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踏响绿色发展的铿锵足音

08.03.2019  19: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对内蒙古建设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样为正处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贵州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劲动力。

  踏响绿色发展的铿锵足音,振奋生态建设的满腔热忱。连日来,贵州绿色农产品猛虎出山、风行天下成为中外媒体持续关注、持续升温的“两会热点”。

  一杯春茶香动天下、一颗萝卜甜蜜迪拜、一束韭黄温润沿海……以绿色农产品热销四海八方为典型,贵州的生态文明实践让中国和世界看到了绿色赶超、绿色引领、绿色红利的现实写照。

  生态为媒盛情相邀彰显发展自信

  “山清水秀的贵州是干事创业的好地方,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也是养老的好地方。想健康长寿到贵州养老。”3月7日,贵州代表团团组开放日活动上,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借回答记者提问,向全国人民发出盛情邀请。

  “21世纪,什么最贵?绿色最贵。欢迎大家多购买绿色农产品,吃贵州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对自己是健康,对贵州是扶贫。”全国人大代表、省委副书记、省长谌贻琴在贵州代表团团组开放日上的精彩回答,再次叩响全国人民的心弦。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幸福,洋溢在贵州各族儿女的脸上;生态自信,激荡在贵州锦绣山水之间。

  这是一份令人振奋的生态成绩单:去年,贵州森林覆盖率达57%,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和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中心城市和县级城市空气质量指数优良天数平均比率分别为97.2%和97.7%,公众对贵州生态环境满意度居全国第2位,贵州成为全国世界自然遗产最多的省份。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五级干部上山种树、贵州生态日五级河长下河巡河已成为常态。

  “走一条经济与生态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发展新路,贵州一直在努力。”全国人大代表、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再勇表示,要让贵州的生态资源成为发展资源、生态要素成为发展要素、生态优势成为发展优势,生态财富成为发展财富,努力把好生态变成好产业、把好环境变成好生活。

  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蹄疾步稳令世界瞩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绝非坐享其成,在深刻的实践中,贵州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生态建设样本。

  “贵州是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首批生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省和空间规划试点省。”全国人大代表、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陈少波说,我们天上、山上、水里、地里四条生态底线越守越牢,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正在加快变成现实。

  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率先全流域取缔网箱养鱼;率先出台生态扶贫专项政策,实施生态扶贫十大工程,生态护林员达6万多名;率先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贵安新区是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率先出台生态文明促进条例,设立生态法庭。率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率先在西部建立跨省域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与云南、四川按照5:1:4比例共同出资2亿元设立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基金,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

  扎实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强力打好污染防治“五场战役”,扎实推进“双十工程”……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从“十县区取消GDP考核”到“环保问政”,从“多彩贵州拒绝污染”再到“绿色政绩”,贵州付出了比常人更难想象的艰辛。

  “贵州磷化工行业的高质量、高效益发展,正在促成我国比其他国家提前15年以上解决磷化工行业这个世界难题。”全国人大代表、瓮福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何光亮信心满满地说,针对“磷石膏处置”这个世界性的难题,2009年瓮福探索出自己的标准,把磷石膏的安全堆存问题解决了,该标准也在2016年8月上升为国家行业标准。

  “多彩贵州拒绝污染”是承诺,是誓言,更是抓铁有痕的自觉行动。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各方面建设的全过程,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我们就能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发展道路,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相互转化相得益彰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贵州最响亮的品牌,也是后发赶超的巨大优势。

  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贵州立体气候和特殊地理环境,“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系统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突破。调减低效玉米种植785万亩,新增高效经济作物667万亩,推动“黔货出山”真正风行天下。

  “发现凉都,就发现了脱贫攻坚的密码;品味凉都三宝,就品味了产业革命的果实。”全国人大代表、六盘水市市长李刚介绍说,过去一年来,六盘水围绕“五步工作法”和农业结构调整“八要素”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大力发展“凉都三宝”,有力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

  实践中,我们推动了大扶贫与大生态的有机统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的良性互动,让群众真正从生态产业中尝到甜头,解放思想,鼓足干劲,脱贫致富。“秋后喜算丰收账”,越算方向越明、越算信心越足、越算干劲越大。

  “遵义不仅种什么长什么,而且长出来的全都是绿色的、干净的。”全国人大代表、遵义市市长魏树旺感慨地说,有了独特的自然环境为依托,现在,“贫困群众要脱贫,不搞产业不得行”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

  “很多赤水人依靠生态旅游,走上了旅游路、吃上了旅游饭、发上了旅游财。”在全国人大代表、赤水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昌芹的眼中,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的相互转化更加多元。

  除生态旅游业外,赤水致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绿色城镇,杨昌芹说,“现在,赤水的生态经济占比已经超过75%,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去年,赤水被授牌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实践基地。也正是因为有了生态产业的发展,赤水才成为贵州省第一个减贫摘帽的贫困县。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贵州正笃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定力,誓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绿水青山已然成为永不枯竭的致富之源、永远增值的绿色银行。(记者 马刚)

[责任编辑: 刘昌馀 栾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