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改革激发活力

15.06.2016  11:00
贵州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改革激发活力 - 科技厅
贵州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改革激发活力 - 科技厅
贵州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改革激发活力 - 科技厅
贵州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改革激发活力 - 科技厅
来源: www.gywb.cn

  本报记者 陈治宽
   核心提示
  黔南州:“三个主题”创新纪律检查体制

  黔南自治州用短短的五年时间,一举扭转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的不利局面,“十二五”期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群众满意度等排名位居全省前列,其经济增长速度、规模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多项重要指标一度领跑,呈现出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安居乐业、发展前景广阔的良好态势。改革理顺机制、改革除“慵”去“懒”、改革激发活力、改革利国惠民,黔南州全面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激活“一潭春水”,推进“一圈两翼”战略大展宏图。
  黔南州紧扣“两个责任”、“两个为主”和“两个全覆盖”三个主题,创新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全州党风廉政建设有声有色。
  为让“两个责任”落地生根。黔南州明确同级党委向纪委“述责述廉”,州委常委会,州人大常委会、州政府、州政协及法检两院党组先后向十届黔南州纪委五次、六次全会述责述廉,并现场接受纪委委员测评;全州12县(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检两院党组,也全部向同级纪委全会进行了述职述廉。为将主体责任落到实处,黔南州与上海同济大学合作,探索研发“互联网 ‘两个责任’落实平台”,通过电子清单的方式,以月为期限,将“两个责任”按标、按时、按月精准分解到每一个党组织及科级领导干部,不仅有效避免了落实“两个责任”中的形式主义,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平时得零分、年底得高分”的问题。
  自2015年8月平台建成运行以来,已有52个部门落实主体责任不力被督查整改,5名领导干部履行主体责任不力被约谈,18个纪检组(纪委书记)履行监督责任不力被全县通报批评。针对过去对纪委、监察局等纪律监察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不合理工作安排,黔南州委办、州政府办联合下发《关于清理规范州纪委、州监察局牵头或参与议事协调机构工作的通知》,对过去有州纪委、监察局牵头或参与,但未清理出来的议事协调机构,一律按取消或退出处理;对原来由州纪委牵头的议事协调机构,不属于州纪委、监察局职责范围的,交还给其主管部门;对于退出的议事协调机构,州纪委、监察局不再参与此项工作。《通知》进一步厘清了纪检监察机关职责,巩固和深化了“三转”,有力地推动了监督责任的落实。据不完全统计,自深化“三转”以来,黔南州纪委、监察局领导参会次数减少了80%左右,与纪检监察无关的分工减少了95%左右。
  为使“两个为主”稳步推进。黔南州委制定下发《黔南州县(市)纪委书记、副书记提名考察办法(试行)》、《黔南州纪委派驻纪检组长、副组长提名考察办法(试行)》、《黔南州州管企业纪委书记、副书记提名考察办法(试行)》,全面落实选拔任用干部以上级纪委为主。在全州推行县级纪委分管纪律审查副书记异地交流任职,着力解决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长期在出生地任职,熟人多、亲戚多,进而执纪软、执纪难的问题。此外,黔南还制定出台《关于全州大要案件统一指挥查办的意见》配套制定异地交叉办案、重大疑难案件下查一级、领导包案“三项制度”,建立全州纪检监察系统纪律审查指挥中心(简称“指挥中心”),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集中整合全州力量,着力突破严重违纪案件。
  黔南按照“两个全覆盖”的要求,全州共设派驻机构38个,重点向与民生相关部门派驻纪检组,其他党和国家机关,由纪工委分片监督,通过归口派驻的方式实现派驻机构的全覆盖。2014年以来,全州各级纪检监察派出机构共组织、参与督导督查1733次,交叉监督部门集体决策2878次,独立查办案件227件,挽回经济损失357万元。

