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林业厅部分直属单位对外合作与交流项目库

04.06.2014  20:14

                                                                          贵  州  省  林  业  厅

                                                      (2013年)

前  言

        为促进贵州省林业发展,扩大林业影响,增进与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实现技术理念引进,人力资源培养,民间交流互访,成果共享,扩大影响,互利共赢的合作目的,我厅组织编制了《贵州省林业厅部分直属单位对外合作与交流项目库》。合作与交流内容主要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湿地保护、石漠化治理、困难地带造林、森林碳汇、森林认证、森林教育、森林体验、森林健康、森林游憩等领域进行技术引进、合作研究和人力资源培养等。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桂北山地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是长江、珠江的分水岭,也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强烈的高原山地省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为优越,生态系统组成相对复杂,生物物种资源比较丰富。现有种子植物227科,1276属,4761种,有被子植物217科1246属,4707种,脊椎动物900多种,植物物种丰富程度居全国第四位。已查明的国家重点保护树种有71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树种14种,Ⅱ级保护树种57种。药用植物资源37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87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6种,Ⅱ级保护动物71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的野生动植物18种,附录Ⅱ的野生动植物45种。现有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97个,保护区总面积76.4万公顷,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3%。其中国家级保护区  7个,面积23万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0.1%;省级保护区3个,面积5.2万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8%;市(州)级14个,面积19.7万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5.8  %;县级73个,面积28.5万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3  %。绝大部分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分布在这些保护区中。

贵州省林业厅直属单位与国外组织合作汇总表


中方合
单位

项目名称

方向/领域

合作内容

合作方式

1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

黔金丝猴生态行为研究

动物学

        开展对黔金丝猴生态行为研究,以及活动在黔金丝猴家域范围内的林下隐蔽性野生动物,对黔猴有威胁的动物的研究

项目合作 共同实施,成果共享。

2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

梵净山特有种的生态学    研究

生物多样性    保护

        开展对梵净山小范围生境内的特有植物以及濒危植物的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

 项目合作 共同实施,成果共享。

3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

梵净山生态旅游研究

管理学

        开展对梵净山生态旅游对保护区管理事业发展关系的研究

项目合作 共同实施,成果共享。

4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

梵净山森林生态研究

生态学和林学

        开展对梵净山森林生态的生态学研究,利用GIS开展的梵净山的不同森林植被类型进行绘图,制作梵净山区域的森林植被图

项目合作 共同实施,成果共享。

5

茂兰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

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

生物多样性    保护

  合作开展珍稀物种调查监测,动植物野外调查和监测技术培训,动植物物种识别相关技术知识培训,共同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喀斯特地区林下经济开发和利用,喀斯特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社区发展能力相关培训,生态科普相关活动,建立茂兰生态科技馆,提供给保护区管理人和科研人员外出学习先进科学理念及相关技术知识等内容。

项目合作 共同实施,成果共享。

6

贵州宽阔水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黑叶猴保护巡护与生境恢复研究 

动物学 

  对保护区内黑叶猴种群数量及其分布区域、分群状况进行调查,利用3S技术建立起黑叶猴资源信息数据库和档案的建立;对受破坏的黑叶猴栖息地进行恢复和改造;加强黑叶猴栖地的野外巡护,减少并制止各种破坏黑叶猴栖息地的行为,黑叶猴伤病个体的治疗、养护和放归。

项目合作 共同实施,成果共享。

7

贵州宽阔水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

 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雉类资源调查

动物学 

        全面掌握贵州宽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6231hm2国土范围内雉类资源本底情况(包括其种群数量、分布地点、分布面积、受威胁状况及因素、生境状况),建立起完整系统的保护区雉类野生鸟类资源档案和数据库,对保护区雉类野生鸟类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提出系统、准确的雉类资源调查材料、图标材料和调查报告,为实现保护区雉类野生鸟类资源的动态监测、管理,有效保护和利用保护区雉类野生鸟类资源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项目合作 共同实施,成果共享。

8

贵州宽阔水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

 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红腹锦鸡种群特征及      食性研究

动物学 

  整个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调查范围,通过固定样地(样方),记录在样方观察到的红腹锦鸡种群数量,红腹锦鸡对植物利用的种类和根、茎、芽、花、叶、果、取食季节和时间等情况,以对红腹锦鸡的种群数量、食物及食性开展研究,制定保护区红腹锦鸡分布特征及范围示意图,为红腹锦鸡的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利用研究结果进行广泛的宣传,提高保护区知名度,让社会各界及社区群众加深对保护区这一物种的认识、保护。

