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大有位“明信片达人”
你还在寄明信片吗?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明信片似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在贵州民族大学有这么一位达人,3年来,她不仅寄出和收到七八千张明信片,自己还出版明信片4套。这位痴迷明信片的女生,名叫王荣婕,23岁,是贵州民大美术学院动画专业大三学生。
世界各地“飞”来明信片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这句话,是很多人的QQ签名。
高中时,留着短发的王荣婕很臭美,最爱问朋友自己帅不帅。于是,朋友们便叫她“小美”。喜欢她画的朋友,也就嘻嘻哈哈地自称“美粉”了。
小美最喜欢的事情之一,就是拖着行李箱,游走在大大小小陌生的城市,欣赏不同的风景。深圳的前卫、武汉的繁华、凤凰的韵味、西双版纳的风情……都轻巧地被她存进了记忆。
专业分的2分之差,让她憾别四川美术学院。机缘巧合下,她走进了一所建在山上的大学——贵州民族大学。
高三时,她在豆瓣网上看到一个网友问谁想要北京的明信片,留下地址他便寄过来。小美留了,几天后,她收到这位网友来自北京的祝福和鼓励。
与川美擦肩而过,上了大学后,她给北京那位网友回了一张明信片说,“我会成为自己想变成的那个人,让大家为我骄傲。”
一来一去,这种陌生人间的信任,那细小却亲切的情愫,让小美觉得美好。那时起,她开始在各大论坛有目的地去逛,和世界各地的人交换明信片。
韩国、日本、越南、泰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各种邮戳各种文字的明信片,带着不同的风情向小美飞来。
卡片背后故事感人
渐渐地,小美的名气传开,不仅同学认识她,就连其他班的老师也知道:动画专业有个大三的女生,有时每天要收到10多张明信片。
每个假期,那个用来旅行的拉杆箱,总会被小美拖着满满的明信片带回家。遗憾的是,记者采访时,小美的大多数明信片已被她带回老家威宁。
小美告诉记者,每个月她会拿出500块钱用于购买和邮寄明信片,3年来她收到和寄出的明信片,有七八千张。虽然花费不小,但小美开心地说:“每一张明信片,都有动人的故事。”
得知她梦想的高校是四川美院,一位重庆网友买了一套明信片,特意从川美盖了邮戳寄来,上面写了一句——不要忘记最初的梦想;
小美在豆瓣上的日记里说从来没有收到过情书,几天后,她收到一张明信片,上面没有署名,却写满了“我爱你”。感动的泪水一下子溢满眼眶,小美知道,这是一位温州的女生,她们互寄明信片已经有两年多,小美认得她的笔迹……
除了有网友感动小美,贴心的小美也感动了很多陌生人。
一位天津的网友订婚,小美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号召52个城市的网友寄去52张明信片,并写下52句祝福,她将这些明信片做成册子邮寄了过去……
手写的文字让人感到温暖,一位陌生网友,给她写来5页长的文字,讲述自己的不快乐。至今,小美都很感激这种有温度的信任。这些年来,她固执地用纸张和笔来画画,她享受笔在纸端划过的触感,以及画错后橡皮擦的缓慢修正过程。
从收集到发行明信片
世界各地寄来的明信片,让小美应接不暇。不少明信片是用日语、泰语等等小语种写的,每次收到这样的明信片,小美都要请外语系的朋友帮忙翻译。
小美说,有一次,一位15岁的白俄罗斯的小女孩寄来明信片,说自己喜欢做饭,但每次做的饭都很难吃,可她享受这个过程,希望小美能给她寄一份中国菜谱;
还有一次,一位55岁的德国教授,把收集到的所有明信片介绍给学生,为他们讲述世界各地的风景风俗。小美的明信片,让德国教授讲述了很多关于中国的故事。
爱画画的小美,有时会把自己的作品发在微博上。每当有人留言夸赞,便会让她一整天的心情都非常美丽。
一天,一条微博私信说,他们很喜欢小美的作品,希望她联系他们,他们公司想请小美成为插画师。
经过商谈,2013年9月,小美成为南京趣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及派卡网的签约插画师。目前,已经发行明信片4套12张。
下学期,小美就上大四了。毕业后,她想去北京继续学习画画,然后开一个主题咖啡馆。淡季时,关门旅行,看美丽的风景,画喜欢的景物;旺季时,就坐在店里调配各式各样的咖啡,认识各种有故事的人,顺便挣用于旅行的花费。
相关链接
明信片的由来
1865年10月的一天,有位德国画家在硬卡纸上画了一幅精美的画,准备寄给朋友作为结婚纪念品。但到邮局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信封,正为难时,一位邮局职员建议画家将收件人的地址、姓名等一起写在画片背面寄出。果然,这没有信封的“画片”如同信函一样寄到了朋友手里。这样,世界上第一张自制的“明信片”就悄悄诞生了。
1869年,奥地利一位博士建议开发明信片,并将其列为印刷品邮件,以降低邮费价格。奥地利邮政部采纳了他的建议。同年10月1日,明信片在维也纳正式发行。因此奥地利成为世界上公认的发行明信片最早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