都匀市行政区划改革将原河阳村并入小围寨社区后,整合资金1000多万元加强村硬件设施建设,村容旧貌换新颜。             本报记者 陈治宽 摄

   独山县:行政区划调整统筹城乡发展
  2010年以来,独山县先后搭建了独山大学城、独山经济开发区、麻尾工业园区、独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长新区、独山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独山城乡统筹改革实验区等“一城六区”发展平台,打破了原有的地域、人口、资源、审批等限制,因此需要及时对区划进行调整。
  经过充分调研,2013年独山率先在全省进行乡(镇)、村、组区划调整,将18个乡(镇)撤并为8个镇,142个村(居)调整为64个,2350个村民组撤并为1093个。
  独山县人民政府县长蒋海航说:“独山行政区划调整,最关键的是能更有效地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以城带乡,以农助城,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这一调整,使原来分散的各类发展要素合理有效向各园区(镇)聚集,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各区镇通过市场运作,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完善“一城六区”平台建设和优化发展环境,大批外来优质项目纷纷落户,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情高涨;实施区划调整后,使原来分散的教育、卫生、供水、交通等公共服务资源进行整合统筹利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切实破解城乡二元化格局,实现公共服务城乡共享。
  2014年4月,独山县政府向各镇政府下放了第一批47项行政审批事项。同时,对“区镇合一”的园区(镇),县委赋予园区党工委人事调配权。通过下放人事权,扩大人事调配权,赋予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增强财政支出上的调控权,强化绩效考核奖惩权,各镇基本建立权责对等的行政管理体制,有效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围绕群众得实惠目标,独山县在8个镇设行政服务中心、在被撤并乡镇原政府所在地或中心村设22个镇级社区服务中心、在56个行政村(居)“两委”所在地设村社区服务站,在机构设置上基本实现了服务网点全覆盖,编织了“上下联动、层级清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的三级便民利民服务体系。
  该县实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整批准、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审核、镇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审核等37项行政审批授权为即办事项,将社会组织登记备案、残疾证办理、农村宅基地审批、大病医疗救助审批等事项明确为协办事项,将农村五保申请、资助贫困生上大学等事项明确为代办事项,确保了群众办事便利高效。
  行政区划调整后,独山县立足全局实施城乡供水、交通、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和城乡区域发展“六个城乡一体化”工程。通过招引民资对国企供水体制进行改革,实施供水一张网工程,把供水管网向镇、村延伸;率先在全省提前实现64个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和“公交进镇、面的进村”全覆盖“双百”目标;全面调整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分散、初中集中、高中聚集”的原则,对全县校点重新调整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办学理念,引入民资创办国有民办初中、高中;合理调整医院布局,强化县、镇中心医院建设;调动县内金融、通信、邮政、广电网络资源,金融、信息服务网点遍及全县每个村居,成立独山农村商业银行。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农助城,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城乡区域统筹新格局。
   福泉市:“四破四立”推进教育改革
  福泉市创新推出的“四破四立”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刚过去一年,就为该市教育发展迎来了勃勃生机。
  2015年,福泉市围绕“124”改革思路(即:一个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两个导向:问题导向和发展导向;四个重点:扩大校长办学自主权,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创新学校编制管理,健全目标绩效考核机制)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首先破校长“官衔制”,立职级“负责制”。一是推行校长“职级制”。全市公办中小学一律取消行政级别,取而代之的是在教育系统专门设置的职级,改变了校长终身享受行政待遇的现象。目前,已组织对全市136所学校校长进行了职级初次评审认定。二是建立校长“选聘制”。通过公开选拔、竞聘上岗、组织选拔等方式选聘校(园)长,实行任期制。全市学校中有32名校长仅在一个月内就聘任上岗,三是实行校长“组阁制”。新聘任的32名校长自主聘任辖区内集团内校(园)长、副校长、中层干部336名,126名优秀教师走上中层以上管理岗位。四是探索校长“底薪制”。将校长薪酬分为基础薪酬和绩效薪酬,绩效薪酬由奖励性绩效和目标考核奖组成,根据校长职级、学校规模和工作目标完成等情况,按年度考核一次性发放。
  其次破教师“铁饭碗”,立全员“聘任制”。推行全员聘任,实行合同管理,变管人为管岗。一是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学校教师总量、岗位结构和教职工身份,学校负责管理教师岗位,择优竞聘上岗。二是以福泉中学为试点,建立了学校选择教师、教师选择学校的“双向选择”和教师对校长负责、校长对教师负责的“双方负责”模式。三是通过对农村教师采取即评即聘,破除农村教师职称限制,评优评先比例比城区高5%,建设周转房、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等措施,积极引导优秀教师在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间合理流动,实现教师从“学校人”到“系统人”的转变。
  三是破编制“紧箍咒”,立人岗“动态制”。按照“市核、局管、校用”的原则,将教师编制调整权限下放给教育局,教育部门结合学段、学生数和班额等实际情况,在编制总额内提出学校教职工编制分配方案,按需设岗,定数不定人,按照“增减平衡”的原则,教育局对学校编制实行动态调整。
  四是破考评“一刀切”,立激励“捆绑制”。根据高中、初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性质特点,制定符合不同学段、岗位职责的考核指标体系,高中、职中、初中、特校实行单个学校独立考核;小学、幼儿园以中心学校和集团园为单位实行捆绑考核;由中心学校组织对打捆学校进行细化考核。按照“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将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和学校目标考核所获奖励的经费捆绑使用,对中心学校、集团园实行不同目标考核等次。同时,大幅度增加目标考核奖金,将教育系统目标考核奖从2014年的150万元增加到1059万元。给予边远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在住房、评优评先、培训等方面更多政策倾斜。
