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烟草:打造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样本

16.10.2016  14:05

  秋收时节走进贵州烟区,绿意盎然的烟田整齐有序,成熟待采的烟叶在秋日下熠熠生辉,一条条机耕道路蜿蜒其间,一座座现代育苗工场排列整齐,一排排标准化烟叶烤房鳞次栉比,“黄金叶”在这里诞生。不远处的烟农新村绿木掩映,一派生机,除了错落有致的新居,更吸引人的,是烟农们爽朗的笑声。山水林田间,洋溢着浓浓的乡愁。

   从“山区难搞现代农业”到“现代烟草农业看贵州

  ——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的烟草创新

  “地无三里平”。贵州多山,长期以来,在发展烟叶生产过程中受生产要素分散、地理条件恶劣、设施装备落后、劳动力素质不高等先天条件不足的困扰,要发展现代烟草农业,难度可想而知,甚至曾有人断言:贵州搞不了现代烟草农业。

  2007年,国家烟草专卖局下发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指导意见,提出“一基四化”的建设思路,即:全面推进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烟叶生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作为全国第二大烟区,贵州没有模式可以借鉴,只有摸着石头过河,凭着一股“闯新路”的胆识和魄力,说干就干!

  建设初期,大胆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求变,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不断探索新路,始终紧紧抓住设施建设这个关键,着力提升规模化种植和专业化服务水平,突出烟农主体地位,推进集约化发展,以相对集中、区域集约为理念,着力推进生产组织方式转变,不搞“大规模、大连片、大而全”,追求“小而精、小而优、小而强”,串点成面,具有贵州山区特色的“珍珠项链式”建设发展模式破茧而出,日趋成型。在种植布局上,以“连片小区”为珠、“机耕路网”为链;在设施装备上,以“集群装备”为珠、“普惠服务”为链;在组织方式上,以“分户经营”为珠、“统一服务”为链;在基础管理上,以“一站四线”为珠、“信息管理”为链;在烟区发展上,以“烟叶经营”为珠、“产业扶持”为链。既追求规模高效,又兼顾山区实际。同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体系同步构建,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集约化经营等方面达到烟草行业先进水平。

  在全国,“贵州经验”作为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样板得以迅速推广,在贵州,“烟草模式”为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走出新路,引领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深入发展。通过思维方式和理念的创新,把先天劣质转换成先行优势,贵州烟草因地制宜,尊重规律,用实际行动回答了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薄弱地区,只要发展理念和思路对头、工作方法得当,敢想敢闯敢试,山区也能建好现代烟草农业。

  从“刀耕火种广种薄收”到“八大基础设施全面配套

  ——设施现代化的烟草创新

  贵州烟草人认为,烟区设施建设是烟草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只有物质装备领先,才能增强烟叶发展的后劲。

  要素投入绝不能头脑发热、一哄而上、不计成本,贵州烟草牢牢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建设理念,制定了“围绕烟田搞规划、因地制宜选类型、依托水源建项目”的建设思路和“先易后难、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原则。

  2005年起,烟草行业累计投入133亿元,建成烟水工程受益面积674万亩,建设密集烤房15.3万座,建成机耕路8500公里,配置农机具6.7万台,建成育苗大棚365万平方米,完成土地整理13.6万亩。烟水工程、机耕道路、烘烤工场、育苗工场、烟用农机、基本烟田、基层站点和防灾减灾等八大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烟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极大提高,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较大改善,被喻为烟农的“致富金桥”。

  在烟水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坚持与人畜饮水结合起来,做到一水多用,有效缓解了烟区近110万人的生活用水和80余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2010、2011、2013年,烟水工程在大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群众的饮水得到保障,农作物也未受到影响,大家把这项工程称为“救命水”。

  遵义绿竹坝水库是贵州建成的第一个烟草援建水源工程,2012年开工建设,不到2年时间,水库建成,除满足周边几个乡镇烟田灌溉所需外,还彻底解决了周边1.02万人和8千多头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下游集镇防洪和遵义县城应急调水功能也更有保障。

  绿竹坝水库只是一个缩影,从2011年开始,烟草行业投资援建一批社会效益好、抗旱功能强的水源工程。截至目前,贵州已经开工建设24个,完工3个,投入资金将达27.8亿元。

   从“三八六一九九”到“合作社+职业烟农”

  ——生产组织形式的烟草创新

  现代农业需要现代组织形式,现代农业需要现代新型农民。

  随着外出务工增加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流失严重,家庭承包经营的主体是“三八九九”部队,除了妇女,就是老人,经常还会见到儿童充当劳动力的情况,烟农呈现“青黄不接”的局面,“靠谁种烟”的问题困扰着烟草行业。

