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现代化农业园区“四同步”激发新活力

16.08.2015  11:35

    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充分利用我省立体气候明显、生物资源多样、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遵循山地经济规律,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总体部署,2013年,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被列入全省“5个100工程”。两年过去,全省农业园区建设成效喜人,累计完成投资1863亿元,建设高标准产业基地1008万亩,实现产值2087亿元,销售收入1581亿元。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已成为引领贵州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的核心力量和重要支撑。

    作为贵州省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主平台、主载体、主阵地,两年间,农业园区建设从无到有,在发展壮大的同时,见证着贵州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四同步”的成功路径。

    财政资金整合和社会投入同步增长。按照“资金集合、项目集中”的要求,各级、各部门集聚各种资源要素,加大对农业园区建设的扶持,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园区建设,促进政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形成。两年来,累计完成投资1863亿元,其中财政资金整合494亿元,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1369亿元,用近30%的财政资金撬动了70%多的社会资金投入。

    农业、农村、农民同步发展。两年来,全省农业园区累计建成产业基地1008万亩,标准化养殖圈舍近700余万平方米,完成“三品一标”认证984个,作物认证面积406万亩,认证面积比例达到40.2%。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水平明显提升的同时,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茶叶、辣椒、火龙果、薏仁米、马铃薯等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全省420多万农民参与园区建设,实现就近就地就业130万人,通过产业发展、就业创业、土地流转和财政资金奖励补助等形式,农民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经营性多元收入结构和增长机制逐步形成,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普遍高出县域平均值40%。大部分农业园区同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建成了一批产业发展、“各美其美”、“内外兼修”的美丽乡村,农业园区成为产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典范。

    一二三产业同步推进。入园企业达到2947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458家,入园合作社3400家。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进入,不仅解决了投资和加工的问题,同时还有利于通过示范带动和技术集成,解决适度规模生产与标准化生产问题,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在市场和品牌引领作用,培养造就一批专业化、职业化、稳定化的农民队伍,推进园区建设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现代物流业、休闲观光业加快发展,农业功能进一步拓展,全省近三分之一的农业园区成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40个农业园区被省旅游局确定为省级农业旅游景区,去年接待游客达724万人次,形成了贸工农、产加销、农旅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和经营业态。

    基础支撑与产业发展同步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以下延伸,农业园区成为优先的承接地,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目前,园区已累计建成机耕道1.19万公里、灌溉管网2.73万公里,温室大棚、标准化圈舍等生产性设施和贮藏保鲜、分级包装、冷链物流等产后配套设施不断得到加强,农产品商品化生产水平大幅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产品货畅其流、农业功能拓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加快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罗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