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南:警务改革织密城乡“安全网”
新华网贵州频道9月4日电(记者胡星、闫起磊)9月1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新华派出所社区民警周湘强的手机上收到一条警情通报,协查贩毒嫌疑人周某。周某在都匀市居无定所,警方寻找他有一定难度。
看到嫌疑人照片,周湘强却心有定数,此人近期多次在自己负责的社区出现。很快,周湘强与同事将其抓获。“这样高效率的警务工作,源于社区民警对辖区社情民意的熟悉。”新华派出所副所长王石磊说。
“以前社区民警就像‘救火队员’,派出所冒出什么事就去应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根本没时间和精力真正沉入社区了解情况”,周湘强说。现在,社区民警“专职化”,工作任务非常明确:每月至少检查11家单位消防安保情况,访谈120名群众……
像周湘强这样社区民警的角色变化,是贵州警务机制改革的一个缩影。今年,贵州在全国率先拉开了警务机制改革序幕,内容之一为“社区民警专职化”,要求社区民警不再参与110值班和刑事案件办理,安心于社区警务工作,“面对面”服务社区群众,搜集社情民意,加强社区安全防范。
贵州省省长助理、公安厅厅长孙立成说,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贵州公安机关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结合省情、警情,建立以信息共享平台和扁平化指挥系统建设为“一个核心”,以接警处警规范化、侦查破案专业化、社区民警专职化、社会治理多元化为“四轮驱动”,整体高效运转的新型警务模式,并在全省推广针对特殊群体源头治理的雨露工程、阳光工程、安宁工程、回归工程、育新工程、红丝带工程等,通过改革织密城乡“安全网”。
黔南州公安局副局长高峰说,全州建立了一支专业的接处警巡防队伍,以5分钟出警为半径划分巡区72个,推行24小时不间断的网格巡逻,确保民警随时处于工作状态和运动状态,快速接处警。
在都匀市,新成立的特巡警大队接处警队专门负责街面的接处警。公安部门将市区划分为12个网格,特巡警大队接处警队分配警力,随时在各自的网格巡逻。
“我们不坐在办公室,随时在街面,装备也全部在车上,接处警速度比以前加快。”都匀市特巡警大队副教导员屈亮说,目前都匀市已经能实现5分钟出警,中心城区3分钟,车站、广场等重点区域1分钟出警。
近日,一辆嫌疑车辆在黔南州独山县毒品检查站闯关拒绝接受检查。公安指挥部门将有关信息推送给一线民警,5分钟内嫌疑车辆被锁定,街面警力已在沿线各卡口武装布控。不到半小时,这辆以110公里时速疯狂行驶的嫌疑车辆被拦截,几名贩毒嫌疑人员被抓获。
不仅是在城市,贵州省还着力将警务机制改革延伸到农村。黔南州建立了“一村一警务助理”队伍,“村警”属于村委会班子成员,报酬有保障;接受派出所直接领导,协助处理治安问题身份明朗;多是村里威望高,责任心强的村民,工作开展有效率。他们由公安机关统一管理,协助公安机关承担社会治理、治安管理和服务群众等职责。
记者见到黔南州龙里县麻芝片区龙云村“村警”韦丰宇时,他正在处理一户村民拒绝农村饮水工程通过其菜园子的纠纷。面对怒气冲冲的村民,韦丰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很快说服村民保障工程顺利进行。“这些村民我都熟悉,只要公平公正,他们不会不给面子。”韦丰宇说。
“他们既是收集社情民意的‘消息树’,更是化解矛盾纠纷的‘调解员’”,黔南州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陈小刚说,“村警”做到了“信息采集到村、矛盾化解到村、服务群众到村、治安防范到村”,成为解决农村“末梢”治安问题的有效抓手。
贵州警务机制改革在全省推开之后,公安工作取得了“一升一降”即发案下降、破案上升的初步成效,1至7月全省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6.1%,破案数同比上升10.2%。“贵州各级公安机关把重点放在预防犯罪上、打击现行犯罪上,转以往的被动防范为主动进攻,变事后打击为事前防范,实现了打击与防范的有效结合。”孙立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