项目合作 共同实施,成果共享。

9

贵州宽阔水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影像生物多样性研究

生物多样性保护

     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是指由职业生态摄影师和自然保护工作者使用专业摄影(摄像)器材拍摄收集带有科学数据的影像作为主要证据来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监测的方法。它具有可信(每一笔记录都有图片和GPS记录点为证)、丰富(多类群同时调查,成果丰富)、便于宣传和展示的特点。通过对保护区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一次系统的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使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更加真实、可信、丰富,同时,利用这些鲜活的影像(图片或视频)对社会各界进行宣传和展示,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提高保护区知名度,扩大保护区影响。

项目合作 共同实施,成果共享。

10

贵州宽阔水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预警体系建设

生物多样性    保护

    
  (1)宽阔水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种群及其栖息地监测预警体系;
  (2)宽阔水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监测预警体系;
  (3)宽阔水保护区森林火害预警体系;
  (4)宽阔水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GIS综合预警体系。

项目合作 共同实施,成果共享。

11

贵州宽阔水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湿地资源的      保护和利用

湿地的保护    和利用

   湿地资源是保护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在省林业厅的统一安排下,保护区全面完成了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工作。调查显示保护区有丰富的湿地资源:湿地面积331.62公顷,其中库塘湿地41.7公顷,河流湿地289.92公顷。并且拥有丰富的湿地动植物资源。但由于对湿地保护和利用的认识不够,湿地受到非法捕捞和采集、水利和引排水工程、旅游开发等威胁湿地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根据湿地资源实际,可进行适当的生态旅游开发、湿地动植物资源的野外巡护与救护、湿地资源宣传教育等方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

项目合作 共同实施,成果共享。

12

贵州宽阔水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

 宽阔水保护区典型亮叶水青冈森林体验中心

森林体验

   保护区内有贵州省大娄山脉东段唯一残存下来的一片原生性较强的亮叶水青冈森林生态系统,区内具有集中成片的1300公顷原生性亮叶水青冈林,是中国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亮叶水青冈林。这一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森林生态功能、典型的群落外貌结构,并且伴有保护区两片人工湿地,是人们进行体验森林、感受、回归自然的良好去处,也是建立森林体验中心的最佳选择。
  体验中心的建立,以建立体验馆、生态栈道、森林教室等生态体验和教育设施,强化森林的游憩功能,开展森林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在林中感受自然,潜移默化中提高环保意识,实现森林的多功能利用。

项目合作 共同实施,成果共享。

13

贵州宽阔水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

 森林建康体系及其应用技术研究

森林健康

        本研究以宽阔水不同类型水青冈原生林及其他森林植被类型为对象,建立起宽阔水自然保护区森林健康的快评指标体系,同时利用GIS技术搭建监测信息平台,对保护区内不同类型原生林生态系统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并通过评价模型进行快速评价。从而为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对贵州喀斯特原生林生态系统进行森林健康评价研究的有益探索。

项目合作 共同实施,成果共享。

14

贵州草海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

     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流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项目

湿地的保护    和利用

  
 主要对保护区范围内及其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环境本底进行科学调查研究,开展草海流域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生物多样性现状与趋势评估,分为以下内容:
        1、保护区及其流域生物多样性环境本底调查;
        2、保护区保护区及其流域生物多样性调查;
   3、开展草海流域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完成保护区及其流域生物多样性现状与趋势调查分析。 
   

项目合作 共同实施,成果共享。

15

贵州草海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

  草海自然保护区及其流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项目

湿地的保护    和利用

第一部分:草海自然保护区及其流域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构建
1、生物多样性监测站点及样方建设:根据保护区及其流域地形地貌、动植物及社区分布特点,建设或设置监测站点及样方。
        2、生物多样性监测内容与指标
  草海自然保护区:    1)生态监测      ①  重要物种监测      ②  典型生物群落监测      ③  重要生态系统功能监测      2)人为活动监测      草海流域:(1)生态监测  (2)人为活动监测 

项目合作 共同实施,成果共享。

16

贵州草海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

  草海自然保护区及其流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项目

湿地的保护    和利用

第二部分:草海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GIS预警体系构建
        1、草海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种群及其栖息地监测预警体系
        2、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监测预警体系
        3、草海自然保护区森林火害预警体系
        4、草海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GIS综合预警体系

