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北纪行

15.09.2014  14:23

  应贵州省旅游局长傅迎春先生之邀,八月中旬赴贵州参加省旅游事业发展大会并去黔北采风。这是记者第14次走进贵州。迄今已完成了黔东西南的主要景观的拍摄,黔北则是初次拍摄。之前不少友人曾调侃黔北有“三洗”,所谓: “遵义洗脑”、“茅台洗胃”、“赤水洗肺”。会后记者冒着盛夏的炎日,兴致勃勃地从贵阳驱车直奔黔北,来到仁怀、赤水这片神奇的土地,去感受这里远古洪荒、沧海桑田和古朴原始的氛围。图为茅台国酒门。 冯学敏 摄

  一 醉在茅台

  茅台酒的故乡―茅台镇位于贵州西北部仁怀市的赤水河畔。这里自古以来就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繁华写照。驱车进入怀仁市境内时,这里满山遍野的空气中飘逸着酱香的气味,甚至弥漫到车里。不出十几公里,便到了茅台酒的产地―茅台镇。镇口的牌坊上写着醒目的大字“国酒门”。镇内外大小酒厂林立,满街都是酒糟味。酱香型酒香飘溢在整个茅台镇,所到之处都能感受到酒都的魅力。

  贵州茅台酒是中国酱香型酒的鼻祖。茅台酒的酿造历史悠久,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茅台当地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创了酿造历史。史书称其为“枸酱”酒。图为赤水河畔大山上高31米、直经10米的茅台酒瓶实体广告。 冯学敏 摄

    贵州茅台酒是历史文化、传统工艺、地理标志的完美结合。其酿造工艺特别,选用茅台特产的红缨子糯高粱和冬小麦为主要原料,利用400多种微生物群,兼承西汉年间原始手工酿造工艺秘笈,经过高温制曲、高温堆积发酵、九次蒸粮、八次酿造、七次取酒;一年一个生产周期,分二次投放原料;按酱香、醇甜、窖底香三种典型体经三年贮存后,再进行原酒精心勾兑存放,整个工序历时5年。贵州茅台酒的这些工艺特点塑造了“酱香突出、优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的完美风格,因此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白兰地齐名成为三大蒸馏名酒之一,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茅台酒被评为世界名酒第二,仅次于法国的白兰地。图为高温堆积发酵。 冯学敏 摄       53度的茅台酒是一种烈酒,但它却烈而不燥。而且酒液纯净透明,入囗醇香馥郁,回味悠长,即使喝过量也是“饭后不上头”。据说还有医疗功效。1935年红军为摆脱40万敌军闱追堵截,变被动为主动, 曾在这里三渡赤水,休整时红军曾用当地人民慰劳红军的茅台酒来疗伤、解乏、治病。

  1951年,国家把茅台镇的“华茅”、“王茅”、“赖茅”三家私营作坊合并为“茅台酒厂”。 茅台酒也被尊为“国酒”。图为拌酵母。 冯学敏 摄

      1949年开国大典时,时任总理的周恩来指定茅台酒为开国大典宴用酒。以后每年国庆招待会、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重要场合,均以茅台酒款待贵宾。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加卅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中美首脑会晤时,与美国奥巴马总统共饮了茅台酒。茅台酒作为国酒在外交场合起到了润滑油的作用。

  茅台镇上的茅台酒店麟此栉比,有许多专卖散装茅台酒的小铺,十几个酒坛、酒缸摆放整齐,价格从每斤60元、80元至600元、800元不等,至于是否纯真,只能另当别论。图为摊凉。 冯学敏 摄

    “国酒茅台酒”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价值。品尝茅台酒,不仅是在品酒,更是在品味一种特殊的文化。“饮用茅台酒,必须大口喝下去,这是酱香白酒独特的饮用法则。而这杯晶莹剔透且具有活活生机的酒液倒入口中之时,自得其乐的享受,便由此真正的开始”。在去茅台镇之前,一直误认为茅台酒特有的酒香是化学剂所至。如今来到茅台,方知这是茅台镇特有的自然环境、多种微生物群在多次发酵中生成而至的醇香……。

  在仁怀、赤水采风的日子里,不会喝酒的我每天中午、晚上甚至下午也要喝上几杯,少则3小杯,多则20小杯,酒后但觉天旋地转,深深地陶醉在茅台酒的芳香之中……图为入缸发酵。 冯学敏 摄

