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共绘美好“筑城愿景”

14.11.2014  17:22

  花溪阳光社区服务中心内,工作人员正与前来办事的居民交流。

  威清社区在辖区内开设群众服务小站。

  观山湖区百花湖乡石草寸苗寨进行了“美丽乡村”改造。

  城市绿卡办理,让外来人员享受贵阳同城待遇。

  中华社区服务中心的“绿丝带”志愿者为困难群众送上生活必需品。

   ■题记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贵阳坚持以群众工作统筹社会治理,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统筹、协调、督促、指导’的职能,通过创新思路理念、改革体制机制、改进办法措施,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夯实基层基础,形成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切实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贵阳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发展报告》一书中,贵州大学贵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连玉明高度评价了贵阳的社会治理经验。

  学界高度认可的背后,积淀着贵阳多年来的付出与创新。作为中央明确、全省唯一的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贵阳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突破口,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按照“民生优先、基层在先、服务为先”的要求,坚持以群众工作为总揽,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搭建群众工作平台、改进群众工作方法,形成了“贵阳模式”,创造了“贵阳经验”,为跨越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一组数据足以印证贵阳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以来取得的成绩——2013年,全市信访化解率达到96.4%,初信初访基本全部化解,未发生影响重大的群体性事件;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指数分别达到94.2%和91.78%,实现了社会公正、人心安定、长治久安。

  相信随着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治理能力的持续提升,良策善治的贵阳、社会共治的贵阳、厉行法治的贵阳,将更加突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奋力走出一条欠发达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双赢”之路,为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提供坚实基础。

   创新群众工作方法 筑牢社会治理“网底

  在白云区铝兴社区金东居委会旁,有一间“毛师傅余晖工作室”。“有难过来讲一讲,有烦过来谈一谈,有事过来说一说,没事过来聊一聊,有空过来坐一坐”,这五排显眼的大字,正是工作室主人——“毛师傅”毛羽义的“工作宗旨”。

  因为国企增量问题,毛羽义曾多次上访。通过社区“老朋友”的沟通开解下,他不仅不再带头上访,还成为一名积极的“红袖套”志愿者,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室”,协助社区开展矛盾化解和居民自治工作。

  “群众工作”、“基层工作”,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着力点。从2010年2月开始,贵阳撤销全市49个街道办事处,成立93个新型社区,推动社会治理扁平化管理,并在全市75个乡镇、93个社区、913个村、532个居委会成立了群众工作站(室),设立群众说事室、道德讲堂等;在农村深入开展“百乡千村万户”大走访活动,打通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围绕“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等民生“十困”,每年投入60%以上的财力,办了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事好事。

  2014年是贵阳的“积案化解年”,贵阳以“群众来信来访100%有说法、100%有结论”为目标,把信访维稳工作作为全市教育实践活动反“四风”的“一号工程”来抓。截至今年10月15日,全市“一号工程”及领导交办督办信访案件1814件,化解1732件,化解率95.48%,确保了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这正得益于贵阳构建的两大工作平台——信访调处工作平台和民意诉求平台。

  信访调处工作平台的工作机制,一种是从政府部门层面出发,组建市群众工作中心;另一种是从社会公众层面出发,组建和谐促进会与专业调解委员会——

  市群众工作中心主要将涉及征地拆迁、国企改革、城市管理、涉法涉诉等信访热点难点的28个市直部门集中起来,在接待大厅中接待群众来访、处理群众诉求。2013年,我市信访积案化解率达96.1%。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期间,贵阳顺利实现六个“”的目标。

  此外,还建立了由统战部门推动,民营企业、各民主党派、宗教团体等负责人、社会各界人士组建的和谐促进会,设立了劳动纠纷、医患纠纷等8个专业调解委员会和137个调解工作室,创新了政府与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大合唱”协同模式。

