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花灯 创新传承中拉近艺术与生活

04.03.2016  11:34

    “一场花灯戏,从元宵至今还是身边很多人的话题。这是群众对花灯戏演得好的点赞,也是对贵州地域文化文艺创新的持续关注。”3月2日,“四路花灯闹元宵”文艺创新座谈会上,贵州省文联副主席、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汪信山的话引起福泉、普定两地文化工作者的热烈共鸣。

    当天下午,贵州省文联、省文化厅、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日报报业集团、贵州文化演艺集团、贵州省花灯剧院以及福泉市、普定县文化工作者,围绕贵州电视台大型电视直播晚会《2016年“四路花灯闹元宵”》展开热烈讨论。

    由贵州广播电视台联合省文化厅、省文联、省总工会、贵州文化演艺集团、中共安顺市委、安顺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16年“四路花灯闹元宵”,融合了贵州东西南北四个花灯流派的特点,将传统和流行的元素相结合,以丰富的表演形式展示贵州民间文艺的丰富多彩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敬意。

    花灯剧在贵州拥有强大的群众基础。早在清康熙至道光年间,就有民间花灯歌舞流行于福泉、遵义、开阳等地,如今在黔北、黔西、独山、思南、印江等地都有各自独特风格的花灯剧作品流传,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以及欢乐明快的艺术特色深受百姓喜爱,其中思南土家花灯早在2006年6月就被国家文化部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四路花灯闹元宵”晚会上,花灯剧的形式和唱腔,深受现场群众欢迎。节目《花胡唱古今》,花胡演奏者坐在舞台前拉起悠扬激烈的曲调,高台上是呈现古代战争场面的传统地戏,古老的面具和戏服上下翻飞,配合激昂的花胡曲调有种穿越时空之感,让老年观众和青年观众都能接受。承担本次晚会音乐制作的八音盒工作室负责人李松洋说,《花胡唱古今》是以做电影音乐的方式进行设计的,地戏展现的战争场面与花胡营造的紧张氛围相得益彰,所呈现的效果令人满意。

    贵州省花灯剧院院长邵志庆作为花灯剧的非遗传承人,在谈起自己的“老本行”时颇多感慨。她说,今年花灯剧的创作和呈现,不仅让省内群众大呼过瘾,很多省外同行通过电视台直播看到后,都纷纷为贵州花灯剧的传承和创新点赞。

    “技术自信、组织自信、文化自信”是贵州文化演艺集团总经理罗舒对这台晚会的总结。此次晚会通过4G网络技术连线直播,是一次了不起的尝试,而将省直部门和基层部门联动起来共同打造一台晚会。罗舒认为,此次晚会的打造在观念上、操作上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提供了有利的启迪,应该将其作为一个文化品牌继续做下去,在文艺作品的品位和层次上也有提升的空间。

    贵州省花灯剧院副院长龙国洪则更多关注花灯剧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他认为,花灯剧流传至今,沉淀了太多民间文化珍宝,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果通过与当下流行的音乐元素,如摇滚、民谣等方式的结合,进行创新创作,自然有利于花灯这一古老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四路花灯闹元宵”晚会采取东、西、南、北四路连线直播的方式呈现,在福泉市、普定县等地均设有分会场,据福泉市文广局局长肖清华介绍,由于观众的高涨热情,考虑到现场安保的情况,甚至不敢大范围宣传,当天依然有两万群众赶到现场观看演出。

    “四路花灯闹元宵”晚会的文化创新、整合资源等方面的亮点,得到了认可。贵州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陈海宇谈到主办这一活动的初衷时说,民族传统文化是贵州文化发展的根基,花灯剧作为贵州的文化瑰宝得以传承和弘扬,是对全力打造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实践。牢牢把握贵州的文化根脉,唤醒百姓的文化认同感,构建贵州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贵州人文精神”,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探索。(记者 彭芳蓉 实习生 邹素慧)  

[责任编辑: 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