      漫步酒城,如入酒窖。在弥漫着酱酒香的空气里,开始吸进去的是酒气,呼出来的是浊气,随后吸进呼出的便都是酒气了。这种只有在茅台镇才能体会到的快感,实在是无言语可以形容。渐渐地我再一次被茅台酒特有的醇香所俘虏……

  茅台镇上还有一座“国酒文化城”,最引人注目的是馆内大庭中竖立着一尊汉武帝的大型石雕,身披甲灰骑着高头大马。文化城内建有汉、唐、宋、元、明、清及现代的7个不同建筑风格的酒文化博物馆,集雕塑、碑刻、楹联、文物为一体,浓缩了中国五千年酒文化的精髓。图为润料。 冯学敏 摄

  赤水发源于云南,经贵州、四川而汇流长江,赤水两岸的酒厂星罗棋布。赤水盈育了沿岸众多的名酒,董酒、习酒、珍酒、湄窑、小糊涂仙等众多后起之秀争奇斗艳,可谓是茅台酒兄弟的大家族。

  茅台酒的生产工艺古老而独特,人类顺应大自然的变化而成功利用微生物的一个典范,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在酒文化领域的一个缩影和结晶。

  二 赤水丹霞

  在赤水的3天里,我真是目不接暇,大饱眼福,野、新、奇、险、幽的丹霞赤景让我拿着相机兴奋不已。只觉得自已仿佛置身于数不清的瀑布、徘徊在无边的竹林之中。其中最让我惊喜的是那遍布赤水大地鲜艳似火的丹霞之貌,尤其是其中的佛光岩和红石野谷。

  “丹霞”是指我国南方红色岩系发育的一种特殊地貌特征。是地壳经过漫长的上升运动,岩层节理变化,雨水河流的冲刷而逐步形成的,具有与众不同的红色地貌景观。由于这种地貌最先是在广东省仁化县的丹霞山进行研究的,故将这种地貌称为“丹霞地貌”。贵州省西北部赤水市境内以侏罗、白垩纪出露地面层中,有1000多平方公里鲜红的丹霞赤壁峡谷,仪态万千的奇山异石,巨大的岩廊洞穴而著称于世。2010年8月,贵州赤水和湖南莨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共同以《中国丹霞》申报世界遗产成功。

  我们驱车来到佛光岩山下入口处,沿山路冒雨拾级而上,丹霞绝壁峭立,流泉瀑布密集,泉水淙淙,山谷空幽,植被苍翠,空气清新。步入其中,仿佛置身世外净土。上到半山已是浑身乏力,两腿酸软,汗水和雨水混为一体。再往上行,有“世界丹霞之冠”的佛光岩呈现在眼前,其红艳的色泽、壁立的姿态、恢宏的气势令人惊叹不已。

  佛光岩长1000米、高360米,像一面巨大的屏障矗立在深山密林的天地之间,充满着“芳泽”阳刚之气。中间有一条高200余米宽40余米的柱状大瀑布,一泓飞瀑直下,仿佛赤壁中悬挂的一条白帘如天外画卷震撼人心,感受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境。这里周围遍地都是濒危的侏罗纪恐龙时代的桫椤的植物。无尘世之淆杂,终日看日月之升落、瀑布之消长,听山风之呼啸、百鸟争鸣,在时光的流逝中见证世事的沧桑。

  之后学着赤水市摄影家协会老会长洪开第老师的模样,将身子往后仰,以最佳角度仰望佛光岩迷人的景象。佛光岩竞然是呈环型状的,其岩顶似一条弧线划过天宇,几乎可以合拢成为一个巨大的红绿相嵌的围桶。雨中仰望佛光岩,那仙境般的倒影忽而景静明澈,忽而影乱迷离。不由得感叹这“人间仙境佛光岩”。

  第三天雨过天晴,为不失时机拍摄阳光下的佛光岩,我们又一次驱车50公里,行走7公里,直上直下700米悬崖,完成了作品的拍摄。金色的阳光照在丹岩上,把红色的岩石映衬得格外艳丽,形成一道红岩、绿树、银瀑、清泉相映的美丽风景。接着我们又赶紧驱车奔赴杨家岩的红石野谷拍摄。

图为仰视佛光岩。 冯学敏 摄 图为红石野谷。 冯学敏 摄 图为红石野谷。 冯学敏 摄 图为红石野谷龙头岩石。 冯学敏 摄 图为佛光岩。 冯学敏 摄 图为丙安古镇。 冯学敏 摄 图为大丈洞瀑布。 冯学敏 摄 图为竹海。 冯学敏 摄 图为青岩古镇。 冯学敏 摄 图为农家乐。 冯学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