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产业:已逐渐走向规范化、品牌化之路
(原标题:贵州茶逐香记)
(樊园芳)目前,贵州660多万亩茶园,已有400多万亩投产。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我省春茶总产量预计超过2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
拥有中国最大茶园面积的贵州已成为全国最大、最生态、最安全的茶原料基地。
从茶叶的贵州原料到贵州品牌,在贵州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贵州正坚定地走在规范化、品牌化的道路上。
湄潭 茶园“透明化” 订单滚滚来
湄潭路径:建好茶园守住安全底线、打造品牌扩大茶叶知名度,建好网络扩大茶产品销售、传承茶文化促进多元发展。
5月初的清晨,站在湄潭县海拔1200多米的云贵山上,空气中透着微微的凉意。
记者拿出手机,登陆沁园春茶叶有限公司的微信公众号“沁园春茶叶”,云贵山上沁园春的茶园一目了然:采茶工的身影、底矮的鸡舍,清晰可见。
为了让消费者随时了解茶园状况,喝到一杯放心茶,沁园春茶业在自有茶叶基地安装了“电子眼”,在沁园春的茶园里,每隔600米,便有一个摄像头,对准茶园的犄角旮旯,将茶园状况即时发布出去。
微信平台的开通取得了预想不到的效果,一位江苏客商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到茶园管理模式后,下了100多万元的订单。
沁园春的做法,在湄潭并不鲜见,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关,已然成为该县茶产业发展的共识。
在该县湄江镇核桃坝村的茶青交易市场,检测人员利用茶青质量检测仪器对茶青的农残指标进行检测。
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程升国告诉记者,随着天气逐渐转暖,茶园里虫害慢慢开始出现,茶农要采取措施进行有效防治。
为了加强茶青农残检测监控,从源头保证茶叶质量安全,湄潭在全县33个茶青交易市场均设置了茶青质量检测仪器和检测员。
今年,全县茶青交易市场茶青抽检样将达到3万余个,加工企业茶青抽检样将达到1万个以上。
2014年,湄潭茶叶面积达到56万亩,全县茶叶产量达3.57万吨,产值25.4亿元,茶业综合产值达到45.2亿元,投产茶园亩产值近6300元,茶业综合效益位居全国茶业百强县第二位。
今年底,湄潭县茶产业将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即:全县茶园面积达到60万亩,茶叶年产量达到4万吨,茶业综合收入50亿元,茶园亩均收入6000元以上。
凤冈 人均一亩茶 遍地是茶厂
凤冈规划:做好基地建设、茶园管护、茶园标准化建设、加工厂建设、市场建设、品牌宣传、招商引资、园区建设,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以茶带旅,以旅促茶”。
从凤冈县城驱车前往茶海之心国家4A级景区,一路行来,延绵起伏的茶山满目葱翠,大大小小的茶厂星罗棋布。
车子还未驶入永兴镇田坝村,一幅巨大的广告牌扑面而来,上面写着几个大字“茶叶改变凤冈”。
从一名牛贩子到年收入十多万元的茶农,茶叶改变了田坝村新民组村民周忠举的生活和他居住的村庄。
田坝村由于地势偏远,严重缺水,是凤冈最穷的村子,村民们辛辛苦苦种的包谷只够吃半年,住的是茅草房,走的是黄泥路,一户人家一年收入才四五百元。
发展茶产业这些年,田坝村的变化天翻地覆。周忠举一家整个春天都在忙碌着。周忠举忙着送茶青,收钱;妻子围绕灶台转,忙着为采茶工人打理一日三餐。最忙的时候,拥有17亩茶园的周忠举雇佣了14名采茶工,每天开出的工资超过2000元。
如今,田坝村茶农的荷包鼓得圆圆的,许多农户办起了茶叶加工厂,开起了轿车,今年光是茶青收入就有1亿多元,还有国家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市县级企业等80多家大小不一的茶叶加工企业。
从2003年的几万亩发展到现在的45万亩,凤冈实现了人均一亩茶的目标。
凤冈,这片富含微量元素锌、硒的土地,因为一片茶叶而改变。