  贵州烟草意识到,要解决好“靠谁种烟”的问题,实现烟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好生产经营主体的问题,即培养具备现代经营管理能力的职业化烟农队伍。2008年起,贵州烟草开始着手培育职业烟农队伍,通过加强宣传,引导烟农走职业化道路,同时加大培训力度,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提升烟农整体素质。对于通过技能鉴定的烟农,在种植计划、专业化服务、扶持补贴等方面予以倾斜。通过一系列措施,在全省培育了一支高素质职业烟农队伍。不仅稳定了烟农队伍,更促进了种植规模的提升,全省户均种植规模从2007年的7.6亩提高到2015年的17.6亩。

  随着种植规模的提高,烟农对于用工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提升劳动效率,将烟农从繁杂的劳动和较高的技术要求中解放出来,实现轻松种烟,贵州烟草提出建立服务型合作社的思路。按照“政府主导、烟草扶持、烟农主体、自愿参加、适度规模、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烟农服务型合作社,将当地劳动力进行统一组织,围绕育苗、机耕、植保、采收、烘烤、分级等用工量大、技术复杂环节为烟农开展专业化服务,“两头工场化、中间专业化”,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解决了规模化种植的用工需求。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合作社+职业烟农”的新型烟叶生产经营模式逐步形成。目前,全省已培育职业烟农12.46万户,烟农专业合作社148家,承担了221.6万亩烤烟种植任务。生产组织模式的创新,既满足发展生产需求,也给烟农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全省烟农种烟总收入从2007年的30.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0亿元,户均种烟收入从0.9万元增加到5.9万元,每年都上一个新台阶,烟叶生产对促进贫困地区烟农稳定脱贫增收致富发挥了关键作用。

   从“传统农耕”到“科技十足

  ——农业科技的烟草创新

  现代农业必须要有现代科技作支撑。贵州烟草始终致力于科技创新,构建了以贵州省烟草科学研究院、市级烟草公司技术中心和县级技术推广站为主线的创新体系,形成了由高素质研发人才、技术推广人才和技能人才组成的“三支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出台奖励措施、促进人才成长,有效保障和激励创新活动的开展。

  依托这个创新体系,贵州烟草筑巢引凤,聚集了一批高素质的技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十二五”期间,贵州烟草累计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27项,授权专利392项,参与制订的《烟草及烟草制品箱内片烟密度偏差率无损检测电离辐射法》,实现行业制订国际标准“”突破,牵头制订的《出口烤烟分级》行业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漂浮育苗、井窖式移栽、散叶烘烤等技术在全国推广运用,极大减轻了烟农的劳动强度,生产效率大大提升。烟叶生产亩均用工从2007年的30个减少到21.5个,减工降本效果明显。

  近年来,贵州烟草积极推进“互联网+烟草农业”行动计划,把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烟叶生产嫁接,在高效服务烟农、促进农村电商发展以及助推烟农多元化增收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放眼贵州烟区,有机肥生产、生物防治技术、农膜地膜回收利用、新能源烤房等新型适用技术普遍应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科技创新真正让烟叶生产实现了“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从“靠天吃饭风险自担”到“为烟农撑起保护伞

  ——农业风险防减控的烟草创新

  贵州“无灾不成年”。烟叶生产物资、用工投入较大,一旦出现严重的病虫害或自然灾害,对烟农的打击是致命的。贵州烟草坚持“产前有扶持、产中有服务、产后有保障”的原则,构建烟农增收综合支撑保障体系,千方百计为烟农减轻负担、降低风险。

  在产前,通过集中采购烟叶生产所需肥料、地膜、农药等物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供给烟农,降低烟农物资成本。在生产过程中,依托烟农综合服务合作社,以低于当地劳动力市场的价格为烟农开展专业化服务,价格差异由烟草进行补贴。仅“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产前扶持补贴33.2亿元,专业化服务补贴资金43.7亿元。

  极端气候是烟农心中的一只“猛虎”。2011年和2013年,贵州遭受特大旱灾,烟叶等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贵州烟草及时启动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分别下拨6.11亿元和3亿元专项救助资金,帮助烟农度过难关。

  如何让烟农“安心”?让烟农不再惧怕极端气候这只“猛虎”。2007年起,贵州烟草开始与气象部门合作,构建全省烟叶生产防灾减灾体系,包括建立烟叶生产气象灾害监测和评估体系,投入建设烟区防雹设施等。为了彻底免除烟农的后顾之忧,从2011年在8个县试点建立烟叶种植保险开始,不断扩大范围,2015年实现全省覆盖,保险费由烟草、县级政府、烟农按6:3:1的比例分担。5年来,烟草累计投入了1.08亿元,烟叶种植保险制度的建立完善,又为烟农织密织牢了旱涝保收的“安全防护网”。

  回顾贵州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发展走过的历程,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总经理)陈卫东不无感慨:“十年辛苦不寻常,贵州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可以说是贵州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烟草承担了示范探路的担子,十年探索实践所积累的经验教训,使我们对贵州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信心更加坚定,方向更加明了。”(记者 涂林念 通讯员 周杜浪 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