项目合作 共同实施,成果共享。

17

贵州草海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

草海湿地水鸟与生物多样性保育技术研究与示范 

湿地的保护和利用

   主要开展黑颈鹤等重要水鸟种群栖息地选择及生境管理技术研究,草海水鸟重要种群保育管理技术综合集成,草海水生生物多样性的综合保育技术研究,草海湿地外来生物入侵预警及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建立草海高原湿地类型长期定位监测系统,建立典型湿地重要水鸟动态数据库及生物多样性动态基础数据库,并建立草海高原湿地重要水鸟及生物多样性生态综合保育技术体系与示范区。

项目合作 共同实施,成果共享。

18

贵州草海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

草海高原湖泊湿地退化过程与驱动机制及评价      技术研究

湿地的保护    和利用

   开展高原喀斯特湖泊湿地生态脆弱性基本特征研究,揭示草海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等的响应与反馈机制,阐明其生态系统脆弱性基本特征;  -开展草海湿地环境容量与生态承载力研究,揭示草海污染物的主要来源、负荷与变化趋势,科学评估其污染现状、环境容量与生态承载力,提出草海近期及中远期的流域污染物削减目标;  -开展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诊断体系与生态安全预警技术研究,揭示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机制,明确其退化机理与受损阈值,建立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诊断体系,提出生态安全预警方法与技术。

项目合作 共同实施,成果共享。

19

贵州草海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

原湿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技术研究与示范 

湿地的保护    和利用

   主要开展湿地流域周边水土流失与植被恢复技术研究,高原湿地受损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研究,以及典型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建立高原湖泊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与示范区。
   

项目合作 共同实施,成果共享。

20

贵州习水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

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本底                  调查评估

生物多样性    保护

  主要在已完成的多次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对保护区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生物及其多样性进行科学调查研究,开展习水保护区生态环境调查,在此基础上对生物多样性现状与趋势进行评估,探索其自然演变规律。                                                            主要内容有:(1)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
  (2)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含监测技术与设备,建设监测站点等);
  (3)开展保护区生态环境研究,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与趋势调查分析;
  (4)社区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性研究。

项目合作 共同实施,成果共享。

21

贵州习水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预警体系建设

生物多样性    保护

  (1)习水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种群及其栖息地监测预警体系;
  (2)习水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监测预警体系;
  (3)习水保护区森林火害预警体系;
  (4)习水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GIS综合预警体系。

项目合作 共同实施,成果共享。

22

贵州习水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习水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管理技术与示范

生物多样性    保护

        主要开展珍稀动植物种群(含特有极小种群)栖息地生境管理技术研究。建立习水保护区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长期定位监测体系,建立生物多样性动态基础数据库。建立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护与发展示范区。

项目合作 共同实施,成果共享。

23

贵州习水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

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      教育基地

森林教育

  依托习水保护区现有的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通过引导人们走进森林、了解森林、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树立人们保护森林、爱护环境的意识,进而内化为自觉行动,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1)建设习水保护区动植物标本馆;
  (2)建设森林教育体验区;
  (3)建立完备的森林教育发展体系(技术手段与措施)。

项目合作 共同实施,成果共享。

24

贵州大沙河自然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评估

生物多样性    保护

  主要在已完成的多次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对保护区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生物及其多样性进行科学调查研究,开展保护区生态环境调查,在此基础上对生物多样性现状与趋势进行评估,探索其自然演变规律。主要内容有:
  (1)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
  (2)保护区生态定位站建设;
  (3)开展保护区生态环境研究,生物多样性现状与预期分析;
  (4)社区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性研究;
  (5)建立大沙河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评价体系。

项目合作 共同实施,成果共享。

25

贵州大沙河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预警体系建设

生物多样性    保护

    
    (1)大沙河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种群及其栖息地监测预警体系;
    (2)大沙河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监测预警体系;
    (3)大沙河保护区森林火害预警体系;
    (4)大沙河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GIS综合预警体系。

项目合作 共同实施,成果共享。

26

贵州大沙河自然保护区

大沙河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管理技术与示范

生物多样性    保护

        开展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群栖息地生境管理技术研究。建立大沙河保护区森林生态长期定位监测系统,建立生物多样性动态基础数据库。建立大沙河保护与发展示范区。

项目合作 共同实施,成果共享。

27

贵州大沙河自然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        培训和讲座

生物多样性    保护

          通过专题培训和相关讲座提高广大群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1)国外的管理机制;
(2)森林经营模式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3)地理信息及计算机技术在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4)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5)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6)生态旅游和产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调机制等。

项目合作 共同实施,成果共享。

28

贵州大沙河自然保护区

建设省级生态文明          教育基地

森林教育

  依托大沙河保护区现有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合作建设林区公路,引导人们走进森林、了解森林、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树立人们保护森林、爱护环境的意识。
  (1)建设大沙河保护区动植物标本馆;
  (2)建设森林教育体验区;
  (3)建立森林教育发展体系。

