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民间特色工艺品走出大山

30.03.2016  10:58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贵州民族民间特色工艺品走出大山

锦屏侗族刺绣采取“公司+个人”的经营模式,带动1000多名妇女从事刺绣产业,刺绣产品年销售收入达500万元。

苗绣饰品“桃花”。

丹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鸟笼,利用电商平台年销售鸟笼10万个以上。

侗族花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松桃苗绣”,带动全县2000余名农村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

外国友人在购买侗族刺绣。

现代与传统结合的刺绣产品受到市场青睐。

英国美学大师鲍桑葵在《美学史》前言中坦承,对于东方艺术涉猎不多,所以较少对东方美学进行评价。而对于山势险峻、水流纵横、地理环境较为封闭、历史上交通非常不便的贵州,这里的民族传统工艺品,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尤其是贵州许多民族只有语言传承,没有文字记载,不仅让外面的人觉得神秘,即使身处其中,也难识庐山真面目。

特殊的孤岛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文化,也诞生了颇具特色的工艺品。自古以来,贵州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苗、布依、侗、水、土家、彝、仡佬等49个少数民族。由于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仍然保留有很多传统工艺。在文化不断融合,同质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贵州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源于2000多年前三大印染之一的蜡染蜡画系列、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刺绣系列、号称“嗜银的民族”的苗银系列、源于古代巫祝文化和军傩文化遗产的傩戏木雕系列皆是贵州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中的瑰宝。

贵州少数民族特色工艺品,由于各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受外界影响的程度也有差异,使贵州民族民间传统特色工艺品形成较强的区域性。

形形色色的贵州民族民间传统特色工艺品,是历史文明在现代社会的直接延伸,是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文化内涵的无形文化遗产,它同历史文物及古代文化遗迹一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随着交通的改善,文化交流的增加,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贵州民族民间传统特色工艺品正日益受到外界的青睐。这是贵州地域文化的传承,是贵州民族文化的记忆。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正在走出大山的贵州民族民间传统特色工艺品为此作了有力的佐证。             本报记者 刘增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