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结构调整 劣势变优势

09.10.2015  17:46

  夏秋时节,北盘江右岸的贞丰县北盘江镇银洞湾村,乱石旮旯间长满了花椒树,一簇簇花椒沉甸甸压弯了枝桠。顶坛花椒又是一个丰收年。

  20多年前,当地群众做梦都不会想到,光秃秃的石山有朝一日会变成青山,变成金山。

  那时,石缝间“一顶草帽能盖完”的土块,种的是包谷,水土年年流失,染黄了北盘江。“石缝种包谷,只够三月粮”。不少人家被迫举家迁离故土。

  从1992年开始,当地政府决定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扶持他们在石头缝里种花椒。

  “石缝里不长粮食,耐旱的花椒却长得奇好”。当年带头种花椒的村支书罗泽亮家现在有50亩花椒,年纯收入近10万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看人们如何去利用它。改粮为林让银洞湾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远看花江河,椒子起坨坨;昔日荒山地,今日绿满坡”,乡亲的日子比山脚田土多的人家还红火。

  银洞湾的成功实践带动了喀斯特山区的花椒产业,结构调整如火如荼。贞丰县种植花椒达15万亩,很多花椒种植户过上了小康生活。

  贞丰花椒产业是贵州省避短扬长、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一个成功缩影,增强了全省各地群众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增收致富的信心。

   劣势变优势

  与银洞湾村隔河相望的关岭自治县板贵乡峡谷村,地理环境大同小异,也是石多土少。近年来,峡谷村也找到了致富产业——火龙果。

  “我们这里属低热河谷地区,高温高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结出的火龙果营养丰富、口感好”。峡谷村火龙果种植大户陈明荣说,他家的20亩火龙果每亩年产值已近两万元。

  以前峡谷村每亩地产包谷不过300斤,牵扯的劳力却要10个左右,一年辛苦不够半年粮。能有今天的火红产业,是因为峡谷村把山地种粮的劣势变成了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势。

  粗看贵州的地理走势,宛如一个斜坡,从西面威宁、赫章,向东面、北面、南面斜下,一直到东南面与湖南、广西接壤,海拔从三千米滑落至两三百米。

  在这个斜坡上,水流侵蚀和各种造山运动,形成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破碎地形。近半农耕不能使用现代农业机械,就连传统的牛拉犁也用不上,翻地全靠双手和一把锄头。加上水土严重流失,这片土地上的人、动物和植物生存艰难。

  缺水少土的山地,种粮是劣势。

  但事物均有两面性。换个思路看山,山地自有其优势所在。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句俗语道尽了人的生存智慧。

  贵州山区生态环境复杂而特殊,气候“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适应山区立体气候并在复杂生态环境中顽强生存下来的物种缤纷多彩——生态畜牧、茶叶、冷凉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特色食粮、精品果等特色产业应有尽有,且各具特色——赫章核桃壳薄、味香、仁满而色白,大方天麻是全国天麻素含量最高的“富硒天麻”,顶坛花椒颗粒硕大、麻味纯正、清香扑鼻……

  一边是花椒,一边是火龙果,隔河相望的银洞湾村与峡谷村都找到了各自的特色产业致富路,现在虽然不种粮却比过去种粮时代吃得更好、腰包更鼓。

  从银洞湾村与峡谷村的实践来看,避短扬长、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山地特色产业,或许正是贵州农业的出路。

   山地赛坝区

  初秋,盘江河边的贵定县沿山镇沿山村,村后的大坳山头一片金黄。2500亩刺梨果即将开采,预计亩产1800斤,产值4000元。

  大坳山上土层瘠薄,以前只生长稀稀落落的杂草,每遇大雨,山上的泥石滚滚而下冲毁了庄稼,染黄了盘江河。

  3年前,州县林业部门利用石漠化治理项目扶持村民规模种植刺梨,如今昔日荒坡变成了四季常绿的青山。村民宋光华说,刺梨可以卖钱,亩产值比山下的水稻田还高,青山又变成了金山银山。

  沿山村只是贵州省山地特色农业的新军。行走在黔南、毕节的山区,记者发现石头少了,绿色多了,山已不是那座山,石山变成了花果山。

  三都自治县交梨乡新联村马坡组位于半山腰,山高坡陡,土壤贫瘠,人均耕地不到0.3亩,曾是全村最穷的寨子。

  10多年前,村民韦正行引种水晶葡萄,为的是解决家里的油盐钱。不宜种粮的马坡山地结出的葡萄又大又甜,一亩葡萄年收入四五千元,比往年全家的收入还多。

  乡亲纷纷效仿,如今马坡家家户户种葡萄,发展成为富裕山寨。

  水晶葡萄产业从马坡迅速扩展至全村、全乡。目前,交梨乡共种植葡萄两万亩,年产值超亿元。

  如今,贵州山地特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目前,全省种植蔬菜近2000万亩、茶园689万亩、果园600万亩,茶叶、辣椒、火龙果等种植规模居全国第一位,粮经作物面积比变为41∶59。

  据统计,近年贵州兴起的高山冷凉蔬菜、茶叶、火龙果、刺梨等山地特色产业,其单位产值均明显高于传统农业,后期的农资、劳力等成本投入均较传统农耕低,且生态效益日趋明显。

  调整正当时

  同贞丰花椒、板贵火龙果、贵定刺梨、交梨葡萄产业一样,贵州各地的特色产业结构调整大多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从点上试验到面上推广的过程。

  省农委主任刘福成说,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本身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另一方面,调整产业结构贵州群众曾有“三怕”:一怕缺粮挨饿,二怕规模发展特色产业缺投入,三怕山区交通不便,种养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

  近年来,贵州在同步小康进程中,把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列入“五大新兴产业”重点扶持。刘福成说,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贵州正当其时——

  随着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粮食年产量长期稳定在1100万吨左右,端稳了“饭碗”;

  农业、林业、扶贫等部门每年安排大量项目资金扶持特色产业,有效缓解了群众前期投入不足;

  昔日山高路远的贵州,如今高铁、高速四通八达,乡村道路硬化油化已基本完成,乌蒙山、武陵山深处的优质农产品两天就可运抵东部沿海城市;

  贵州曾有600多万农民外出打工,逐渐成长为视野阔、观念新、懂技术、懂管理的现代农民。随着家乡农业发展条件的改善,他们纷纷返乡,主动改粮为药、菜、果,紧跟市场步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

  贵州农业的特色在山。产品丰富,环境独特,气候特殊。

  贵州农业的出路在山。避短扬长,扶持群众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山地特色产业。

  为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贵州先后召开了茶产业、精品果业、中药材、大鲵、秸秆加工养畜等产业发展现场会,制定了一系列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天时,地利,人和。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是贵州对“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发展理念的最好诠释。

  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贵州力争建成全国重要的菜园子、果篮子,让农民富赛江南,让山地美赛江南。(朱邪 赵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