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石阡盘活“山水资源”念好致富经

02.12.2014  13:06

    图为佛顶山村村民制作传统的民族小吃招待游客,也为自己每年创收致富。 杨云 摄

 

  中新网贵阳12月1日电 题:贵州石阡盘活“山水资源”念好致富经

 

  作者 杨云

 

  “搞旅游开发前,村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连通外界,出行只能靠走,联络基本靠吼。为了挣点盐巴钱,大伙会上山砍点柴,烧点木炭挑到县城去卖,可来回要七八个小时,起早摸黑干一天,也只能换回二三十元钱人民币。”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坪山乡佛顶山风景区脚下的佛顶山村村民邓宗伦回忆,过去一家人的主要收入是田里的千余斤稻谷,但大部分只能留着吃。“养了两头猪和十几只鸡鸭,因为交通闭塞,也难换到几个钱。

 

  记者穿行寨子,独具特色的吊脚楼、清水池塘、石板巷子,颇具一种幽静美。邓宗伦告诉记者,“佛顶山村,依山傍水,竹木葱翠,佛顶山由于垂直高差达1100米以上,山地景观具有拔地冲天的高峻形象,山体主脉脊薄如刃绵延十余公里,悬崖绝壁连绵不断,高旷山地斜坡上层状地貌发育,具有一层地貌一重天之大山神韵。

 

  “几十年来,我们仡佬人是守着青山绿水挨饿受穷。”邓宗伦感概,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许多村民都要借钱过年,不少小伙子娶媳妇成了难题。由于贫穷,全村2100多人有大部分外出打工。据了解,石阡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和贵州省许多贫困地区一样,也是乡村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

 

  近年来,石阡县在开展乡村旅游扶贫中,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大水漫灌扶贫方式,采取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子,整合相关部门资金的方式,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集中打造以佛顶山村乡村旅游点,连片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县里已经在科学规划,合力布局,加大乡村旅游扶贫力度,力争把乡村旅游培育成项目区农民增收和脱贫的主导产业。”石阡县旅游局局长李玲介绍,自2003年开始,县里着手打造佛顶山村旅游扶贫点,利用财政扶贫项目补助资金250万元为引子,共整合资金1000余万元,积极发动群众,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立了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点。

 

  2003年,村里开展旅游扶贫后,邓宗伦家的贫困生活悄然发生变化。“现在我在景区搞农家乐,每月全家至少进账3000元,一年下来,轻松赚个几万块。”邓宗伦神采飞扬地说:“收入成倍的增加,得益于政府旅游扶贫的富民政策。

 

  “自2004年以来,全县每年至少投入该村财政扶贫资金上百万,修进寨路、建观光栈道等基础设施。2012年,随着进村油路的开通,佛顶山村实现了旅游事业的腾飞。今年入选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名单,该村将迎来又一个旅游扶贫的春天。”石阡县扶贫办工作人员介绍。

 

  “饮水不忘挖井人,仡佬人民记党恩,旅游扶贫实施后,仡佬村寨换新颜……”交谈中,邓宗伦忍不住即兴唱起山歌。

 

  贵州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旅游扶贫”的发展思路,探讨性地选择落实乡村旅游开发项目,西江苗寨,屯堡,杉木河,赤水,荔波……这些原本不为人知的地方,如今游客成倍数增长涌进,打开了贫困农民的致富路。

 

  业内专家认为,近年来,贵州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大力开展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打造了一批各具地方特色及民族文化的旅游村寨,实行集中打造,合力推进。在此基础上,还注重旅游区产业发展,采取“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办法,合理布局产业带。目前,已逐渐形成“政府主导、协会运作、全民参与”的旅游发展氛围,让农民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业内专家分析指出,走乡村旅游扶贫之路,是贵州农村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贵州以资源开发为突破口,以生态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依托,突出发展特色村寨旅游,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同时,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把乡村旅游逐步培育成为项目区农民增收和脱贫的主导产业,建立农民增收的稳定来源。

 

  日前,国家发改委、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名单,贵州省共有517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计划从2015年到2020年,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力争每个重点村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每年通过乡村旅游,直接拉动1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间接拉动5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