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贵州跻身茶产业强省还有诸多“拦路虎”
贵州省贵阳市甲秀楼旁茶馆的茶艺技师小刘又开始表演功夫茶,入行才2个月的她已经很清楚客人们的喜好了。
她告诉记者,同样的外形、同样的品质,“西湖龙井”就比贵州绿茶好卖,价格还比贵州绿茶贵好几倍。
小刘对贵州茶的“领悟”也是多位贵州茶商的切身感受。而这些,也是拥有611万亩茶园面积,连续两年跻身全国茶园面积榜首的贵州的“困惑”。
由于品质较高,内含物质丰富,多年来,贵州茶一直成为其他地方出口茶叶提高品质的拼配原料。
“这几年,贵州绿茶‘为人做嫁衣’的事例太多了。”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徐嘉民感慨说。
“没有品牌就没有效益,现在的竞争就是品牌竞争。”多次考察贵州茶业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如是分析。
根据统计,目前贵州1392家茶叶生产企业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浙江、福建、安徽等茶产业大省,在贵州建基地搞加工,产品直接贴牌销售。
“打造品牌,既是贵州茶产业加速发展的需要,也是贵州茶叶市场开拓的呼唤。”贵州省农委、省茶产办常务副主任胡继承感概。
2013年,贵州茶种植面积已达到611万亩,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构建了贵州茶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了量的优势,但还不完全具备竞争力。
根据农业部及中茶协发布信息:2013年,全国已有茶园面积3750多万亩,产量185多万吨。未来三年,全国将有700多万亩茶园投产,如按照亩产平均65公斤计算,未来三年内产量将增加45万吨,未来三年内,产业消费量如按照5%递增,消费量仅增加18万吨左右,而茶叶出口量和茶叶深加工消耗茶叶量在未来三年内不会有太大增长,茶叶生产将面临产能结构性过剩的危险。
当前茶叶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正在逐渐加剧,三年后贵州茶叶面积将进入全盛产期,市场压力将成为贵州茶产业面临的难题。
据《2013年贵州茶产业报告》资料显示,贵州茶产业未来几年都将处于攻克难关的关键时期。尽管原料基地规模迅速扩大,但茶树品种结构单一、茶园管理粗放,加工企业建设滞后,专业化分工不细,产品开发不力、精深加工较为欠缺依旧是贵州茶产业“强省梦”的制约因素。
在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对茶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国内中西部茶区竞相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背景下,实现在规模、品质、品牌上引领全国的茶叶强省的目标任务比较艰巨。
中长期看,受市场挤压以及人力、资源和决策等因素的影响,贵族化名优茶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压力越来越大。
茶叶生产有很强的地域性,受品种、自然环境及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影响,不同茶区有不同的适制茶类。“高山云雾出好茶”。在许多茶人看来,正是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贵州茶的优良品质。
贵州处于世界茶树原产地的核心区域。晴隆茶籽化石、陆羽《茶经》中的记载、历代贡茶的记录、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的创立……贵州茶有据可证的历史,不可谓不辉煌。但却因藏于深山人未知,在中国复杂的茶叶谱系中,贵州茶却一直是个尴尬的存在。
2014年开始,贵州茶产业已进入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进入由茶产业大省向茶产业强省转变的重要时期。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企业的活力和实力明显增强。
“我们有决心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将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打造成全国知名的茶叶品牌。”贵州省委副书记李军提出。贵州省委、省政府下决心打造自己的“名牌”茶产品,在群雄逐鹿的茶产业格局中搏杀出贵州茶的一片天地。
今年7月,贵茶有限公司从国外进口的两条生产线已经在花溪久安安装完毕。一条红绿兼职的生产线一天能生产5吨干茶。“这标志着贵州茶的生产水平至少提升了30年。”在日本茶企干了10多年的贵茶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清爽说。目前,贵茶有限公司是贵州唯一也是全国唯一一家做到国内外统一标准的茶企。而这样的现代化茶企业,贵州还需要培育更多。
2014年,《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出炉。在三年提升行动计划中,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是贵州推动茶产业的核心。这也是贵州茶产业最大的优势。
现在,“三年行动计划”正在搅动中国茶产业的格局。贵州跻身茶产业强省前途可以预见,但漫漫征途上依旧布满荆棘,前进路上还有许多“拦路虎”需要打掉。 (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