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会建设 普惠于民促和谐
10月31日,又到了赶乡场的日子,息烽县青山乡马路岩村的刘明才老人托村群众工作室的干部到乡里取钱来买粮食。下午5点,老人在家门口就等到了送上门的钱和存折。“不要说是帮我们这些老人取钱,就是哪家电表坏了、保险丝烧断了,群工室都管,一个电话就上门帮忙解决,别提有多幸福了!”今年已78岁的刘明才说。
刘明才的“幸福”,是贵阳市创新社会治理和群众工作的缩影。近年来,贵阳市以群众工作总揽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奏响一曲曲悦耳动听的和谐乐章——
围绕顶层设计,在全国率先成立群工委,强化指挥领导,协调各方开展社会建设工作;
围绕社会建设,以更好地服务群众为核心,开展多方面生动实践;
围绕社会协同,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一同参与社会治理;
围绕社会稳定,以人为本,开展“两严一降”专项行动保平安,实施“一号工程”化解信访积案……
“贵阳立足于‘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机遇期,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凸显期’这两大阶段性特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应对新问题、新挑战,围绕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在理顺领导体制、夯实基层基础、创新社会协同、重点领域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社会治理新路子。”贵州大学贵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编撰的《贵阳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发展报告》如是评价,贵阳市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发展中,进行了群众工作创新、城市社区体制、农村社会治理、流动人口服务、特殊人群管理、老旧小区改造、虚拟社会治理、诚信体系建设、“两严一降”工作、党风廉政建设等十个方面的实践,取得丰硕成果。
强化领导 统筹协调抓落实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党和政府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把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做好,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无往而不胜。
作为西部欠发达的省会城市,贵阳底子薄、基础弱,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任务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凸显,社会治理的压力大。在这种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就更是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
2011年5月,贵阳市以顶层设计破题,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区(市、县)两级党委群众工作委员会,全面统筹、具体推进群众工作。去年8月以来,又在群工委的基础上加挂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和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两块牌子,让群工委(社工委、社会办)完全成为社会建设工作的“指挥部”、社会领域的“发改委”,初步形成由权威机构牵头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1+N”工作格局。
群工委成立后,贵阳又建立以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和“项目化”实施为主线的任务分解体系,以干部联系群众办法、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办法、风险评估办法等60多个制度构成的群众工作制度体系,以公共服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支出等10个方面构成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以专项财政经费和预算增长机制为基础的财政保障体系,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综合目标考核体系,以工作绩效排位制、问题限期整改制和责任追究制为重点的实施监督体系,将群众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不仅如此,贵阳市委常委会更是每逢单月召开一次社会建设专题会,有针对性地分析社会形势,找准专项工作存在的问题,明确下步工作方向,确保社会治理重点工作“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多措并举 社会建设气象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旧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越来越难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为化解社会治理中的深层次矛盾与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贵阳把探索创新社会建设当成这一时期社会治理的重点内容。
群众工作方面,在全市75个乡镇、93个社区、913个村、532个居委会成立群众工作站(室),实行面对面为民服务,还搭建民意诉求平台、完善群众工作制度。
改进城市社区体制方面,在全国率先开展城市基层治理体制改革,以建设“新型社区·温馨家园”为着手点,促进社区职责规范化、服务精细化、管理制度化。
农村社会治理方面,加强组织建设,以民主参与来集思广益;搭建群工网络,以民主监督来保障管理机制的稳定运作;发展农村经济,以民主自治来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内生性可持续发展。
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方面,建立四级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体系,并通过创新“三管”方式,实现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向常态化管理转变。
特殊人群管理方面,针对贫困精神病人、空巢老人等八类特殊人群分别提出实行住院治疗补助政策、建立社区“亲情联系点”等服务管理措施。
老旧小区改造方面,本着“因地制宜、放权基层、建立机制”的总原则,站在社会治理的立足点上,以宏观管理的思维去审视、思考和开展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惠民工程,努力把老旧小区打造成“新型社区·温馨家园”。
