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城在园中 园在城中
加快建设“千园之城”,纵深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
贵阳:城在园中 园在城中
图为绿意盎然的花溪区一角。视觉中国/供图
走进清镇市职教城以西的乡愁贵州公园,小桥流水、鸟鸣啾啾、鸡犬相闻,优美的田园风光、旧时农耕和劳作的各种器物,以及田间地头的稻谷、鸡鸭,让人泛起浓浓的乡愁。
这个让人“记得住乡愁”的地方,正是贵阳市“千园之城”建设的成果之一。
建设“千园之城”,是贵阳市纵深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的载体之一。经过一系列勘察规划,2015年,“千园之城”建设正式启动。
“千园之城”的建设,是根据全市各区(县、市)公园体系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启动一系列建设工程,计划到“十三五”末,使全市公园总量达到1000个左右,构建起大、中、小、微公园相结合,立体化、多类型、功能齐全、服务优良的公园体系,呈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公园布局。
贵阳老城区建筑密集、用地紧张,公园建设难度较大。在“千园之城”建设过程中,贵阳充分挖掘“疏老城、建新城”战略带来的“扩园建绿”潜力,推进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向省级、国家级标准靠拢,城市公园建设向综合性、功能全、多元化发展,社区公园建设向便民、小巧、精致方面着力;山体公园建设则结合中心城区108个山体,突出城市特色、打造新的亮点。
多山、多湿地等复杂地质地貌环境,给贵阳建设“千园之城”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根据不同的地质地貌环境,既要建“高大上”的绿化景观,也要建“接地气”的便民设施;既要建标志性的大广场、大公园,也要建遍布全城的小公园、微公园,使公园体系充分满足市民的各类需求。
建设“千园之城”,符合贵阳发展的总体理念,是带动区域环境改造、配套服务完善、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是打造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以生态为特色的世界旅游名城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内在需求。从规划到建设,广大市民对“千园之城”给以高度关注,抱有强烈期望。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目前,全市已新建各类公园340个,公园总数达到705个,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山体公园、社区公园五位一体的城市公园体系正逐渐形成。
围绕做足做好“千园”文章,贵阳科学利用森林、湿地、山体等自然资源和绿色空间,高标准、高品质打造公园城市,逐渐实现了“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构想,让市民活动空间不断增加,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为加快将贵阳建设成为以生态为特色的世界旅游名城创造了条件。
“很大程度上,公园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风格和精神气质,反映着一个城市市民的心态、追求和品位,也是这座城市的公共客厅。不仅要把公园建在山头、水边,更要建在居民区中、建在老百姓身边,让贵阳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千园之城’。”今年9月29日举行的市委十届二次全会上,“千园之城”再次成为“高频词”。会议提出,到2020年高标准、高质量、高品质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森林覆盖率达60%,建成“千园之城”。(记者 李定林 实习记者 张晨)
作为贵阳市级示范性公园,登高云山森林公园于今年国庆前夕免费开放,开园以来,公园日均接待游客超万人。 实习记者 石照昌 摄
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内鸟语花香,吸引游客驻足。
游客在白云公园体验过山车项目。
[责任编辑: 邓娴]