项目合作 共同实施,成果共享。

29

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普安珍稀古茶树四球茶种群生态学研究

生物多样性    保护

  针对四球茶种群的生境条件和生长发育特点,结合种群生态学的研究进展,采用野外群落学调查方法、种群生态学研究方法和多种数量统计等方法对四球茶种群进行研究分析,掌握普安四球茶种群的生境特征、结构与动态及其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四球茶种群进行数量生态分析,探讨适合于酸性黄棕壤小乔木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方法,为变质砂岩石山森林生态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项目的研究内容、方法及结果不仅要反映出目前植物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水平,而且要有一定程度的拓展和创新。

项目合作 共同实施,成果共享。

30

贵州省扎佐林场

各类森林碳汇项目

生态效益
补偿

        合作造林,碳汇指标输出

项目合作 共同实施,成果共享。

31

贵州省扎佐林场

各类森林游憩项目

森林游憩

        森林温泉、森林老年公寓、林区树种改造、珍稀名贵树种博物馆、民族风情村等。

附件:项目单位基本情况介绍

一、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邻近四川、湖南两省。地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地理坐标北纬27°45’50”-28°l’30”,东经    108°45’55”-108°48’30”,正处于我国亚热带中心。年均温6~17。C,1月均温3.1~5.4C;年降水1100-2600mm;相对湿度年均80%,具有我国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特征。保护区东西宽21公里,南北长27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0%,以黔金丝猴、珙桐林及原始森林生态系统著称于世,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野生动植物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梵净山突出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大斜坡上,是武陵山脉的主峰,山体庞大,地势隆起显著。以老金顶为中心,周围南有凤凰山、新金顶;北有烂茶顶;西有棉絮岭、锯齿山;东有三角桩等山峰耸峙。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0.5米,金顶海拔2493.4米,同东坡山麓的盘溪河沟口海拔500米比较,高差达2000米。山脉多呈北东一南西向,故成为该地沅江、乌江水系的分水岭,以凤凰山金顶的峡谷地形为中心,向四周放射出牛尾河、黑湾河、肖家河等九条河流,从而有九龙出山之说。 

         梵净山地层古老,据同位素年龄测定,距今有10一14亿年。广泛出露的岩石主要为典型的基性一一超基性熔岩和少量的中性、酸性火山熔岩,包括大量的灰绿色、浅灰绿色块状变质超基性岩以及火山集块岩等,产状十分陡峻、直立等。‘如万宝岩、锯齿山、烂茶顶、剪刀峡、长板坡等处均由这类岩石组成;其次是浅变质岩、变质砂岩千枚岩等,产状平缓、形状重叠,如万卷书、蘑菇石、老金顶、斗蓬山等地均由这类岩石组成。矿藏种类十分丰富,初步探明的有:金、铜、钨、镍、锡以及大理石、玉带石、水晶石等金属及非金属矿20余种。

梵净山地理位置特殊,水热条件优越,山体庞大,使气候形成明显的垂直分异。加上第四纪以来,该区一直处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以及复杂多变的地形所形成的各种生境类型,从而形成了多种动植物保存和繁衍的场所;其森林生态系统完整、生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复杂,植物垂直分异带谱明显,而且还保存着大量的孑遗生物物种。据目前的调查统计,梵净山有高等生物种类4000余种,其中动物1004种另4亚种:兽类69种,隶属8目23科;鸟类191种另4亚种,隶属16目39科;两栖爬行类75种,隶属8目24科70属;昆虫600余种,陆栖寡毛类21种,鱼类48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动物有黔金丝猴、白颈长尾雉等6种;二级保护的有大灵猫、穿山甲、黑熊等29种;特别是黔金丝猴,由于数量稀少,仅存于梵净山海拔1200一一2000米之间的常绿阔叶林中,其保护及研究均受到国内外的极大关注。植物种类约2000余种,属木本植物的有800余种,其中一级保护的有珙桐、梵净山冷杉、钟萼木等6种;二级保护的有连香树、闽楠、香果树、黄莲、榉木等25种。植物种类不但繁多,而且起源古老,保存着大量的第三纪、第四纪古老树种,如珙桐、水青树、木莲、梵净山冷杉等。特别是拥有珍稀孑遗植物珙桐群落13个片,总面积80余公顷,是当今世界上最集中的分布区。加上最近发现的冷杉属残遗群落一一梵净山冷杉,对研究古气候、近代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但该物种数量十分稀少,面积狭窄,现仅见于烂茶顶海拔2000—2200米之间的铁杉林中,面积约30公顷。植物垂直分异明显,形成了三个垂直带:海拔13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带,主要由丝栗栲、大叶栲、青冈、润楠等组成;海拔1300—2200米为常绿一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主要由甜槠栲、厚皮栲、贵州青冈、水青冈、槭树、野樱等组成;海拔2200米以上为亚高山针阔混交林带和灌丛草甸带,主要由长苞铁杉、华铁杉、贵州青冈、杜鹃等组成。由于复杂的地形与地貌的组合造成小气候的多变,导致生态环境多样性,使梵净山的森林即使在同一个垂直带中,甚至一些很小的范围内,植物群落也会出现明显差异,据调查统计,现知有铁杉林、珙桐林、水青冈林、杜鹃林、甜槠栲林、野樱槭林等44种不同的森林类型。

