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超常规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春到水城,在以龙场、杨梅、蟠龙等乡镇为核心的茶叶主产区内,千山滴翠、青翠满谷,清香弥漫十里城。
视野之内,茶农们或腰间挂着小篓手指上下翻飞采摘茶叶、或手持锄头为新开辟的茶园松土……疫情之下忙碌依然,只是这一季忙碌同往年却有些区别——茶农们都戴上了口罩,也不再三五成群聚集采摘,彼此间隔在2米开外。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生产,水城县战“疫”斗“贫”,实现双管齐下、两不耽误。
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遭受的损失补回来。
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份!疫情不误春耕,乘着产业革命的东风,我省抢抓春耕时间窗口,把低效作物降下去,把高效作物种起来,能退尽退、应调尽调,奏响了农村产业革命“春天的交响”。
这是一个希望的年份!攻坚要靠“革命”,全省上下正铆足干劲,超常规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深入落实“八要素”,推动“六个转变”,立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不误农时抓调整”这是贵州的“最佳选项”,更是贵州高质量发展的“最佳答案”。
这个春天,要来得“晚”一些。
以往这个时候,遵义市红花岗区虾子镇的辣椒育苗早就结束了,可今年受疫情防控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记者在育苗基地看到,一盘盘成品辣椒育苗漂浮盘整齐码放叠起了1米多高,戴着口罩的椒农忙个不停,有的在给漂浮盘消毒、有的在装盘、有的在播种、有的在覆盖基质……各项辣椒育苗操作有序开展。
为了确保防疫和生产“两不误”,虾子镇对育苗场地内实行了“四严格、一禁止”的严格防疫管控——工人进出场地严格实行登记管理、严格出入体温双向检测、严格要求所有人员佩戴口罩、严格人员清洗消毒、严禁扎堆嬉闹。
今年,虾子镇将实施辣椒换种工程10400亩,计划种植辣椒面积18000亩,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确保群众“火火红红”过上好日子。
不止虾子镇,在黔中大地,“抢”成为这个春天的关键词——
江口县官和乡新田村的170亩姜黄基地,十多位群众正在打坑、丢肥,“抢种”姜黄;
平塘县甲茶镇团结村皇竹草种植基地,村民“抢”来了专家,讲解种植技术;
大方县黄泥塘镇魁书村,伴随着村里大喇叭中疫情防控的宣传,村民“抢”种下1500亩“五星枇杷”,播种了致富的新希望;
……
产业革命的好处,看得见、更摸得着。
产业革命的举措,要聚焦,更要加速。
面对今年的特殊情况,贵州“不误农时抓调整”,紧紧抓住“三个关键”,加速开展春耕备耕工作——
抓住关键环节,落实调减面积。要求全省上下按照“能退尽退、应调尽调”原则和“四个落实”要求,盯住低效作物调减计划和图斑制作等关键环节,编制2020年结构调整方案,确保调减面积全面落实,将重点产业发展与攻坚有机结合,向贫困地区聚焦,向脱贫致富聚集。
抓住关键时节,落实物资储备。盯紧春节、清明节前后等关键时节,加大对种子、肥料、农药、农膜等重要农资的生产、销售和储备的管理,采取种子销售备案登记、跟踪管理、送货上门等措施,确保重要农资能满足春耕生产和结构调整所需。
抓住关键季节,落实替代产业。紧盯农作物备种、播种、收割、销售等重要农时季节,采取“厅长包片、处长包县”方式,加大服务,强化指导,开展督查,确保“调得下,替得上,有效益”。
调优:从“苦等苦熬”到“实干巧干”的新滋味
坝区,是这两年贵州的“热词”。
聚焦坝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贵州,吹响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号角,实现了从“苦等苦熬”到“实干巧干”的华丽转变。
枝头嫩芽初绽的早春,黔东南州鸣响了今年农业产业革命第一“枪”,坝区农业结构调整依然是“重头戏”。
黎平县黑洞村,有一个总面积1235亩的坝区,这些日子,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后的160亩西兰花正好迎来丰收季。坝田里,勤劳的村民戴好口罩,忙于抢收成熟的花菜,采割、分拣、装筐、装车……运往城里超市、农贸市场,忙得不亦乐乎。
“疫情带来的损失,更应该从产业结构调整中“补”回来。”在黑洞村党支部书记林长峰心里,用好坝区,做好产业结构调整,一心抓好“钱袋子”,保障“菜篮子”,坝区就能长出致富的“新滋味”。
打破过去“小门小户”自种自吃、少量出售的农业生产模式,全省上下紧紧围绕产业“调优”,集中连片、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坝区农业展现出了现代农业的魅力,更成为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有力武器”
六枝特区大用坝区,一手抢抓食用菌产业的复工,一手抢抓产业结构调整,“时间”与“效益”的双重保障,让群众吃下了定心丸;
晴隆县光照镇东方红坝区,采取多点布局、轮班劳作、错峰生产,不断调优坝区生产,确保蔬菜生产“不断档”;
……
不再等,贵州抢抓时节,用实干书写着新的坝区故事。
不再熬,贵州科学复工,用巧干演绎了新的坝区传奇。
时间不等人,历史不等人。
步入决战决胜之年,坝区“调优”正成为贵州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聚宝盆”和百姓致富的“希望田野”。
聚焦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州整进一步调优调强农业产业结构,用好坝区、扩大规模、占领市场、增加就业,大幅提升坝区土地产出率和增收贡献率,带动更多农民群众增收,为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作出新贡献。
雨水过,春耕忙。
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梭戛乡沙子村的500余亩刺梨基地,带着口罩的村民们正在剪枝、割草、松土、施肥,他们彼此间隔两米开外,手上动作不停,专注于眼前这“一亩三分地”的活路。
他们的认真与专注,既源于这两年全省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实惠,更源于对“疫情是短暂的,做大做强产业才是可持续的”笃定信心。
这个信心,激励着全省上下——
六盘水以猕猴桃、刺梨、茶叶“凉都三宝”为重点,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确保全年规范建设猕猴桃基地20万亩,完成刺梨标准化基地改造提升15万亩;坚持“提档、增产、全利用”,大力提高早春茶的单产,提高茶产业综合效益;
黔东南紧紧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以“一县一业”提质增效为重点,力争今年稳定200万亩蔬菜、120万亩水果、100万亩中药材、100万亩稻田综合种养、65万亩茶叶、出栏3000万羽三穗鸭、出栏150万头香猪等主导产业;
……
从“小打小闹”到“顶天立地”,这是历史对贵州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当下打赢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的迫切需要。
如何做大做强,超常规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贵州科学选择能够发挥自然环境特质及市场潜力的12个特色优势产业,明确12位省领导领衔推进,采取一个产业一个领导小组、一个工作专班、一个专家团队、一套推进方案的措施,同心聚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新的一年,贵州还将继续聚焦优势产业、强化科技服务、完善延伸产业链条等,扎实抓好扶贫产业发展,让贫困群众在产业链中持续稳定脱贫,决胜同步小康。
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遭受的损失补回来。
贵州正拿出决战决胜的精气神,超常规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抢抓春种时节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提高规模化水平,切实提升组织化程度,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记者 尹长东 陈诗宗)
[责任编辑: 邓娴 刘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