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专家热议“国家公园建设”

28.06.2015  15:12

  图为贵阳市花溪国家湿地公园 资料图

  ■贵州生态系统复杂、地形地貌多样,可能会遇到各种管理难题

  ■建设国家公园的目的是为保护生态资源,而不是促进旅游开发

  昨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的一些与会专家、学者,相聚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分论坛上,对我国如何建立科学的国家公园体制进行了探讨,其中一些经验可供贵州借鉴。

  “中国有8000多个自然保护地,被冠以国家级的就超过3000个。”环境保护部自然保护司长柏成寿说,但实际上,这些保护地均是委托地方管理。“在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种类多、数量大,且没有同一的管理体系,各地主管部门不知该怎么管理。”柏成寿说。据了解,贵州的自然保护地也不少,其中自然保护区122个(其中国家级9个)、森林公园78个(其中国家级22个)、湿地公园34个(其中国家级30个)

  他举例说,如果管理部门按要素管理,那可能就出现农业部门只管草原,林业部门只管森林的现象,导致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被割裂。例如,洞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作为一个以鸟类、湿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水生自然保护动物的重要栖息地,由于管理部门只对鸟类和湿地进行保护,导致洞庭湖珍稀动物江豚被猎杀。贵州生态系统复杂,地形地貌多样,在自然保护地的管理上,可能也会遇上相同的状况。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苏杨介绍,国家公园建设首先是经费问题,在中国许多缺乏资金的自然保护地为了正常运行,纷纷搞起经营,这很可能会对国家公园外围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如何在经济与生态之间取得平衡点?柏成寿说,他担心在地方政府面对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发形成的冲突时,可能出现环境保护让步于经济开发的情形。张希武提出,在国家公园体制中,应该明确建立国家公园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生态资源,不能以促进旅游开发的目的来建公园,否则将造成无法弥补的生态破坏。

  对此,苏杨说,美国的经验或许可以给贵州借鉴。美国有专门的国家公园管理局,联邦政府直接拨款,另外还有一个很强大的公益捐赠机制。通过政府和民间的力量,如何拓宽经费来源渠道,贵州可在这方面作出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