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绿色金融立潮头 贵山秀水写华章
翻开贵州的发展历史,循着贵州的发展足迹,总有一股力量一路同行,风雨兼程。
那就是贵州金融业。
新常态下,全省金融系统和省直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主动适应新常态,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发展最快的时期、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
这一时期,全省金融业书写下了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空前的贡献华章。
敢立潮头,探索绿色金融新路
高山青,绿水长,云滔滔,雾茫茫。
青山绿水的贵州要发展与生态两翼齐飞,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这,不仅需要脱硫、脱硝、除尘等技术性手段,更需要经济手段的拉动和倒逼。
这其中,绿色金融的作用备受关注。
探索绿色金融,我省金融行业已在路上。
2014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期间,一场关于探索绿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巅峰对决”在贵阳举行。
这也是国内首次的绿色金融“头脑风暴”。国内外经济、金融界的顶级专家齐聚贵阳,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声音从贵山秀水间发出,引起了全国金融行业的注目。
此后,我省积极跟踪推动、大胆实践,依托大数据产业发展,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
我省成立了全国首家大数据交易所和众筹金融交易所,同时申报以大数据大健康为服务重点的民营银行,准备申报互联网银行和保险公司,积极推动发行全国首支绿色债券,贵阳市积极打造互联网金融产业园,贵安新区西部金融港建设加快推进。
一系列的实践,我省已在绿色金融之路上奋力疾行。
6月26日至27日,贵阳国际生态文明会议期间,一场绿色金融发展与绿色经济发展高峰会议将举行。
届时,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国内外金融机构以及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贵阳,将从全球的角度分析绿色融资、绿色经济在中国面临的挑战、政府的角色与绿色转型的关系、金融业如何应对与落实绿色投资等方面为绿色金融发展“支招”。
敢立潮头谱新篇,绿色金融之“绿”,正成为贵州大地上耀眼的绿。
金融活水,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存贷比持续保持高位运行,月增量存贷比多次突破150%。
全省金融系统凝聚金融力量,以金融活水,浇灌全省各项事业。
截至今年4月末,全省采矿、制造、电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传统优势产业的贷款余额达到5732亿元,较年初增加428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贷款3813亿元,同比增长29%;小微企业贷款2963亿元,同比增长24%;涉农贷款5163亿元,同比增长25%;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436亿元,同比增长121%;384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100亿元,368家融资性担保公司在保余额420亿元。
今年前4月,全省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02亿元,同比增长21.33%,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3个百分点,保险业累计支出各项赔款和给付36.78亿元,同比增长30.8%。
同时,我省企业融资成本持续回落,今年3月,全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上年同期下降0.39个百分点。
金融助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蹄疾步稳。
金融行业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向来共生共荣。我省经济的发展成就了全省金融行业的枝繁叶茂。
自2012年开始,全省金融机构开始“三级跳”。
2012年,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2013年,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2014年,全省银行业资产突破2万亿元。
随着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我省金融行业增速进入全国前列。
2013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5.9%、22.1%,列全国第1位和第4位;2014年,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5.1%、22.4%,列全国第4位和第3位;今年4月末,存贷款余额增速同样列全国第4位和第3位。
精彩绝伦的数字背后彰显出的是全省金融行业的新突破。
融资渠道多元化成效明显。2013年以来,我省金融行业通过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全力拓宽融资渠道,银行表外融资快速发展,银行间市场债券融资屡创新高,先后实现了“新三板”挂牌、社保资金和保险资金运用的零突破。
2013年、2014年全省直接融资分别超过400亿元和1100亿元。今年1至4月,全省直接融资154.9亿元;通过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41亿元;全省已有6家上市公司公布再融资或并购重组预案,预计融资224.8亿元;贵州银行、贵阳农商行分别成功发行13.5亿元同业存单和7亿元二级资本债。
