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赞贵州生态扶贫种草养蓄 “晴隆模式”

14.11.2015  22:24

      首届“晴隆羊”产业发展暨“西南草都”建设国际论现场 刘鹏 摄

  中新网兴义11月14日电 (刘鹏 何珊)“在中国喀斯特石漠化山区,如何加强生态建设,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多年来,贵州在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且成效显著。”14日,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草)工程管理中心总工程师刘再清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贵州在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上做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喀斯特地区,因地制宜,种草养畜的“晴隆模式”充分体现了生态修复和扶贫开发、农民增收的有机结合,续写石漠化脱贫致富的新篇章。

  11月14日,首届“晴隆羊”产业发展暨“西南草都”建设国际论坛在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举行。会上,众多业界专家对贵州的生态扶贫以及黔西南在喀斯特地区实现生态修复和脱贫致富协调发展的探索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认为,“晴隆模式”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借鉴。

  晴隆县地处贵州省西南部,云贵高原中段,这里山高、坡陡、谷深,岩溶发育强烈,是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全县25度以上坡耕地占土地面积的65%,农业生产条件恶劣﹐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2000年,国家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晴隆县抢抓机遇,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在陡坡岩溶山地开展人工种植优质牧草,养殖优质肉羊。“因地制宜,靠人工种草养羊,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扶贫效益同步发展的模式,这就是‘晴隆模式’。”该县委书记姜仕坤说。

  如今,在晴隆的山山岭岭,多种牧草共生共荣,绿色逐步覆盖了裸露的石头,山变绿了,地有生机了,生态不再脆弱,有效遏制石漠化蔓延,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同时,该县现已种植人工草地48万亩,改良草地30.8万亩,养羊50余万只,建成88个肉羊基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07个,发展养殖大户1564户,辐射带动2.41万户10万多人参与种草养羊,户均年收入3万元。

  “‘晴隆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岩溶山区种草养畜与扶贫开发、石漠化治理相结合的路子,较好的破解了生态脆弱地区农村贫困与生态退化恶性循环的怪圈,成为贵州喀斯特山区扶贫开发的新奇迹。”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华赞叹道。

  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副主任刘加文认为,“晴隆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成功道路,在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学习借鉴意义。并建议要进一步升级“晴隆模式”,注重在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方面,进一步理清黔西南草都建设及羊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为中国南方地区生态保护与草牧业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黔西南州委书记张政表示,黔西南在生态扶贫、产业扶贫上,将大力发展山地高效农业和山地生态畜牧业,打造以中国“西南草都”为代表的山地品牌、以“睛隆羊”为代表的生态晶牌,按照草畜结合、以地定草、以草定养、以草定畜、以畜定产、以产定城的思路,让农户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通过发展山地高效特色产业实现同步小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