二、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和特点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黔桂边界的荔波县,与广西环江县接壤,地理位置为东经107°52′10″~108°05′40″,北纬25°09′20″~25°20′50″。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峰丛漏斗和峰丛洼地地貌,海拨430—1078米。是一个以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及其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为保护对象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21285公顷。其中核心区5827公顷,缓冲区8910公顷,实验区4588公顷,生态旅游区1915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7.4%,核心区达92%。

        保护区成立于1984年,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圈保护区网络(MAB),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2007年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2012年十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2012年~2016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茂兰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于1989年,为省林业厅直属事业单位,总编制45人。内设办公室(人事教育科、政工科)、科研科、林政科、森林公安派出所、财务科、生态旅游管理中心、社区发展管理科等科室,下设永康管理站、翁昂管理站、三岔河管理站、洞塘管理站和凉水井科研监测站。现有正式管理及科研人员36人(其中现有高级2人、工程师13人、助工10人、干警5人、退休6人),另外还有专职护林员40人,兼职护林员100余人。

        茂兰保护区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布依族、水族、瑶族、壮族、汉族等7800多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有6800人,占总人口的87%。各民族相处和睦,民风古朴,安居乐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各自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民族风俗和文化。

        茂兰保护区蕴含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有高等植物153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9种,如单性木兰、红豆杉、白花兜兰等;二级保护植物109种;脊椎动物314种,昆虫1300余种。一级保护动物3种,如豹、蟒等,二级保护动物32种。此外,特殊的喀斯特生境,是许多动植物新种的模式产地,现已发现有植物新种26个,脊椎动物新种5个,昆虫新种130多个。

        茂兰保护区自然风景资源独具一格,区内星落布棋喀斯特峰丛、峰林景观、锥峰尖削而密集,洼林深遂而陡峭,与孕育其上的天然森林植被一起,呈现出峰峦叠障的绿色喀斯特峰丛森林景观。上有森林、下有石林、石头上长树、石缝里盘根的奇特森林景观与形态多样的明流、暗河、瀑布、溶洞等喀斯特景观揉和在一起,构成了崭新的绿色喀斯特景观,是高品位的生态旅游胜地。

三、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和特点

        宽阔水国家级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7°02′23〞—107°14′09〞,北纬28°06′25″—28°19′25″。总面积26231hm2,其中:核心区面积9085hm2,缓冲区面积6186hm2,实验区面积10960hm2。保护区以亮叶水青冈为主体的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黑叶猴种群及其生境、红腹锦鸡种群及其生境及其他大量的珍稀动植物和鸟类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保护森林覆盖率80.57%

        宽阔水国家级保护区属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以亮叶水青冈为主体的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  对于古气候、古地理、古生物、古生态的研究有很大价值;是研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典型实验基地。区内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态屏障,  为周边地区发展高效农牧业有显著效益,  对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保护区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典型的亮叶水青冈林森林生态系统

        保护区内保存有贵州省大娄山脉东段唯一残存下来的一片原生性较强的亮叶水青冈森林生态系统(区内具有集中成片的1300公顷原生性亮叶水青冈林,是中国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亮叶水青冈林),  国内罕见,  与欧洲、北美分布的亮叶水青冈林相比,  具有其独特性和世界典型性。以亮叶水青冈为主要建群种的落叶、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地理分布狭窄,  破坏后极难恢复,  会造成巨大的生物多样性损失。对其实施自然保护、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掌握其规律,将加深对该类深林生态系统的认识和科学利用,从而为中国和世界的自然保护事业做出必要贡献。

