后,邓迎香每天用锄挖用手刨,一点一点地拓宽隧道,村民们也慢慢加入到挖隧道的行列……几个月之后,翁井组27户村民都自觉地加入进来。     罗甸县环保局、林业局、民政局等多家单位纷纷伸出援手,捐资捐物。     2011年8月16日,216米长的“翁井隧道”及连接洞口的水泥硬化道路通车,从村民在后山溶洞挖下第一锄到隧道通车,耗时整整13个年头。     此后,罗甸县交通局又对隧道进行了修复加固,硬化路面,安装照明电灯,让隧道变成一条安全通道。   看招     小山村不仅要通路,还要致富。     邓迎香说动了几个村里的“能人”,筹资80万元办起了麻怀村第一个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     邓迎香又鼓励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不仅能拿流转金,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赚钱,全村人都被调动了起来。     如今的麻怀村,落实了农村改厕项目,修建了通村公路,村民用上了农用车、面包车甚至开上了轿车,住上了新房。过去人均年收入七八百元,现在已达2000多元。   织金鸡坡村:打工筹钱修路 踩起油门奔富     2月21日一大早,织金县鸡场乡鸡坡村村民杨文学就忙着给肉兔喂食。     远处不时传来喇叭声,“滴滴”声没完没了,杨文学却一点也不感到心烦。     他告诉记者,自从去年底通村路硬化后,每逢星期天,新农村客运班车都会开进鸡坡村,接村民到十多公里外的纳雍县张家湾镇赶集,前前后后十多辆客运车,把鸡坡村的道路挤得水泄不通。     鸡坡村是个偏远的苗族村寨,全村9个村民组中,就有6个不通公路,杨文学家所在的核桃寨组就是其中之一。     2011年,在外打工的杨文学拿出攒下的13万元血汗钱,带领大伙修路。     然而,开工不到两个月,13万元花得一分不剩,路,却只挖出一小截。     杨文学这才知道,修路,并不简单。     一定要把路修好!22位村民跟着杨文学一起来到贵阳,他们决定,要用自己的背,背出一条路来。     杨文学他们赚钱修路的故事被媒体报道,贵州省春晖行动发展基金会划拨10万元修路基金;省交通设计院的专家免费给核桃寨设计交通线路;各级政府、部门和爱心人士的捐款120多万元……     随着资金一步步到位,2012年5月,2公里长的通村“毛路”通车。     2014年大年一过完,杨文学带着寨上的兄弟们又“倒腾”起来,把在贵阳工地打工时置办的搅拌机、水泵、翻斗车、电线全拉回来,全寨80多户人家,将路分成5段,要把2公里长的通组毛路硬化。     2014年10月,工程结束。     故事却没有结束——鸡坡村连接乡政府的12公路山路太难走,村民想,能不能把通往乡里的路全给硬化了?     带着村民的念想,杨文学多次到省公路局反映情况,并很快得到反馈。     2015年4月,省公路局统筹拨款635万元,修建从务卜到鸡坡垭口的通村水泥路,把鸡坡村到鸡场乡的通道彻底打开。     2015年底,水泥路竣工。通车不到两个月,村里已经有十多户人家买了车,出村,也就是一脚油门的事!     路通财路通。杨文学他们办起了肉兔养殖场,养殖规模从最初的100多只发展到2000多只;去年6月,村民杨文虎带着一台刺绣机回乡创业……   看招     修路之前,杨文学最大的梦想是做个“小包工头”,把自家日子过好。     修路6年,杨文学的梦想变大了,想要全村人都能富起来……     去年底,省扶贫办划拨30万元帮扶资金,带动贫困户发展肉兔养殖产业;鸡场乡正在为养殖区做规划,很快,30户贫困户就能得到资金、技术支持,迈出养殖致富的第一步。   威宁卯关村:微信广开商路 蔬菜俏销出国     3月2日,“”的一声,手机提示,微信好友卯升国给记者发来几张图片,蔬菜大棚里,马铃薯的苗比前几日又长高了些。     卯升国的家在威宁自治县草海镇卯关村,再有两个月,他家1000亩早熟马铃薯就可以上市了。     从现在开始,卯升国和他的父亲卯昌永为数千吨马铃薯提前寻找买家。     端坐在的电脑旁,卯升国手指轻轻一点,卯家的蔬菜信息发送到多个蔬菜商贩组成的微信群里。     43岁的卯昌永是卯关村支部书记,也是村里的蔬菜种植大户。     2002年,威宁被确定为全省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之一,开始大力发展夏秋反季节蔬菜产业。     卯昌永很快嗅出了土地里的商机。于是,卯昌永很谨慎地种上了10亩反季节蔬菜,当年获利两三万元。     卯关蔬菜的产量一年比一年多,做过生意的卯昌永最先想到的,就是市场:“找到市场,才能根据市场需求去安排生产”。     于是,当地农技专家向他建议,威宁夏秋季具有明显的“天然凉棚”气候优势,生产的耐寒、半耐寒、喜温蔬菜,如白菜类、甘蓝类蔬菜和莴笋、结球生菜等可运销炎热的华南、长江中下游、成渝、港澳地区和东南亚……     市场指向明确了,卯昌永便到全国各地,调研了解蔬菜市场行情。     一趟趟跑下来,卯昌永得出结论:萝卜、白菜等冷凉蔬菜,春末那一季,威宁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称得上“独家经营”;第二季的竞争对象主要是湖北恩施,但从恩施到贵阳、南宁、广州、成都、重庆、深圳等南方城市,每吨运输成本比威宁高出数十元甚至上百元。     心里有了底,2014年,卯昌永在村里一气流转了500亩土地,主要种植萝卜和大白菜,出产三季,成了蔬菜种植大户。     今年,卯昌永流转的土地达到1000亩,种植种类除萝卜、大白菜,还新添了新品种的马铃薯。     眼看流转的土地越来越多,卯昌永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召回家。     这对父子档经过短期磨合,很快打起“组合拳”:田间地头看管不过来,卯昌永只抓关键环节,其他的放手给儿子做;对接市场,和客商接上头后,他又把后续工作交给儿子。     卯昌永建起微信群,把联系过的蔬菜批发老板全部拉进群里,随时互通信息。     有了微信群,身在威宁,卯昌永能随时知晓全国蔬菜行情。     根据行情,他不仅自己种的蔬菜畅销,也带动周边农户的种植和销售。     卯关,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全村贫困户从过去的300多户,减少到现在的60来户,人均年收入则从过去的1100多元,增长至现在的5400多元。     卯昌永的销售网不仅联通广东、广西、重庆、湖南等地市场,还把卯关蔬菜卖到了香港、日本、东南亚等地。   看招     同样是在土地里刨食,过去一年累到头,吃不饱饭,现在科学种植,按市场规律办事,土地里刨出了金娃娃。     过去,贫穷的卯关留不住人,大部分村民选择外出打工,最多的时候达到全村人口的一半。     随着蔬菜种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回乡创业,有的村民当上蔬菜种植户,有的搞起蔬菜运输,田间地头,像卯升国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