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贵阳医疗垃圾的回收之旅 和病毒的“战斗”
从医疗机构运出医疗垃圾
医疗垃圾在焚烧车间焚烧
焚烧后的残渣将被安全填埋
核心提示
医疗废物垃圾,因存在着传染性病菌、病毒、化学污染物及放射性有害物质,被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列为I号危险废物。按要求,这些废物必须按照规定对其进行妥善处置。
据统计,贵阳市1300余家医疗机构每天产生的医废垃圾有15吨左右。这些医废垃圾是如何处理的?记者走进贵阳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揭秘医废垃圾的回收和处理过程。
回收:每天运输15吨凌晨4时30分,贵州省危险废物暨贵阳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的收运工肖文军,驾驶着医疗废物转运车,开始了一天的医废垃圾收运工作。
按照相关规定,大型医疗机构的医废垃圾,需在医院设有专门的暂存处,当天必须转运出去;小型诊所等医疗机构产生的医废垃圾,必须在48小时内转运出去。
肖文军和一名同事负责收运花溪、南明两个城区151家医疗机构每天所产生的医废垃圾。到达市区后,二人沿着既定的线路,来到一家医疗机构的医废垃圾暂存处。在交接单上签字后,二人用胶棒“扫描”塑料包装,如果发现有针头类的尖锐物,则把它弄平整。二人工作时都戴着加厚的手套和口罩,防止被感染。收运完责任单位的医废垃圾,两人回到中心时,已经是13时许了。
据贵阳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的负责人邓先生介绍,中心共有15辆转运车,负责全市1300余家医疗机构的医废垃圾的转运工作,每天的运输量在15吨左右。在运输过程中,转运车很可能会发生颠簸、晃动,甚至发生交通事故,因此车上都装有紧固、消毒、制冷装置。此外,运输必须按指定路线行驶,避开学校、水源地、居住区等,以免造成环境污染。
焚烧:14道工序处理回收的医疗垃圾要经过焚烧等14道工序处理。中心负责人邓先生说,15吨医疗垃圾经处理后,只剩下1吨残渣和1吨尘灰及部分气体。在长约50米、宽约17米的医废垃圾焚烧车间,工人夏正涛穿着防护服,带着安全帽和特制的口罩,将一个医疗废物回收桶推进提升机内,提升至高处后,将垃圾倒进850度左右的回转窑进行焚烧。随后,燃烧后的残留物,又被送进1100度左右的二燃室进行高温燃烧。
“回转窑只是焚烧的第一步,玻璃瓶、针头等燃烧不了的东西,须筛选出来流入残渣堆;而焚烧产生的有害气体中的重金属和二噁英分子链,需要经过二燃室的高温燃烧才能破坏。”夏正涛说,通过急冷塔、消石灰和活性炭喷射、除尘、湿法脱酸等方式,将有害气体和粉尘进行处置,“拦截”下99.9%的烟尘和飞灰,这些烟尘和飞灰将被固化处理后无害化填埋。最后剩下的气体,再通过烟气加热,经过35米左右高的烟囱排放到高处,最大程度减少烟气对空气的污染。
填埋:多保险防止泄漏医疗垃圾焚烧后剩下的残渣和尘灰,只能进行固化处理,再运到填埋场进行安全填埋。
邓先生介绍,填埋场采取分区作业的方式,不同的废弃物,放置到不同的区域进行填埋。填埋场的防渗垫,采用的是双人工合成垫,防止雨水冲刷后,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
填埋场的下方,是一个库容为4000立方米的渗滤液调节池,确保暴雨期间填埋场的渗滤液不外泄,造成二次污染;同时还能调节污水处理区的负荷范围,使废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或回用。另外,渗滤液调节池的下方,设有多个地下水监测点,时刻监测地下水质情况。
据了解,贵州省危险废物暨贵阳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除了处理贵阳市的医废垃圾,还负责处理贵州省9个地州市的危险废物。中心的安全填埋场,库容为68万立方米,每年可安全填埋废弃物5万余吨,估计可使用18年左右。
18年后,这个填埋场将被封存,上面覆盖土壤,种植绿化植物,确保填埋后的废弃物,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不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不可接受的危害。 本报记者 侯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