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政:“十二五”谱写拨动百姓心弦的时代华章
谱写一曲拨动百姓心弦的时代华章
——贵州省“十二五”民政事业亮点
以时间为横坐标,盘点五年发展,贵州省民政部门着力民生改善,排难而进,步履坚实。
以空间为纵坐标,浏览黔中大地,贵州老百姓亲眼目睹、亲身经历的生活变迁,生机盎然,亮点频闪。
以时空为轴,五年来,贵州省民政事业可谓谱写出一曲拨动心弦的时代华章。
基本民生保障:民生所系,民安所在
织金县珠藏镇山高路险,2708户4109名救助对象散居在这个坡那个坎,要全面掌握这些人的基本情况,殊为不易。“链子村的杨大娘,丈夫去世,儿子精神受刺激;骂丫村的沈志强,瘫痪在床,儿女不问,一个人住着杈杈房……”全镇困难户的情况都在民政干部谌贻贵的心里装着。
工作虽然辛苦,谌贻贵说苦中有乐,“走到哪里,群众都主动打招呼,很受尊重。”最高兴的是,民政事业的发展,让百姓真真切切尝到了甜头。
以低保为例,“2695元。”谌贻贵脱口而出2015年贵州省农村年人均低保标准,从2011年的1468元起,贵州省已连续5年大幅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并率先在全国开展低保减量提标、推进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
不止在农村,2015年的全省城市低保标准较2010年增长95.8%,为保障五保户生活支出的供养资金从2011年的2亿增加到2015年的4亿……这些数字,化作幸福指数,走进百姓心田。
五年间,贵州民政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全国领先:创建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户粮食救助制度,妥善解决部分农村低保户季节性缺粮问题;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全省灾害信息员总体规模达到2万余名,实现村居全覆盖……如此清晰可见,如此真实可感。
“十二五”以来,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困有所助……贵州的基本民生保障“大网”铺得更广。
养老服务体系:未雨绸缪,养老不愁
龙里县龙山镇莲花村,世代从田里刨些许吃食,近年外出打工渐成风气。出去的自然以年轻人为主,村里便留下“386199”部队。
寒冬腊月,午后时分,老人三三两两在村活动中心闲聊。经济发展,环境变好,让他们体会到新农村建设的硕果。但让老人们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每月享受的养老金,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100%。
用他们的话来说,“我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月月按时领‘退休金’,就像政府给了我们一个孝顺儿子,我们天天感受政府给予的关怀和温暖。”
过去讲“养儿防老”,如今是“参保养老”。现在,农村老人也能享受养老保险在贵州已不是新鲜事。
每隔两天,黔西县协和镇老人公寓院长罗明才会到镇上为老人们添置食材。
一年365天护理老人,临近春节,敬老院里没人给自己放假:“只要有老人在,就不能松劲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年敬老院都给老人们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
“您穿得够不够,房间还缺点啥?”“降温了,晚上可得提醒他们小心着凉。”“今天我上班,有什么困难,随时打电话给我”……罗明才不停“啰嗦”,老人们笑呵呵地答应着。
2015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将“统筹推进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写进了十件民生实事,罗明才特别欣慰:“对于老人们来说,关爱和陪伴,就是寒冬中的温暖。”
贵州省民政厅的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新建或改扩建农村敬老院683所,新增床位6.8万张,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41%,敬老院床位利用率达到85.4%。
双拥优抚安置:备感温暖,生活无忧
这些天,大方县黄泥塘镇退伍老兵胡天明尤为忙碌。他在着手准备一家一家走访全镇80多名退伍老兵,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发展愿望,说服他们一起搞发展。
胡天明说,前年这个时候,他是忙着和几名退役军人私下筹备组织老兵们去县城游行示威。
虽然国家的财政补给和抚恤金他一直都在领,但是愤愤不平的“导火索”其实是一件小事:他前往贵阳看望战友,乘坐公交车时战友拿出优抚证后得到了免费乘坐,因没有优抚证,胡天明觉得屈辱,为什么自己不能享受这样的待遇?
2015年初,贵州省民政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复员退伍军人困难帮扶工作的十条意见,通过梳理这些退伍军人的诉求,整合资金、技术、政策等资源,着力解决复退军人群体的生活保障和发展难题。据统计,目前已发放“光荣牌”103.63万张,向享受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发放春节慰问金4300余万元。
如今的胡天明,已经从信访带头人到致富“领头雁”。和胡天明情况一样,这片土地上不断书写出一个个精彩的退伍军人自主创业故事:杨桦创办布朗李种植基地带动40余名退伍军人、80余户农户共同发展;刘少伦创办的食用菌菌种培育示范基地,带动周边30余户农户一起致富……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不仅出台复退军人帮扶解困政策,在退役士兵和军休的安置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还建立起新型的优抚保障机制,双拥工作广泛开展,烈士精神得到大力弘扬。(记者 邹晨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