2014年,凤冈县茶产业实现综合产值20多亿元,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同时,全县已有茶叶加工厂190多家,其中规模企业46家,20多家茶企在淘宝网上开店。
石阡 苔茶十年春 产业“钱景”美
石阡速度:目前,全县相对集中连片面积100亩以上的茶园有220个,通过茶叶无公害产地认证面积13.7万亩,占茶园面积的42.%。
5月7日,石阡县龙井乡克麻场村,茶农黄宗瑜正在自己的茶园里忙碌。
种茶,黄宗瑜还是个新手——2013年,黄宗瑜放弃原本的工作,以每年每亩120元的价格,流转到克麻场村210亩土地,全部种上苔茶,虽然明年才到采摘期,今年春天,已经有部分茶树吐出嫩绿的芽和叶。
黄宗瑜转行种苔茶,图的就是茶产业的好“钱景”。
龙井乡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质清澈,有着典型的“高纬度、低海拔、寡日照”气候,是高产优质茶生产的最佳环境。
目前,全乡17287亩茶园,涉及3000多户茶农近2万人口。去年全乡茶产业收入达到300万元,今年多处茶园进入采摘期,光是春茶的收入就达到500多万元,茶叶已成为龙井乡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尝到甜头的,不仅有茶农,还有茶企。走进位于龙井乡的石阡正岩生态茶叶有限公司,两台炒茶机正在运转,目前,公司每天要加工1000多斤鲜叶,生产的红茶、白茶和绿茶主要销往北京市场,非常走俏。
“正是看准了石阡苔茶的优秀品质,公司才从茶叶经销转型茶叶生产,一头扎进石阡的大山里。”正岩公司负责人如是说。
虽然有着上千年种茶、喝茶的历史,石阡苔茶的飞速发展却在最近10年。
2003年,石阡苔茶面积不到3万亩,如今却发展为年产量达1.5万吨,产值5.4亿元的支柱产业。
思南 园区舞龙头 抱团闯市场
思南思路:加大投入,支持茶企抱团发展,加快融入省内外市场,提升思南茶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组织茶企在北京、上海、济南、长沙等城市开设专卖店,主动融入铜仁市“梵净山茶”品牌战略。
5月4日,位于思南县张家寨现代生态茶叶示范园区的净鑫生态种植合作社生产车间一侧排起了长龙,茶农将一篓篓新鲜的茶青倒入簸箕,排队称量。
同一时刻,同一园区的思南县晨曦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骆吉文、胡应萍夫妇正在收割茶青,夫妻俩一人操作采茶机,一人推动装茶青的木槽,配合默契。
骆吉文告诉记者,进入5月,大量茶青上市,采茶机派上了大用场。人工采摘一芽二叶、一芽三叶,一天最多采摘几十斤茶青,使用机器采摘,两个人一天可以收1000斤茶青,大大节约了劳动力成本。
晨曦生态茶专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流转了3000多亩荒山种植茶叶,去年,实现综合产值1300余万元,为“股民”分红近100万元。
合作社所处的张家寨现代生态茶叶示范园区是集茶叶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目前拥有3万亩茶园,10家企业和11家合作社,涉及茶农3500余户2万余人。
去年园区茶产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今年春茶大批上市,截至4月底,今年园区春茶销售量已超过60吨。
思南茶产业发展速度惊人,短短六年时间,就从300余亩发展到2014年的15万亩,成为贵州新兴的产茶县之一,如今,思南茶园正以每年两万亩以上的速度递增,到2016年将达到20万亩以上。
6年来,思南县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资金4697万元,撬动县内各项资金2.36亿元,带动3大茶区的14个乡镇1.43万农户新建茶园15万亩,培育37家茶叶专业合作社。
“思南虽是一支黔茶新军,但八成以上的茶园属于茶企、合作社或大户,工艺、质量、品牌、包装易统一,具备规模化发展的条件,这也是思南茶业赶超跨越的优势所在。”思南县农牧科技局负责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