  同时,从2016年起,该市每年还从财政预算约1300万元用于免除高中阶段学生学费,对属建档立卡范围内的贫困学生,原享受的各类贫困补助不变……
  一系列改革创新,极大调动了校长办学激情,增强了教师的危机意识,实现了教育质量提升提质。改革迎来广西、重庆、湖南等周边50多个县市党政教育考察团前来考察学习,其改革经验在我省得到积极推广。
   瓮安县:“五个三”政策引导农民进城
  近年来,瓮安县探索打好“三策驱动、三房融合、三保衔接、三权同步、三业协同”政策叠加“组合拳”,引导农村散居人口有序向村中心、集镇、县城梯度转移,保障农村转移人口进得来、住得下、稳得住、能共享、快发展。
  “三策”驱动 确保“进得来”
  一是对自愿申请复垦宅基地的,按200元/平方米标准发放复垦补助;自愿复垦宅基地后在县城、乡镇购房或者在农村集中规划点自建住房的,政府分别给予每户5万元、2万元、1万元的购建房补助;相对集中连片、10户以上一次性复垦农村宅基地的,每户再奖励l万元。目前全县农业转移人口申报复垦宅基地3466户14594人,复垦面积840亩,节余建新留用土地指标530亩,有效缓解了城镇用地指标压力。二是对属于精准扶贫农业转移人口,除享受复垦补助、购建房补助外,每户每人一次性给予5000元装修补助,最高补助3万元。目前,已有136户415人申报转移扶贫补助。三是属于独生子女户、二女结扎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在享受复垦补助、购建房补助的基础上,计生部门给予每户一次性房屋装修补助1万元。
  “三房”融合,确保“住得下”
  城镇保障性住房对凡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一律开放,当前全县已修建各类保障性住房近1.2万套,现已分配入住7537套。利用生态移民项目在县经济开发区和各乡镇建设集中安居房,如今已安置转移1598户6804人。把农村危房改造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捆绑推进,整合危房改造资金,引导农户在村级集中建设区规划自建。截至目前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4632户,占全县农村危房改造总量的90.8%。
  “三保”衔接 确保“稳得住”
  统筹城乡养老、医疗、低保政策,让转移人口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难有所济,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平稳衔接和过渡。
  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固定就业或灵活就业人员均可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已缴纳农村养老保险的可将其缴费金额归并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两者存在缴纳金额差额的,政府补助10%,个人补缴90%。对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农业转移人口自愿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再一次性给予5000元/人的参保补助。目前,全县参与城乡养老保险衔接进城农民共有5199人。
  农业转移人口可自主选择新农合或城镇医疗保险,随家庭进入城镇居住就读的中小学生,可享受与城镇居民学生相同的医保待遇、基金补助和财政补助;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可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享受相应医疗保险待遇。目前,全县参加城镇医疗保险的进城农民5879人。
  进入城镇居住前是农村低保对象的,登记办理城镇居民居住证后的下一季度起,可转换为城市低保对象。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实行“户籍双享受”政策,既可转为非农户籍,又可办理城市居住证保留农业户籍,两种选择均享受城镇居民13类24项有关教育、医疗、工商、税务、社保等权利及待遇,均继续享受农村居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计划生育、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等各类惠农政策。目前,全县所有农业转移人口均办理了“农转非”户口簿或城市居住证。
  “三权”同步 确保“能共享”
  将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的权利、农村生产资料补贴收益的权利、选择梯度转移的权利同步推进,确保转移人口能够共享。
  出台《瓮安县随迁子女就学管理办法》和“整班移交”入学制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将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做大做强,保障群众权益共享。
  制定《瓮安县2015年国家农作物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方案》,实施人口市民化转移的农户和普通农户同等享受涉农资金补贴政策,保障人口市民化群众的公共资源补贴收益和农村生产资料的财产性收入,现已补贴资金587.55万元。
  在农户自身经济承受能力下,让其在进城、进乡镇、进新农居点三者中,自愿选择适合的梯度转移方式,帮助有条件转移进城的农户实现低成本进城安居落户,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户迁到乡镇或条件相对较好的新农居点落户。截至目前,全县转移农业人口进城3392户,进乡镇532户,进新农居点1358户。
  “三业”协同 确保“快发展”
  着力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磷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加工制造、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养生养老、现代物流和电子商贸五大产业。截至目前,全县培育有各类市场主体22024个。全力推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县财政预算3000万元建立“创业带富工程”基金,兴建“瓮安县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实行“一免两优三扶四规”扶持政策,按固投、用工等次最高可获得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凡符合创业扶持条件的,可优先享受贷款金额最高8万元,优先享受“3个15万”补助政策等,吸引近1.8万名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大力引导多渠道促进就业。盘活城镇资源,开发各类就业岗位6500个,集中创办普惠制免费培训班,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家庭,每户至少推荐1人到园区企业或公益性岗位就业。目前,技能培训农业转移人口4500人,人均年工资性收入36300元。


福泉中学校长罗绍良领到聘书。 黔南州改革委供图

贵定音寨村整合资金,扶持农户以土地入股种花搞旅游,村民实现脱贫致富。本报记者 陈治宽 摄

独山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设置兔场社区便民服务中心。           独山县新闻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