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结构调整 劣势变优势
避短扬长山地赛良田
——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之结构调整篇
夏秋时节,北盘江右岸的贞丰县北盘江镇银洞湾村,乱石旮旯间长满了花椒树,一簇簇花椒沉甸甸压弯了枝桠。顶坛花椒又是一个丰收年。
20多年前,当地群众做梦都不会想到,光秃秃的石山有朝一日会变成青山,变成金山。
那时,石缝间“一顶草帽能盖完”的土块,种的是包谷,水土年年流失,染黄了北盘江。“石缝种包谷,只够三月粮”。不少人家被迫举家迁离故土。
从1992年开始,当地政府决定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扶持他们在石头缝里种花椒。
“石缝里不长粮食,耐旱的花椒却长得奇好”。当年带头种花椒的村支书罗泽亮家现在有50亩花椒,年纯收入近10万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看人们如何去利用它。改粮为林让银洞湾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远看花江河,椒子起坨坨;昔日荒山地,今日绿满坡”,乡亲的日子比山脚田土多的人家还红火。
银洞湾的成功实践带动了喀斯特山区的花椒产业,结构调整如火如荼。贞丰县种植花椒达15万亩,很多花椒种植户过上了小康生活。
贞丰花椒产业是贵州省避短扬长、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一个成功缩影,增强了全省各地群众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增收致富的信心。
劣势变优势
与银洞湾村隔河相望的关岭自治县板贵乡峡谷村,地理环境大同小异,也是石多土少。近年来,峡谷村也找到了致富产业——火龙果。
“我们这里属低热河谷地区,高温高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结出的火龙果营养丰富、口感好”。峡谷村火龙果种植大户陈明荣说,他家的20亩火龙果每亩年产值已近两万元。
以前峡谷村每亩地产包谷不过300斤,牵扯的劳力却要10个左右,一年辛苦不够半年粮。能有今天的火红产业,是因为峡谷村把山地种粮的劣势变成了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势。
粗看贵州的地理走势,宛如一个斜坡,从西面威宁、赫章,向东面、北面、南面斜下,一直到东南面与湖南、广西接壤,海拔从三千米滑落至两三百米。
在这个斜坡上,水流侵蚀和各种造山运动,形成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破碎地形。近半农耕不能使用现代农业机械,就连传统的牛拉犁也用不上,翻地全靠双手和一把锄头。加上水土严重流失,这片土地上的人、动物和植物生存艰难。
缺水少土的山地,种粮是劣势。
但事物均有两面性。换个思路看山,山地自有其优势所在。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句俗语道尽了人的生存智慧。
贵州山区生态环境复杂而特殊,气候“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适应山区立体气候并在复杂生态环境中顽强生存下来的物种缤纷多彩——生态畜牧、茶叶、冷凉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特色食粮、精品果等特色产业应有尽有,且各具特色——赫章核桃壳薄、味香、仁满而色白,大方天麻是全国天麻素含量最高的“富硒天麻”,顶坛花椒颗粒硕大、麻味纯正、清香扑鼻……
一边是花椒,一边是火龙果,隔河相望的银洞湾村与峡谷村都找到了各自的特色产业致富路,现在虽然不种粮却比过去种粮时代吃得更好、腰包更鼓。
从银洞湾村与峡谷村的实践来看,避短扬长、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山地特色产业,或许正是贵州农业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