虚拟社会治理方面,搭建网络沟通平台,为群众网络议政、问政提供渠道,同时完善应急管理体制,为政府引导网络舆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创造条件。
诚信体系建设方面,率先在全国启动诚信建设,尤其是在清镇市,目前已将诚信建设拓展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形成以深化农民诚信、推进市民诚信、加强企业诚信、打造政府诚信为主要工作内容的“四位一体”新模式。
社区服务、管理更法治化、规范化,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稳步推行,特殊人群受到更多关注,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在多方面创新措施的作用下,贵阳的基层治理工作焕然一新,群众满意度稳步提升。
众流归海 社会协同强治理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基层工作创新成果丰硕。然而,仅凭政府这一不可或缺的核心主体发力,远达不到尽善尽美的效果。
基于这样的思考,市、区(市、县)、乡(镇、社区)三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网络建立起来,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文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为骨干,形成一家牵头、联系多家的社会组织体系;
市志愿者联合会以及区(市、县)、乡(镇、社区)、村(居)志愿者组织,搭建起“四级”志愿服务工作网络,形成“文明委统一领导、文明办牵头协调、联合会自主运行、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体系,志愿服务组织、活动、品牌获得“倍数”增长;
以市委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以社会领域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引领和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使“1+N”社会党建体系逐步形成;
民营企业家、民主党派人士、宗教团体负责人行动起来,积极组建、参加和谐促进会,发挥社会力量,凝聚爱心,筹集社会矛盾调处捐款、帮扶资金,着力调处社会矛盾。至今,已有45个社区、乡镇、工业园区和校园建立基层和谐促进会,在全贵阳形成独具特色的和谐共建网络。
社会治理不再是党委、政府的“独角戏”,全社会力量“大合唱”渐成常态。目前,全市登记备案的社会组织从1545家增加到3101家;全市共组建各类志愿者服务队伍1500余支,注册志愿者达46万人,每年开展各类志愿服务3000次以上,参与人数达30万人次以上;全市7635个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2109个,1177个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521个,实现非公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全覆盖。
以人为本 多管齐下促稳定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是社会治理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社会治理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环境安定有序。
近日,一支特殊的“快反中队”亮相贵阳。他们配备手枪、冲锋车、催泪剂等装备,在甲秀楼、筑城广场和瑞花广场展开全天候巡逻,盘查可疑人员。这是贵阳市公安局南明分局加大“两严一降”工作力度中的又一创新措施。
去年9月,贵阳开展以严打严防“两抢一盗”,降刑事发案为主要内容的“两严一降”专项行动,在大力推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建立“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管人”的立体工作体系,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基层网底更加牢固,2014年上半年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22.41%,“两抢一盗”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20.9%,群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分别上升至94.82和84。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全国38个重点城市公共服务蓝皮书》对社会治安状况的调查,贵阳从2012年的最末位,上升为2013年的第10位。
在加强“两严一降”工作的同时,贵阳还高度重视信访维稳工作,将其作为反“四风”的“一号工程”来抓,用“一号工程”推动“两严一降”。市四大班子包片包案带头化解,各级党政“一把手”站在一线、接访协调,同时在原信访局的基础上,组建市、区两级群众工作中心,在中心集中设置接待窗口,建立窗口调处、中心调处、领导调处“三级调处”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把矛盾纠纷的“中转站”变成“终点站”。截至目前,全市信访积案从1515件下降到402件,新增信访事项同比下降37%,集体访同比下降41%。
党风廉政建设,是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关系着社会治理工作是否真正密切联系群众。方向既定,就要大步前行。贵阳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着力整治“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通过“抓典型、转作风、提效能、强服务”专项活动,重点整治“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和“吃、拿、卡、要”等现象;相继出台“五大禁令”,明文规定党员干部打麻将、婚丧喜庆事宜等问题,整治作风顽疾;开展“一把手”示范,形成以上率下的生动局面……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我们可以期待,肩负着当好全省发展“火车头”、“发动机”重要使命的贵阳,定会继续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把“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贯穿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全过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积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努力营造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新局面。本报记者 黄圣杰 李春明 陈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