   改革城市社区体制 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社区服务中心真的就是‘以服务为中心’,跟以前的居委会和办事处感觉完全不一样!”社区居民王筑昀说。

  “以前到办事处办事太麻烦,像进‘衙门’。现在到社区服务中心办事方便多了,像入‘家门’了。”社区居民刘翘楚也感叹。

  居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的变化,正是贵阳改革城市社区体制显出成效的印证。

  从2010年2月开始,贵阳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以“减、转、分、合”为核心,以打造新型社区、建设温馨家园为着手点,促进社区职责规范化、服务精细化、管理制度化,并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服务的管理制度,将社区服务、管理纳入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就是工作重心下移。贵阳撤销全市49个街道办事处,成立93个新型社区,促进服务管理扁平化。

  “”,就是转变职能,理顺服务管理。新型社区主要精力放在履行“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四大职能,通过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推行网格化管理等方式办理服务事项。

  “”,就是居社分离,厘清政居职责,探索实行“居政分离”模式,明确居委会和社区各自职能和运作方式。

  “”,就是资源整合,形成共治合力,推行“一委一会一中心”(即社区党委、居民议事会、社区服务中心)治理模式,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有效载体和工作平台。

  同时,通过“三化并举”进一步推进社区科学运行,做强社区、做实居委会、做精网格、筑牢“网底”,转变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模式、工作理念、工作重点,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2013年以来,我市以“三创一强一提升”为抓手,每年投入2亿元实施“新型社区·温馨家园”创建活动,将社区公益事业项目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建立“建设内容群众点菜、建设过程群众监督、建设成效群众评议、建设成果群众管护”的工作机制,政府不再自行“配餐”,改为群众自己“点菜”,把钱要花在“刀刃”上、实事要办到群众心窝里,群众提意见、出点子,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来,将以往的群众“站着看”变为大家“一起干”。

  调查显示,2013年贵阳市群众安全感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达到94.2%;群众满意度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达到83.87%。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农村社会治理显成效

  13年前的贵阳市开阳县三合村自然条件差,人均耕地1.11亩,经济落后,是个典型“靠天吃饭”的农业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仅有687元,家庭、邻里、干群“三不和”;2013年,三合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8932元,村集体经济从无发展到30万元,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主法治村”等称号。

  这一切改变,正是源于三合村以党组织为引领开展群众工作,提升基层组织自治能力。

  三合村的变化,是开阳县将基层民主建设与农村社会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型农村社会治理推动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完善,以基层民主建设巩固农村社会治理成效的一个例子。

  开阳县将民主建设融入农村基础组织建设中,让群众全面参与村干部领导选举、党务政务监督反馈、与党员充分交流等。同时,完善现代化、信息化的群众工作网络,建立农村网格化管理数据库,开拓与群众充分交流沟通的线上渠道;在乡镇级群众工作站和村级群众工作室中设立“六大员”,并结合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党员干部大走访”、“党员保姆”、“基层夜话”等活动,拓展基层民主线下交流平台。

  以服务改善民生,是开阳县基层民主建设工作的抓手。在开展“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建设试点工作中,开阳县采用事前征求群众意见进行民主决议、事中动员群众广泛参与监督、事后组织群众代表验收共管的模式,让群众全程参与农村建设,增强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群众成为管理村务的当家人。还推行了窗口单位群众满意度测评制度,民生特派组制度,确保事办得实、办得好。

  此外,通过建立动态排查、化解、评估、稳控、处置“五位一体”长效工作机制,建立第三方调处工作机制,开展“民间评比”活动等多渠道、多层次的拓展基层民主建设,开阳县农村社会和谐得到全面促进,为农村社会治理树立了良好榜样。因地制宜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好资源开发型、特色农业型、项目带动型、服务创收型、资产经营型等5种类型的村级集体经济,目前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积累7156万元。

  农村治理的成效,直接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连。数据显示,2013年,贵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92元,实际增长9.5%;今年上半年,贵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19元,同比增长13.1%。

