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努力破题“民生十困” 抓好产业推动创业
近一周来,毕节姑娘曾滋在贵阳连续参加了六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日前,在贵阳市人力资源市场最近举行的酒店、广告、百货及营销类高校毕业生人才专场招聘会上,她又向6家用人单位递交了简历,对于自己最想应聘的某百货集团营销主管助理岗位,她却有些信心不足。
“专业对口的职位都要求具备研究生学历,或有3至5年工作经验。”曾滋是云南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最近两个多月,她每周都要在贵阳参加3至4场招聘会。她说,贵阳的就业机会不少,但合适的工作并不好找。
45岁的胡晓丽,则希望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只有小学文化的她,做过社区环卫工、保洁工、保姆,反复就业又反复失业。最近,她进入一家火锅店,成为洗碗工,处于试用期的她,期望这回能干得长久一些。
贵阳市人力资源市场主任韩雪松告诉记者,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难在“择业”;而像胡晓丽这样的就业困难群体,难在“稳定就业”。针对不同类型的就业对象,贵阳采取多项举措完善服务,努力缓解就业难。
2012年以来,贵阳以“八个率先”创新完善就业服务工作,通过推动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创业;开展就业援助,发放就业困难人员补贴、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开展技能培训等,帮助就业困难人群、农民工就业;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四级创业服务体系,健全服务平台,推进就业公平,目前全市已有77个劳动保障所、90个社区服务中心、472个居委会、928个村级服务站联网,基本实现就业服务网络全覆盖。
为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贵阳设立就业见习基地和见习单位208家,并发放见习生活补贴;鼓励中小型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给予吸纳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企业一次性奖励;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成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园,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并将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纳入求职补贴范畴。
今年上半年,贵阳城乡新增就业14万人。贵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杨宇说,贵阳市目前就业供需比为1:1.14,就业形势与一二线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相比较平稳,就业压力较小,“但长远来说,全市就业形势有潜在的危机。”
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压力逐年增大。贵州省今年的高校毕业生突破10万人,其中60%选择在贵阳就业,加之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也在以每年5%的递增速度逐年回流,加上复退军人、城镇新增劳动力、外来务工人员等,贵阳市的劳动力总量每年在不断增加。
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专业与岗位需求不匹配,求职者技能单一,技能型人才存量严重不足。根据2013年的统计数据,贵阳市技能人才约有17万人,仅占二、三产业从业人数的9.26%,且中初级工偏多;另一方面,目前贵阳市包括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在内的13个园区的339家企业对技工、管理人员的需求占到了总需求的43.8%。
创业原生动力不足。贵阳市创业带动就业指数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创业实体的增长率却低于西部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就业资金有限、公共服务基础平台较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政策的全面落实。
针对这些问题,贵阳市将以创新管理和服务模式为核心,围绕产业做文章,挖掘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大力促进公平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创新管理和服务模式,逐步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市级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在观山湖区建成,并结合实际拓建了市级分中心(分市场),有针对性地提供精准服务,目前已建成贵州大学、贵州财经大学、清镇职教城、经开区四个分中心(分市场)。
逐步完善贵阳市10个区(县、市)的公共服务平台。至明年将信息化网络延伸到社区、乡镇,在每个社区、乡镇建立就业信息滚动大屏。探索实行基层公共服务工作经费“以奖代补”管理模式,确保基层队伍稳定,推动服务工作有序开展。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盘活存量”,针对贵阳市国有大中型企业较为集中的特点,盘活企业现有的岗位存量,充分挖掘企业岗位潜能;“做足增量”,抓住建设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机遇、跟紧大数据产业落户贵阳的节奏,围绕13个园区的企业的用工需求,积极扶持具有较大就业容量的现代服务业和家庭服务业,创造和挖掘更多的就业岗位,今年仅13个园区就可吸纳3万人就业。贵阳市正在大力发展的数据中心和呼叫中心产业,也将给就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提升创业实体的成功率。全市创业孵化基地推进标准化建设,对创业团队实施专家帮扶,通过“第二届金点子”创业大赛,打造一批成功创业实体,进一步充实创业项目库。
杨宇认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系统工程,促进就业不仅是政府之责,高校、毕业生、企业也应有所作为。“如高校应调整专业设置,创造条件并鼓励学生进行双学位学习、辅修其它专业课程等,扩大就业选择范围。高校毕业生也可以迅速就业、低薪就业,以中小企业为平台拓展职业生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则应建立人才培养投入机制。”(鲜晓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