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最小消防中队人均出警全省第一
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公安消防大队三桥南路中队官兵在前线救灾
中新网贵州频道8月9日电 题:贵州最小消防中队人均出警全省第一
作者 杨云
一年365天,天天有出警。
全中队15人,人年均出警500次。
责任辖区22.3平方公里,人均保护重点单位70家。
驻地面积280平米,服务人口近20万余人。
15年来总计出警5235次,累计出动车辆10470辆次,成功抢救和疏散遇险群众1380人次,成功处置各类事故2850起。
这就是,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公安消防大队三桥南路中队--全省公安消防中队中人数最少、驻地最小的队伍,坐落在贵阳市云岩区三马片区,成立于1999年,现有官兵15人。
“人少是劣势,我看未必。挖掘潜能,劣势就可能变优势。”贵阳市云岩区公安消防大队三桥南路中队指导员申明告诉记者。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人数虽少,训练好也会是一支钢铁尖兵。从出勤率看,整个中队的出勤率位列贵州‘三甲’,全省人均最多。” 贵阳市云岩区公安消防大队三桥南路中队中队长吴育根说。
对于这支贵州最小消防力量来说,“出警全省第一”意味着:他们脑中的那根弦分分秒秒都要紧绷,日日夜夜都要冲锋陷阵,时时刻刻都要救民众于“水火”。
15年传承“南泥湾精神”锤炼云岩铁鹰勇士
警营占地仅280平方米,中队人均使用面积不足20平方米,别说是训练,就是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也颇为受限。
“条件差,是现状。怎么办,是出路。”申明说。
“不能以没有条件就放松业务训练。” 吴育根说。
“发扬‘南泥湾精神’,谨遵‘条件差不差精神、设施缺不缺斗志’的指导思想,不等不靠,迎难而上,中队面对逆境发挥出了极高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 申明强调。
“15年来,中队没有场地进行体能训练,就在驻地旁住宅小区的马路上练;没有场地进行专项业务训练,就在黔灵山后山的盘山公路上进行技能训练,在营区门口的大树上拴上绳子,当做绳索攀爬塔练习攀爬。”吴育根介绍。
“以此为砺,我刃必锋”申明告诉记者。15年来,中队的官兵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训练,以极大的热情,顽强的毅力练就了过硬的本领。
让“雷锋”永远活在云岩人民身边
“消防部队的特殊使命,使老百姓时时刻刻都看得见人民子弟兵的形象,一点细节处理不好,就是对人民军队形象的损害。” 申明认为。
“中队时刻遵守着‘人民面前无小事’、‘有求必应,有急、有难、有险找消防!’的承诺,事无巨细,不分大小,将身心全部扑在为民服务、为民排忧、为民解难上。大到抢险救灾、火场救援,小到摘除马蜂窝、取钥匙、开房门、解救受困电梯,哪里有群众需要,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 吴育根对记者说。
“老百姓在你心中有多重,你在老百姓心中才会有多重。”申明强调。
贵阳市云岩区三马片区五柳街的80多岁孤寡老人娄圣美,谈起中队官兵热泪盈眶。从2005年起中队就号召官兵照顾老人,8年如一日,从未中断过。冬天将至时,官兵们会早早的为老人洗好、晒干过冬的棉衣棉被;夏天快来时,官兵们会提前帮老人装好电扇;节假日,官兵们专门借来轮椅,将老人推倒附近的公园、风景区游览散心;春节团员之际,官兵们总是要为老人送来年货、贴上春联,和老人一起做汤圆、包饺子,共庆佳节;无论白天黑夜,无论工作繁忙,只要老人生病,官兵们总是随叫随到,送老人去医院,忙前忙后的照料,直到老人康复。
“共产党好!子弟兵好!消防队的娃娃们好!”提到这些特殊的亲人时,娄圣美老人发自内心的感动和赞不绝口,满是褶皱的脸上荡开幸福的笑容。
15年来,中队官兵共为群众捐款13980元、做好事700多件,照顾孤寡老人10多人,为消防重点单位培训义务消防员500余名,组织党员青年战士走访慰问结队帮扶户70余次,发放慰问品、募捐金共计6000余元。
“三桥南路消防中队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是无源之水,是警营这个大课堂淬炼了官兵们的精神钢火。”贵阳市公安消防支队支队长黄桂林感言。
中队建队时间不长,却创造出斐然的成绩:先后有16人次荣立三等功,5人考取或保送军校学习,8人次获得部队和地方各级表彰,中队多次被地方党委政府评为先进集体,2013年被省消防总队团委和贵阳团市委授予“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被省公安厅荣记集体三等功1次,2014年中队党支部被支队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15个战士,只是公安消防部队官兵中沧海一粟,却化成老百姓心目中战斗在各类事故第一线的巍峨身影。280平方米,不过是22.3平方公里辖区林立高楼中的极小部分,却化成铸就消防安全的铜墙铁壁,庇护民众安居乐业的金色盾牌。“铁鹰勇士,烈焰成钢”,这既是云岩区公安消防大队三桥南路中队历代传承的队魂,更是对他们最贴切、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