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耕地“搬家” 荒坡变良田
“以前这里都是石旮旯地,种玉米‘缺营养’长得都特别矮。”贵州省织金县官寨乡大寨村妥倮组村民李麒麟说,坝区“耕地搬家”到这里后,原先跑土、跑水、跑肥的贫瘠地变成如今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玉米每亩增产500斤以上。
李麒麟说的“耕地搬家”,学名叫做“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山地丘陵面积达92.5%,全省没有1至7等的上等、中上等耕地,只有8至9等耕地652万亩,再利用这些千百年来形成的熟土耕作层,是山区省贵州保持耕地质量的重要方式。
“因修建高速公路、县城大道、商品房等设施,我们对占用1040亩的坝区耕地实行耕作层剥离利用,共剥离出19万方良土,其中9万方良土改良低产田230亩、新增耕地180亩,尚未利用的10万方土壤将用于土地整治项目。”织金县国土局土地开发中心主任黄慈说,在承接耕作层“搬家”利用的大寨村项目区,当地农民人均增加耕地0.9亩,受益农户136户、596人,亩均增收800多元。
在贵州仁怀市大坝镇红阳村,用石头修起的保水保土田坎层层叠叠,厚实土壤层里栽种着的一垄垄蔬菜,翠绿欲滴。村民杨万芳告诉记者,以前这片地土薄、不吃肥,种的作物矮小、产出低,2013年政府在农田里铺上一层30厘米至50厘米不等的厚土之后,每亩高粱由之前的300多斤增产到现在的700多斤,如果错季种些蔬菜、辣椒,一亩地的收入能增加1000元以上。
“我们把修建仁怀机场占用的部分良土层搬运到红阳村,整合土地整治、耕地占补平衡等项目资金,高标准修建堡坎、沟渠、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并在田土里种起绿肥,一年下来这里的11级‘差地’变为7级左右的‘中等地’,好田好土加好肥,贫瘠山坡变高产田。”大坝镇副镇长刘明说。
据了解,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2012年以来,贵州“惜土如金”共剥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5.5万亩,剥离耕作层土壤1359万立方米,实际已利用1199万立方米耕作层用于城乡建设用地占补平衡、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由此新增中等以上质量耕地1.25万亩,改良中低产田土2.78万亩,改良后耕地质量普遍提高2至3个等级。
贵州省国土厅厅长朱立军表示,推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是贵州山多地少逼出来的“土办法”,全省年均占用耕地20万亩以上,且多为良田好土。让这些优质耕作层“搬个家”重新“复活”利用,对于缺土少地的山区省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耕地保护措施。“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的政策激励约束机制和技术标准,让这项民生工程更惠民、耕地抢救性工程更高效可持续。”(李平 罗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