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林业产业大有作为系列报道

17.08.2014  00:03

凤冈县仙人岭锌硒有机茶 荒山变旅游景点

  新闻背景

  拥有40余万亩茶园的凤冈县,有“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的称号,全县茶叶加工厂近180家,年加工能力达2万多吨。作为凤冈县的主导产业,茶产业的发展举足轻重。

  凤冈县有40多万人口,有20多万人从事和茶叶相关的产业,两个凤冈人中,就有一个和茶有关。

  凤冈县仙人岭锌硒有机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德礼就是一个和茶有关的人。30年前,他带着13个人扛着锄头爬上仙人岭,承包2000多亩荒山造林,1999年开始,森林里的灌木丛变成了一片片小茶园,林业承包大户成了凤冈有名的茶人。记者登上仙人岭的时候,孙德礼说,他的第28家茶叶直营店在太原才开张不久。

  凤冈永安镇田坝村的仙人岭锌硒有机茶叶有限公司门口,几辆面包车停在茶室前,数十名外出旅游的老人一边品茶、一边商量游玩路线。董事长孙德礼告诉记者,光是山下一个茶室,一年的营业额就上百万,来仙人岭游玩的人,总会带一包茶回家。

  仙人岭从荒山到林海,再到茶林相间的著名景点,孙德礼用了30年时间去经营。

  1984年3月,永安镇田坝村村民孙德礼承包仙人岭一带的荒山2000亩,带着13位村民上山植树,很快成为凤冈屈指可数的造林大户,造林面积一年比一年大。1999年,凤冈大力发展茶产业,森林里很多灌木丛被改种为茶叶。林下种茶为茶叶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生长地,茶叶需要散射光,树林正好起了遮挡的作用。就这样,茶中见林,林中有茶,在数千亩的森林中,间种着2000多亩有机茶园。如今,在仙人岭周围,有四五千人靠种茶致富,茶农人均年收入上万元。

  抓起一把今年的新茶,孙德礼说,别看这些茶叶形状不一定有其他茶叶好看,但它只施有机肥,不打农药,产量低,品质却很高,最好的茶,要卖到七八千元一斤!

  在茶园套种桂花,是凤冈茶园的特色。春季采茶、夏季纳凉、秋季赏桂,仙人岭走上了茶旅一体化的发展之路。仙人岭一年的游客有多少,无法计算。去年十月一日,孙德礼开车上山,一路上他留心数了一下,路上停了280多辆车,这更加坚定了他发展茶旅一体化的信心。如今,仙人岭50间标间每天接待能力约100人,一到节假日,游客没法订到房间。下一步,公司将扩大接待能力,建林中别墅、有机菜园、生态养殖场,把仙人岭建设成人们度假休闲、体验茶文化的好去处。

贵州山珍宝 小刺梨做出大产业

  新闻背景

  刺梨,因富含维生素C而被称为“维C之王”,是云贵高原特有的野生资源,贵州是其主产区。刺梨果实肉质肥厚、味道酸甜可口,是加工保健食品的上等原料。近年来,贵州各地加快了刺梨产业发展脚步,遵义市、毕节市、安顺市、黔南州等地纷纷发展刺梨种植基地和刺梨加工企业。

  继茶叶、辣椒之后,遵义市把刺梨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在高速公路两旁建百里刺梨走廊、建10万亩刺梨基地、年产10万吨鲜果、带动万户农户致富成为遵义市刺梨产业的下一个目标。

  打开电脑网页,用鼠标轻轻一点,不论是阿里巴巴、1号店还是京东商城,总能很顺利地找到贵州山珍宝绿色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珍西琦系列产品。公司总经理叶双全告诉记者,不仅在网上,世界各地的商场、超市、机场,都能看到来自贵州的果干。

  2006年成立的贵州山珍宝绿色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目前有6条生产线,生产果干、果糕、刺梨汁等6大系列20多个产品,其中以刺梨系列产品为主。作为中国刺梨加工行业标杆性企业,这家公司已和2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供求关系,产品进入日本、美国、韩国等多个国家。

  戴上鞋套、穿上工作服、走过消毒池,记者被允许进入生产车间外围参观,150米长的生产加工车间被分成若干部分。我国第一条刺梨浓缩汁生产线正快速运转,车间负责人告诉记者,光是这条生产线,每小时就可消耗原料20吨,生产出来的浓缩汁出口到韩国,每吨要卖10多万元。

  生产车间不远处,二期扩建工程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叶双全告诉记者,二期工程力争在今年8月盛果期时投产。届时,企业需年消耗刺梨鲜果10万吨,产值上亿元。

  遵义市林业局副局长郭苏虹告诉记者,遵义市林业主管部门以扶持林业龙头企业为契机,大力发展经济林种植,提高林产品附加值。贵州山珍宝不仅生产刺梨系列产品,也生产杨梅干、李子干、野木瓜干等产品,以加工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刺梨、李子、野木瓜种植,让企业增效、林农增收,一举两得。

  据了解,贵州山珍宝目前有2万亩刺梨基地,涉及农户4700余户,现有的基地鲜果产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下一步,公司将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刺梨良种选育基地,大力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

  至于市场,叶双全告诉记者,贵州山珍宝的下一个目标是进入欧盟,目前,公司已经与荷兰一家企业进行谈判。

正安县顶菁方竹笋 深山里的创汇企业

  新闻背景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竹笋方而厚,性硬、脆,专蓄此笋,常食之,有延年益寿之功能”。全世界方竹笋主要产于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结合大娄山脉原始森林中。   

  质嫩肉厚、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的方竹笋自古被称为山珍,被誉为笋中之王,是当地人饭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近年来,产自大娄山脉中的方竹笋漂洋过海,远销日、韩,成为东亚国家餐桌上的高档菜肴。

  走进正安县新州镇顶菁方竹笋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工人们正熟练地将加工好的方竹笋装袋密封。公司总经理郑继伟告诉记者,这里仅是公司其中一个加工厂,公司生产的方竹笋系列产品有笋干、笋片、保鲜笋等十多个品种。1997年成立的正安县顶菁方竹笋有限公司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从一个作坊式的小厂发展成一家拥有6000多万资产,年产值近亿元的现代企业。

  扳着指头数家底,郑继伟底气十足,他告诉记者,作为大娄山脉最大的一家方竹笋加工企业,公司每年要加工方竹笋9000多吨,竹笋收购范围辐射周围200公里,涉及竹农2万多户,7万余人。目前,公司拥有1.5万亩方竹林基地,340多名员工绝大部分来自附近乡镇。

  作为无污染的高档食材,方竹笋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还大量出口到日本、韩国、东南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2013年,公司销售收入8660万元,其中出口创汇达492万美元。

  随着海外市场销售额的逐年增加,公司现有两个加工厂的加工能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郑继伟告诉记者,公司已经在正安县工业园区新增100亩土地,投资6000万元建立新的厂房,预计明年即可投产。公司将进一步推动产品精深加工,郑继伟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竹饮料、竹笋粉已经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发明专利,大量新的方竹笋系列产品将占领国际笋制品高端市场。

  脚踏实地做大企业,为山区竹农找到一条致富捷径是顶菁方竹笋有限公司的目标。郑继伟告诉记者,到2018年,公司力争年产值达3个亿,出口创汇每年千万元以上,就地解决劳动力就业600人。将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林场模式,让更多竹农和顶菁一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