        2、全球第二大黑叶猴种群分布基地

        黑叶猴(Presbgtis  fomcoisi  Pousargues)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际上列为CITES附录Ⅰ物种和IUCN濒危等级。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大(达200只),仅次于目前全球黑叶猴种群数量最大的麻阳河黑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约占全球黑叶猴总数量的10%。对其加以保护,将为中国乃至全球黑叶猴保护和研究作出积极贡献。

        3、鸟类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数量大

        保护区现有鸟类43科196种,占贵州鸟类种数450种的43.6%。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珍稀鸟类14种,受到国际保护组织关注的濒危鸟种,如白冠长尾雏,种群数量大,已被列为国际重要鸟区(Important  Bird  Area)之一。

        4、生物资源丰富,是一个重要的天然物种基因库和生物进化研究基地。根据《宽阔水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集》(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4年3月),结合近年有关调查研究,目前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载动植物共有478科2610种。

        5、自然保护区内喀斯特地貌与常态侵蚀地貌并存,顶极生态系统与演替生态系统并存,是喀斯特非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和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动态对比研究的重要基地。

        6、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干流一级支流芙蓉江的发源地,保护区植被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长江上游及三峡库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加强对保护区保护,对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7、自然保护区具有一定的经济动植物资源,区内现存资源中有不少可开发利用的生物资源,如药用植物、食用菌及药用菌、野生菜等,这些资源可通过快速繁殖等技术研究与应用来扩大资源,加快开发。

        8、保护区山青水秀,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夏无酷署,气候宜人,有山泉、水库、森林、云海、日出、瀑布、峡谷、溶洞等众多自然景观,是进行生态旅游和人类回归自然的良好场所,具有极大开发潜力。

四、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草海保护区位于云贵高原中部顶端的乌蒙山麓腹地,贵州省西北边缘中国“阳光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城西南侧,地理坐标为北纬26°47′32″~26°52′52″,东经104°10′16″~104°20′40″。草海自然保护区于1985年由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批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草海保护区面积96  km2,其中常年湿地面积25  km2。保护对象是完整的、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及以黑颈鹤为代表的珍稀鸟类。草海是贵州高原上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水面海拔高度2171.7米。湖面平均水深2米,最深处5米,现有水生维管束植物49种,因此得名“草海”。  鸟类是草海极其重要的生物资源,有224种,从2005年至今,每个越冬期到草海越冬的黑颈鹤均在1100只以上。草海气候具有光照丰富、冬暖夏凉、冬干夏湿的高原气候特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旅游观光、避暑疗养的理想之地。在我国为数不多的亚热带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中,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典型性、重要性、生物多样性、气候的特殊性都具有明显的代表意义,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被列为一级重要湿地,是我国三大高原淡水湖泊之一,是我国八大候鸟越冬地之一,“全球十佳湖泊观鸟区之一”被誉为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明珠,“天然博物馆”、“物种基因库”、“鸟的王国”。

五、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习水保护区”)位于贵州省北隅,地处习水县西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05º50′20″-106º44′30″、北纬28º06′35″-28º50′15″。习水保护区成立于1992年3月,1994年8月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习水保护区于2005年10月加入了“中国人与生物圈网络(CBRN)”,2012年被授予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是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51911hm2,是目前贵州省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林业用地50288hm2,占总面积的96.9%。区内最高点位于程寨乡的红岩,海拔1756m,最低点位于土城镇的壅溪沟,海拔420  m,相对高差1336  m。

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由于地形地貌的组合,出现了南亚热带(600m以下)、中亚热带(600-800m)、北亚热带(800-1500m)和暖温带(1500m以上)的气候类型,由于地处优越的地理位置,气候为中亚热带至暖温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由于古地质变迁、古植物地理变化和古气候的历史渊源,演化蕴藏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保存了许多孓遗生物种类。现已查明,保护区有各类生物569科1898属3863种,其中,植物种类312科929属2327种,动物种类有257科969属1536种。其中,列为国家Ⅰ级保护的野生植物有3种,Ⅱ级保护的植物有16  种;有中国特有种470种,有贵州特有种28种,有保护区特有种7种。列为国家Ⅰ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3  种,Ⅱ级保护的动物有28  种,贵州省重点保护动物20种,13种中国特有种。

习水保护区从1990年至2011年,组织完成了多次科学考察,特别是2010年至2011年历时2年,由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和习水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邀请贵州大学、贵州省师范大学、贵州科学院、贵阳学院等多家单位的相关专家,在充分利用前人考察的相关材料和成果的基础上,对保护区的地质地貌、气象、土壤、大型真菌、植物、动物等30多个学科的相关问题集中开展了科学考察和深入研究,完成了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为该保护区今后的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社区管理及合理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习水保护区具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典型性、区域的代表性、生态环境的稀有性、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兼备多学科的研究基地和得天独厚的旅游休闲景观,其保护价值巨大、意义深远。

