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水利:助力脱贫主战场 引来万水润千山

22.01.2016  10:04

  “十二五”是贵州水利发展最快的五年,也是水利惠民最多的五年,更为贵州脱贫攻坚、同步小康提供了强有力的水支撑——

  助力脱贫主战场 引来万水润千山

  对于贵州水利而言,“十二五”是辉煌的一页——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2号文件出台后,贵州水利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决战水困的浪潮从此涌向黔山大地、乡村原野。

  5年来,贵州水利投入达到1122亿元,是贵州水利投入强度最大的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到“十一五”末水利总投入的3.07倍,是“十一五”水利总投入的4.8倍。

  这些“大数据”,引来了一组组惊人可喜的数据:新增年供水能力18亿立方米,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31万亩,1500万农村人口和学校师生喝上安全水,1.15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838座病险水库得到除险加固,454条中小河流得到治理,农村水电装机新增103.7万千瓦……

  这一切得益于中央的关怀和倾斜,得益于省委、省政府一系列的水利战略部署。

  2011年,国务院批复《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简称“三位一体”规划),总投资1472亿元,其中,水利建设投资954亿元,规划到2020年新增年供水能力159.4亿立方米,基本解决贵州工程性缺水问题。

  在此基础上,贵州又启动了一系列的水利战略举措——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小康水行动计划、水利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水利改革、山区现代水利建设等等,贵州水利在决战贫困的主战场上齐心协力、攻克水困,让群众共享水利改革发展成果。

  大建设 破解工程性缺水难题

  2013年10月28日,承载着渴盼与梦想,总投资186亿元的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工程开工建设,贵州水利建设“三大会战”正式拉开大幕。

  “三大会战”是贵州着眼于基本省情、水情和同步小康建设的用水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据悉,“三大会战”总投资约1431亿元,计划建成骨干水源工程539座,引提水工程160处,地下水(机井)开发利用工程10000眼。

  通过8年左右时间,“三大会战”将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制约贵州发展的工程性缺水难题。

  目前,“三大会战”已实施两年,累计完成投资301.56亿元。

  “十二五”期间,贵州新增年供水能力达到18亿立方米,破解工程性缺水难题已经迈出历史性的一步。

  2015年4月,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这是贵州历史上首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可从根本上解决黔中地区水资源极度短缺问题。

  2015年9月25日,随着马岭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工,贵州水利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正式拉开帷幕。

  “三年行动计划”包括水利项目建设和水利改革两个方面,总投资1285.04亿元,计划2015年—2017年新开工水库148座,建成续建中小型水库81座,建成引提水工程205处,实施240个农村小水电项目,整治病险水库207座等。

  同时,继续深入推进水行政管理、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等八个方面19个专题的改革。

  该计划的启动实施,标志着贵州水利再次加码加压、换挡提速,为2020年基本解决贵州工程性缺水问题打好基础。

  小康水 滋黔润民千万家

  “原来到伟林水井挑一挑水要半个小时,费时费力。现在把水安到寨子每家每户,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让我们喝上了小康水!”2015年10月6日,黔西南州义龙试验区德卧镇朗行村村民韦文刚看到自来水管安到自家晒坝,满脸笑容。

  与韦文刚一样,德卧镇全镇1519名农村群众、农村学校师生,都用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农村学校师生喝上放心水。

  在破解工程性缺水难题的同时,一项与广大农村群众有着直接利益的重大水利建设部署——小康水行动计划在贵州广袤土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

  2013年11月,贵州作出了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等六项行动计划的重大战略决策。

  小康水行动计划以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为核心,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和耕地灌溉为重点,确保到2017年,解决全省116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解决行政村周边集中连片662万亩耕地的灌溉问题。

  该计划使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脱贫攻坚、同步小康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迅速化为各级党委、政府的行动,各级水利部门加强组织实施,强化建设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力推进各项建设任务。

  小康水行动计划推动了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提速——“十二五”期间,已解决农村居民1299.8万人以及农村学校师生200.3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完成预定目标任务。

  农业灌溉设施建设同样实现超常规发展——“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31万亩。

  山区现代水利 精准扶贫重要抓手

  冬日的龙里县湾滩河生态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处处生机勃勃,在笔直的排洪渠两旁,一块块分类种植的豌豆尖、卷心菜、木耳、蒜苗等现代农业产业,经过自动化节水喷灌系统均匀喷水后,长势喜人。

  2014年,贵州省以山区现代水利示范工程为试点,探索水利工程“建管养用”一体化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涉水事务改革,确保每一处工程建得成、管得了、养得起、用得好。

  江口闵孝高效节水示范工程水培蔬菜。

  目前,贵州省已开展了11个山区现代水利试点项目。

  山区现代水利除了在规划区域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渠相通、路相连”的水利功能外,在现代水利技术应用和园区管理上,带来全新的体验:

  在思南山区现代水利示范园区,灌溉体系中的干管、分干管、一级支管处等重要管网分水处均可以自动测流、测压,具备自动输配水功能,用户可自由选择现场点控、管理房群控、远程网络片控,还可以采用手机短信的方式实现控制。只要轻点鼠标,数据信息与视频信息实时显示。

  现代水利引领的现代农业,更是颠覆了过去对农业生产的感知和认识:

  龙里湾滩河山区现代水利示范园区打造供港澳无公害豌豆尖种植基地2.3万亩,年产值3000多万元,2015年,园区核心区人均纯收入1.3万余元,带动园区及周边农户共同发展主导产业1.5万人,实现产业脱贫8200人。

  山区现代水利试点建设也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

  赤水山区现代水利示范园区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引导群众走“农旅结合、以农兴旅、以旅促农”的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带动周边1600户5000名贫困群众实现人均年增收7000元。

  改革创新 兴水治水焕发活力

  “十二五”期间,贵州水利聚焦发展抓改革,出实招、鼓实劲、求实效,改革呈现出新气象,展现出新作为。

  2014年初,在所有新建、续建水利工程中,实行“建管养用”一体化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涉水事务改革,确保每一处工程建得成、管得了、养得起、用得好。

  先建机制、再建工程,把好立项关。申报项目必须制定“建管养用”一体化改革方案,和实施方案一起参与立项竞争。

  改革方案未达到要求的,不得立项;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不能及时整改的,坚决予以退出。

  创新投入机制,破解水利建设资金不足难题。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支持,调整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预算投入,足额征收和计提各项水利建设基金和规费,并实行专款专用;另一方面,积极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扩大资金来源,探索和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

  目前,全省累计成立水利投融资平台公司64家,签订合同金额542.12亿元。

  创新管理机制,解决好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缺失问题。项目区水务站(分局)负责水资源调度和主水源、主管网的直接管理,以及“建管养用”业务指导;项目区用水户协会负责支管网、小水源及自动化、信息化设施管护,负责水费收取和支出管理;用水户或农业经营组织负责自行投资建设的管网设施管理。

  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保障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由地方政府承诺保底水价和补贴机制,用水户通过“一事一议”制定水价,采取“两部制”水价、预交费管理等办法,确保水费及时足额收取。

  这一机制使建管脱节转变为建管一体,水利建设得以提质增效、整体升级。(通讯员 王伟康 记者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