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博会思辨之“传统”与“创新”

25.09.2015  17:38

    新华网贵州频道9月25日电(记者卢志佳)伴随着时尚动感的音乐,一场诠释新锐创意的服装珠宝秀拉开了中国(贵州)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的序幕。德国传统服饰元素的衣着和另类新奇的珠宝在模特身上演绎出别样的美感与创意。

    这场秀是德国特里尔应用科技大学为24日开幕的贵州民博会献上的一场视觉盛宴,其中许多服饰与珠宝的设计都来自这个专业的中国留学生。

    “这次带来的15件珠宝作品不同于以往,我们采用了许多未经打磨的宝石和特殊的镶嵌工艺,设计师融入个人的灵感,造就了这些别具美感的珠宝首饰。”该大学宝石与首饰专业的中国留学生王琦说,设计是创意的过程,设计师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可能,寻找一切可能的材料和工艺,再以“最美”的方式把他们结合起来,“这对中国民族民间工艺来说也值得参考借鉴。

    贵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5项、省级561项,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贵州民族文化也渐渐被蒙上历史的尘埃。以刺绣,蜡染,银饰等为代表的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常常在“传统”与“创新”之间踌躇徘徊。

    屯堡地戏是贵州安顺一些村寨长期存在的一种戏剧形式,由于传承人缺失以及对传统的固守,这个古老戏种目前创新乏力。

    “我了解的屯堡地戏600年来几乎没有创新,现在还是唱词老陈、唱腔老调、服饰老样,有时也代表国家出行演一演,但效果不大,现代人的关注度和欢迎度越来越低。”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陈士富在24日举行的民博会贵安国际论坛上说。

    陈士富认为,民族文化传承要下功夫挖掘内涵,着力张扬特色,紧跟时代、瞄准市场、贴近大众、贴近生活几个元素必不可少。在民博会贵州民族民间工艺精品展厅里,一件贵州传统银丝工艺制成的精美“香炉”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这件银器的主人付国艳从事贵州民间工艺品收藏开发20余年,她收藏这件“香炉”已有10年之久,一直没舍得出售。

    “如今好的民族工艺品越来越难找,很多工艺师在所谓‘传统’与‘创新’选择之间迷了路,难以静下心来创作。”付国艳告诉记者,“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化背景下,行业必须细分,让大师做大师的事情,让产业做产业的事情,不要让大师们迷失在追寻市场的路上。

    有人在创新中融入传统,也有人在传统中挖掘创新。长于国内学于海外的王琦认为,艺术演变都是一条溯源发展的路,不能跳脱传统谈创新。“中国民族民间工艺创新更要把握速度和尺度,毕竟,中国传统文化浓缩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审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