六、贵州大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大沙河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大沙河保护区”)是以濒危珍稀植物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和濒危珍稀动物黑叶猴(Presbytis    francoisi)等为代表的野生动植物及原生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生物类型保护区。位于贵州北缘大娄山山脉东段南缘,地处东径107°21′35″—107°47′37″,北纬29°00′02″—29°13′17″,大沙河保护区始建于1984年,当时,在贵州道真县辖区相继发现濒危珍稀植物银杉和濒危珍稀动物黑叶猴,经贵州省道真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分别建立了大沙河银杉自然保护区和仙女洞黑叶猴自然保护区,隶属县林业局和县环保局分别管理。1993年,为了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管理,县人民政府决定将两保护区合并统称为大沙河自然保护区,归属县林业局管理。2001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设立了“贵州大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沙河保护区于2010年9月经国家林业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批准并授牌加入了“长江湿地保护网络成员”。大沙河保护区南北长24.8km,东西宽42.0km,最高海拔位于麻抓岩1939.9米,最低海拔位于海洋溪560米,相对高差1379.9米,平均海拔1400米,山地坡度25度以上的占80%。地貌为切割强烈的中山地貌,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8.2-15.9℃,≥10℃年积温2  200-5  250℃左右,年降水量  1  064.4-1  323.9mm,年均相对湿度80%-90%,年总雾日180-275d,无霜期245-300d。区内气候条件优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为动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林区极端最高气温29.0-38.7度,极端最低气温-14.7-7.4度。成土母岩以石灰岩和页岩为主,土壤类型以黄壤、石灰土、黄棕壤为主,由于独特成土条件,各种土壤呈地带性的分布和非地带性的分布。地带性土壤包括分布在海拔1400-1500米以下常绿阔叶林地带的黄壤和1400-1500米以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的黄棕壤。非地带性土壤主要包括石灰土、冲积土、石质土和粗骨土4个土类,适合多种林木生长。主要河流为长江水系乌江支流的梅江河和新民河。常绿落叶阔叶林,多分布在陡峭河谷、台地、山脊部分,由于地形切割较深,谷深壁陡,人迹罕至,使得茂密的森林植被很好地保存至今,是长江中上游森林生态环境保存完好区域之一。

保护区总面积26  990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8  627.3hm2,灌木林地面积3  234.6  hm2,森林总覆盖率81.0%。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有动植物627科2  493属5  801种(包括亚种、变种、变型)。其中动物54目282科1  309属2  002种,在动物中哺乳类21科48属57种、鸟类38科111属174种、两栖类8科15属27种、爬行类10科28属34种、鱼类11科38属45种、无脊椎类(包括昆虫)194科1  069属1  665种;其中植物345科1  184属3  799种,在植物中苔藓62科138属262种、蕨类41科101属400种、裸子植物7科15属26种、被子植物176科816属2  868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的濒然珍稀植物33种,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有6种,Ⅱ级保护野生植物有27种,贵州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8种。保护区植物地理成份复杂多样,东亚特有科达10科,中国特有属15属,中国特有种1469种,贵州特有种23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4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32种,贵州重点保护动物68种,国家保护有益的、有重要经济和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共22目58科194种,其中脊椎动物18目54科187种,无脊椎动物4目4科7种。

大沙河保护区从1987年至2005年,组织完成了多次多学科综合考察,考察由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科学院、贵州省林业学校、浙江自然博物馆、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海南大学、贵阳学院、中南林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贵州省林业厅、道真自治县林业局、大沙河保护区管理局等多家单位的相关专家,在充分利用前人考察的相关材料和成果的基础上,对保护区的地质地貌、气象、土壤、大型真菌、植物、动物等多个学科的相关问题集中开展了科学考察和深入研究,完成了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出版了《大沙河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贵州大沙河昆虫》、《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本底资源》等科学考察集。为大沙河保护区今后的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社区管理及合理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沙河保护区是我国特有植物起源和分布中心及珍稀濒危植物多度中心之一,不仅具有高度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还分布了众多的珍稀、濒危动植物。是贵州乃至全国少数几个种子植物类群起源特别古老、种类分布非常富集的自然保护区之一。集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基因保护、自然景观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兼备多学科的研究基地和得天独厚的旅游休闲景观,其保护价值巨大、意义深远。

