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为生态环境建设插上科技“翅膀”
为生态环境建设插上科技“翅膀”
——贵阳市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见闻
对于贵阳市生态文明委森林资源管理站信息管理科副科长李健生来说,自己熟悉的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刚刚经历一场从“跑林子”到“动手指”的转变。
这种转变,源于“数字林业”模式的出现。“数字林业”是市森林资源管理站2011年就开始推行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项目以提高森林资源监测、管理、保护及执法工作水平和能力为目标,以3S(GPS、GIS、RS)、3G网络、互联网等技术为手段,以实际业务工作需要为导向,建有森林防火应急指挥系统、林地管理系统等12个业务子系统。
“‘数字林业’启动以来,林业信息统计分析、查询变得简单快捷,林业数据采集、管理变得轻松,工作效率提高了,再也不用频繁地带着各种笨重的设备往林子里跑了。”李健生说,2013年,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成投用,同年10月底在全市11个区(市、县)、顺海林场、长坡岭林场推广应用。
“‘数字林业’启动之前,林业管理统计常常需要一到两个人花上3天左右的时间,如今,坐在办公室就能掌握全部林业信息,一个人花一分钟就能全部搞定。”李健生说。
李健生介绍,一线工作人员通过运用信息系统可以网上办理林业相关业务,查询、统计、分析森林资源数据,以及网上实时监测森林火灾、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动态变化等信息。例如,在巡山时发现火灾、病虫害、毁林、违法占用林地等情况,护林员可以使用手持终端实时传送给市、县林业部门。
“数字林业”的建设,为贵阳市林业信息管理体系奠定基础,也为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插上科技的“翅膀”。现在,45%的森林覆盖率,让“爽爽的贵阳”名副其实。“发展大数据,需要优良的生态环境、稳定的地质条件、良好的气候条件。贵阳所拥有的这些禀赋,为发展大数据产业提供支撑。而‘数字林业’又进一步促进贵阳的生态条件持续改善。”李健生说。
在李健生看来,随着“数字林业”的逐渐成熟,其与贵阳生态优势的相互促进作用,正在逐渐凸显。(刘磊)
贵阳是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理想之地
班加罗尔,印度的“硅谷”,一个被印度政府选择作为高科技发展基地的地方,大批科技人才在这里定居。这座位于德干高原,气候温和宜人,最热月(5月)平均气温27℃,最冷月(12月)平均气温21℃的城市,用它的生态优势,吸引全世界大数据产业的目光。
而在中国,有个与班加罗尔一样拥有生态优势的地方,那就是贵阳。
贵阳夏天的凉爽气候,为大数据中心的运营提供保障。林城贵阳,森林覆盖率高达45%,年均气温15℃,夏季平均气温24℃,在大数据时代里,这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约建设成本。在建设过程中,数据中心必须考虑降温问题,贵阳良好的气候和环境,为大数据企业入驻提供了优越条件。
贵阳空气质量优良,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又一层保障。贵阳极少受到雾霾和沙尘天气影响,PM2.5(细颗粒物)处于良好水平,2014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6%;负氧离子含量丰富,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设立的清新空气负氧离子标准上限。这样的空气,稍微过滤一下就可以直接进入机房,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对大数据产业相关电子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十分有利。
贵阳“安全岛”的地理位置,给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完美的安全系数。贵阳海拔1000米左右,位于北纬26°,地处中国腹地,属于“三不沿”(不沿边、不沿江、不沿海)的内陆高原,没有地震也不受台风影响,相比东部沿海城市来说,是一个“安全岛”,信息网络设备的安全系数很高,这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软件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