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非遗传承与出版成果上演“时空对话”

25.09.2017  09:08

    9月23日,“寨生再生”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版成果展迎来了众多参观者,该成果展由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承办,以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核心文化价值为基础,展现和表达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中的多元文化。

    贵州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国家级非遗名录85项(140处),省级名录561项(653处),市州级名录1134项,县级名录4000多项,国家级传承人57名,省级传承人402名。展区内,来自贵州民间的传承人在现场进行活态展演,向参观者讲述非遗文化资源的融合和转型,再将其转换为出版成果的整个过程。

     匠人精神

    在造纸工具旁边,刘仕阳正准备着一会要开始的造纸表演。

    刘仕阳是贞丰县龙井村古法造纸技艺的第9代传承人,15岁开始学习造纸技艺,如今已有几十个年头。

    刘仕阳说,这种古法造纸从采集树皮,到泡水捶打,蒸煮、舂泥、舀纸等工序,一张成品纸要经过72道工艺,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他说制作这样一张纸,“有时候一个月,长点的就要40天。

    他骄傲地告诉记者:“只要不受潮,这纸可以保存上千年。

    刘仕阳如今上了年纪,他说这套技艺不能丢掉,他准备传给儿子。

     活态传统

    “我做这些都舍不得卖,全是自己穿。”罗启香笑盈盈地告诉记者。

    五十多岁的罗启香是贵定人,从小跟随母亲学蜡染,跟着奶奶学画花,手艺非常了得。她开心地拉起了衣角,向大家展示穿在身上的作品。

    蓝花叙事展区内,摆放着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有珠钗、手环、项链、戒指……各类银饰上镶着精美的绣花,工艺精湛、显色古旧,来自美国的莎莎向参观者介绍:“这些绣花都是在民间已经受损的手工艺品,有的源自衣服,有的来自背孩子的背扇,把好的那一块保存下来,制作成现在的样子。”这样的制作重新赋予工艺品新的生命。

     文化传承

    吴春秀是展区里最年轻的手艺人,也是台江县施洞镇远近闻名的第一代苗族女银匠。有参观者说在台江县有个厉害的师傅叫“吴水根”,她非常骄傲地回答:“那是我爸爸。

    吴春秀的父亲是国家级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受父亲的影响,她从8岁起就学习银匠手艺,两父女现已是台江县苗族民间艺术的带头人,和村民一起发扬和传承苗族的银器文化。

    这些古老的手艺均是以代代相传的方式沿袭下来,而发扬这份古老手艺,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出版成果无疑是最好的保护文本。“非遗”不仅得到更好的普及与传承,也得到了更加深远的弘扬和传播,让“非遗”有了一个得以留存的有形载体。

    在展区摆放的出版物里,可以看到各种经典工艺的前世今生,包括《蓝花叙事》《寨生—手上的记忆》《他者叙事:手艺人口述历史访谈》《贵州苗族调查资料》《雷公山苗族:西江千家苗寨图像民族志》《亚鲁王》《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洛书河图》等出版物,阅读这些书,仿佛就是一场与非遗传承的“时空对话”。(记者 梁圣)

[责任编辑: 刘昌馀 谢素香]
“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于9月11日走进马耳他
  据新华社电 由中国文化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的贵阳新闻网
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在马耳他开幕
    新华社瓦莱塔9月11日电(记者袁韵)由中国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