截至今年4月末,全省新三板挂牌公司达20家,四板市场累计挂牌企业286家;保险资金投资我省重大项目建设规模累计达130亿元。
与此同时,金融总体风险可控水平,2013年和2014年全省银行业不良率分别为1.33%和1.31%。
金融改革开放创新成效明显。随着民生银行、平安银行、进出口银行在我省设立分行或办事处,全省引金入黔再结硕果。大量资金以银团贷款、外币贷款等方式从省外、境外源源不断汇入贵州,为贵州金融注入了新活力。
截至2015年4月末,各金融机构通过跨境人民币融资业务已为我省企业融入境外资金239.4亿元,为企业节约利息支出超过2亿元。
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加快推进。在2013年农商行挂牌11家基础上,2014年开业农村商业银行达28家,2015年又获批筹建7家。全省已开业村镇银行43家,获批筹建4家,村镇银行县域覆盖率约50%。成立了2家科技支行、3家生态支行、54家社区支行和68家小微支行。
新型金融组织发展力度大。设立了贵州省信用再担保公司、贵州股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贵州绿地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贵州大数据交易所、中科贵银(贵州)产业投资基金。普惠金融体系加快构建,全省实现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贵阳市实现社区和小微支行城市社区全覆盖。
凤栖梧桐。我省金融业的良好发展态势更赢得了一大批高端金融人才的青睐。
而今迈步,加快改革创新步伐
大江日夜流,慷慨歌未央。
辉煌成绩已镌刻入贵州发展史册,而今迈步从头越。全省金融行业已马不停蹄起笔支持贵州发展的新蓝图。
踏上新征程,全省金融行业已找到了新常态下支持贵州发展的途径:发展绿色金融,从推动贵州可持续发展中汲取让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量。
多渠道扩大融资规模。
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妥善解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的意见》,支持地方融资平台在建项目的存量融资需求,规范实施在建项目的增量融资,切实做好在建项目后续融资管理工作。
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积极开展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通过把信贷资产打包销售等方式,实现“腾笼换鸟”。
积极推进投行等业务。创新产品,拓展存款客户资源,加强同业、理财和投资业务管理。加快制订促进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加快引进和培育各类私募基金。要积极通过银团贷款、外币贷款等方式引进省外、境外资金。
努力扩大直接融资。进一步健全完善企业上市培育机制,积极推进广电网络年内上市;利用好证监会支持的“即报即审,即报即挂”及享受民族地区挂牌费优惠政策,力争完成20家以上企业在新三板挂牌。
利用贵州股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贵州绿地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贵州中黔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的场外市场平台,积极开拓市场,为中小微企业搞好融资服务。
努力激活民间资本。加强资本与项目、借方与贷方对接,引导民间资本进行专业化、规范化投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重组改造。鼓励符合条件的小贷公司拓宽融资渠道、增加业务范围和增设分支机构。
不断健全金融机构体系。
推动“引金入黔”工程升级。尽快启动中国进出口银行在贵州设立分行有关工作;力争平安银行、华夏银行2家银行纳入明年规划并做好在我省设立分行的前期衔接工作;着手5家保险公司来黔设立分支机构有关事宜。
积极培育和引进资产评估、资信评级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抓紧组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快贵安银行组建步伐。
加强对小额贷款、融资性担保等机构的运行调度分析,推动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整合重组,重点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机构,建立全省担保联盟体系,进一步提升两类机构融资服务水平和能力。
积极推进盘江、茅台财务公司改革创新,发挥资金杠杆放大作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
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步伐。
创新金融服务。力争人民币股权投资基金跨境创新业务试点年内落地。继续推动移动金融试点工作,尽快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试点。
加快探索推广PPP模式金融创新。省财政厅、省发改委要重点围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出台后地方政府融资难题和融资平台转型发展,进一步理清PPP模式推广中的难点和重点,用创新思维、改革办法推动相关工作,千方百计提升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的积极性。
继续研究推动“普惠金融”,深入开展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推广“金融夜校”经验等工作,深入推进“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