   服务流动人口 构建“大人口”格局

  省会城市贵阳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迅速,流动人口所占比例较大。截至2014年6月底,贵阳市流动人口176.5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24%。人口基数庞大、人口来源和构成复杂、流动性强等特点,使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成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如何改进和加强新形势下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大力提升城市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贵阳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首先,贵阳创建了纵、横两向交错的网络化社会治理工作体系,纵向建立“市级统筹、区县负责、社区主抓、村居落实”上下贯通的四级联动机制,形成了一级管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横向建立了部门互动机制,形成了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统筹整合了流动人口和房屋租赁等相关数据,让管理人员能准确、实时掌握监控流动人口信息,构建“大人口”格局。

  为提高管理人员的意识和能力,让治理人员准确清晰地理解、把握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有系统、有步骤、规模化地实施管理工作,贵阳实行了“三个盯住”、“三个统一”和“五个清楚”的“三三五”工作机制。

  一方面,下发《贵阳市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规范》规范采集信息。为落实出租房门牌、居住人情况、居住人职业、居住人来去和重点人员清楚,解决口径不一、各自为政的问题,自主开发了“全员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建立了一个横向连接各部门、纵向贯通市区乡村的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市流管办还开创了流动人口流动“轨迹”管理模式。

  另一方面,出台“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证管人”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以创新的“三管”方式,实现工作由突击式集中清理向经常性长效管理转变。制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年度推进计划、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流程图、流动人口目标责任书考核办法、联席会议等11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经常性工作制度,使基层工作做到规范运行、有的放矢。

  此外,还建立健全了日交换、月调度、季考核、年评比的预警监督机制,保障针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全天候良好运行,提升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创建“积分入户”、创新农房管理、开展分类管理、下放房屋租赁职权等多项有效举措,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整体水平。

   关爱特殊人群 扶老助幼享和谐

  11月12日下午两点半,72岁的张大爷在观山湖区碧海社区服务中心“亲情联系点”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和远在广州的儿子一家“面对面”视频聊天。“以往每年就能见一次,现在在‘亲情联系点’,就可以经常和儿子‘见面’了。”张大爷乐呵呵地说。

  针对部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因亲情缺失导致性格孤僻的现象,我市积极探索建立社区“亲情联系点”,以远程教育为平台,购进视频聊天设备,免费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提供亲情视频聊天服务,拉近了特殊群体与亲人的“距离”。

  长期以来,特殊人群都容易被社会忽视、遗弃或歧视,从而引发了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因此,加强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对于实施社会治理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贵阳市不断创新管理服务方式,在对贫困精神病人、空巢老人、特殊群体人员等八类特殊人群的教育、帮扶、矫治、管理、服务等方面,做出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

  去年,我市建立了32个“留守儿童之家”和31个“留守妇女儿童之家”,关爱服务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在息烽县,还实行了“代理妈妈”制度,借此保障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目前,息烽县已成为全国妇联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

  针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我市坚持以法制教育和矫治不良行为为核心,开办工读学校,以预防青少年再次违法犯罪。工读学校的教师通过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犯罪的原因,收集整理典型案例,探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内容,配合普通中小学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目前,学校已在观山湖区金华中学、开阳县第三小学等多所中小学建立了试点,今后还将为更多的学校服务。

    同时,我市还实施了残疾人康复重点工程,帮助具有适应指征的一批残疾人,在白内障复明、助听器适配等方面得到康复服务,确保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实施“阳光工程”模式,协调有关部门探索建立鼓励社会企业吸收特殊人群培训就业扶持机制,帮助特殊人群融入社会;联动民政、公安、城管等30多个部门和区市县,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实施救助管理;探索建设“特殊病医院”,收治一批特殊病人和艾滋病人群中的涉毒人群;实行住院治疗补助政策,帮助贫困精神病人基本实现零负担住院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