七、贵州省扎佐林场基本情况和特点

贵州省扎佐林场始建于1958年1月,属贵州省林业厅直属林场之一。现有在册职工440人,总经营面积15.8万亩,全场森林覆盖率达76.5%,林木蓄积34万立方米,林区横跨贵阳市白云、乌当两区、修文、息烽、开阳三县及黔南州惠水县。
        2000年至今,林场按照  “保护为先、发展为重、管理为本、文化为魂”的总体思路,着力强基固本保资源,依托优势办产业,以人为本激活力,统筹规划搞建设,文化为魂树形象。一是积极向外拓展发展空间。在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森林管护和工程造林任务的前提下,采取购买、租赁、承包、联营分成等方式在贵阳市白云区、黔南州惠水县流转入集体和国有林地8.9万亩,经营面积从原来的6.9万亩增加到15.8万亩,森林林木蓄积从原来的16.6万立方米增加到34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量的双增长。二是盘活林地资源,积极使生态资源转为经济资源。上世纪末期,林场就开始实施“林地合理化流转”。由修文县政府与林场共同成功引进贵阳高尔夫度假中心入驻林场,并在引进安泰药业时,联手创新了招商引资新模式--“安泰”引资模式,即林场对入驻企业按约每亩4万元计算林地流转补偿费,企业先期付给林场每亩0.8万元,其余费用由政府在今后企业上交的税费中每年按50%返还林场,直到偿还完为止。2000—2004年间,采用这一模式共成功引进德昌祥、和仁堂、科开、维康等十余家省内外知名药企入驻场区,建成了公园式省级医药园区。该园区的建成,林场共计流转闲置经济林地约800亩,现已获得约1200万元的补偿费。另外,林场还实施森林资源合作式开发。通过出租森林作为项目建设背景使用,项目投资商每年向林场缴纳一定的租赁费;将森林及其附属设施作为项目开发投入,林场按一定比例提取项目经营收入作为收益;将林地作为合作开发的条件,引进投资商共同开发优势项目。通过以上三种方式,2004年至今成功引进贵阳森林野生动物园、快活林饮食城等优势项目入驻场区,引进投资约1.2亿元。通过与当地政府密切配合,林场将林地依法合理转让、出包,整合优化了部分森林资源的配置,到2009年底,政府在林场范围内引进投资达4.5亿元,累计为地方提供了4亿多元财税收入的同时,造就了林场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商业运作机制。

  八、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基本情况和特点

  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始建于1952年,系贵州省林业厅直属事业单位,并挂“贵州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贵州省林业生态工程监理中心”、“贵州省湿地资源监测中心”、“贵州省石漠化监测中心”,是全省唯一的甲级林业调查规划单位,业务范围以林业(含园林)为主,旅游、公路、建筑、岩土等为辅。现持有国家发改委颁发的林业、生态建设和环境工程甲级工程咨询资格证书、市政公用工程(风景园林)工程咨询甲级证书,国家建设部颁发的农林行业(营造林工程)专业甲级工程设计证书,国家林业局颁发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甲A级证书等各类资质13个。

全院现有职工190人,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占职工总数的60%,其中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3人,博士4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30人,专业涵盖林学、森林经理、森林保护、森林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环境工程等40余个学科。

在历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石漠化监测、湿地调查、沙化调查,营造林综合核查等全省大型综合调查核查工作中,该院承担了工作方案、技术方案、操作细则的编制,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省级质量检查及成果资料验收、汇总等工作,在森林资源监测特别是将“3S”技术应用于林业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贵州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一次复查获1986年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森林资源遥感监测微机处理技术研究、贵州省森林资源遥感调查、贵州林业数字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分获1998、2003、2004年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近年来,该院着力加强技术培训,每年开展以“3S”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各级各类技术培训3次以上,全面提高了该院及全省各地业务技术人员的“3S”技术水平,从而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为确保工作质量和成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2010年第八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被评为优秀并作了交流发言。2011-2012年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贵州省在全国率先完成林地落界工作,正式建立了全省林地管理工作“一张图”、“一套库”,为实现林地资源科学、客观、便捷管理提供了坚实基础;全面完成全省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监测结果以《贵州省石漠化状况公报》向社会公开发布;与贵州省林科院和贵州省森林资源管理站共同完成《贵州森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课题,研究成果经专家鉴定整体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初步结论贵州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达4275亿元/年,于2012年7月27日在2012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上向社会发布;作为全国四个试点省份之一,贵州省2012年启动了林地年度变更调查试点工作,计划2013年3月底全面完成,目前各项工作正按计划推进。

联系单位:贵州省林业厅单位项目合作中心

联  系  人:罗惠宁

联系电话:0851-6571343  13985040750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

QQ  邮  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